《月球之謎》說課稿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三年級下冊第22課《月球之謎》。如何使學生學懂并學好這篇課文,把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傳遞到每位學生的心坎里呢?下面,我將從四大板塊進行具體的闡述。第一板塊:我來說說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理解。
《月球之謎》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蘊含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可讀性強,趣味性強。全文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叢生。開篇從“遐想”入手,引出一連串的問題,首寫“謎”。接著寫人們對月球的了解,以及開展的實驗,看似在“揭密”,其實,處處生“謎”,再寫“謎”。然后用一個自然段的省略號,留下無窮無盡的“謎”,三寫“謎”。正因為如此,課文為讀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讀者去遐想,去探索。因此,這是一篇激發學生探索熱情的好教材。學生通過對這么主題活動的探究,進一步了解有關月球的知識,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以及積極探索的精神。
所以,根據新課程教學的理念和課文教學意圖以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特點,預計本課分。其中第一課時主要會認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夜幕、降臨、懸掛”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月球的奇異想象。第二課時主要在第一課時學習的基礎上復習鞏固生字和詞語,會寫14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愛科學、探索月球的興趣。
下面我就第一課時進行具體闡述,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認識本課8個生字,掌握“夜幕、降臨、曾經”等詞語。
2、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初步了解月球的奧秘。
3、積累有關月球的語言文字,激發學生熱愛科學。
我把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初步了解月球的奧秘,而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如何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是本節課學生理解,教師教學的難點所在。
第二板塊:我來說說教學策略。教學本課時,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多媒體情景法:因為小學生生活經驗少,但好奇心強,容易激發興趣,因此,我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課文相關的月球圖片和資料,使學生在完全置身于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同時輕松、愉快、積極、主動的學習。同時,形象直觀的課件展示,有助于學生讀懂課文,感悟到語言文字帶來的美。
2、自主探究法: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通過多種手段的朗讀,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通過小組合作、互動、共學,使學生解決疑難達到自我領悟。讓學生上網瀏覽、自由研讀、搜集信息、摘錄匯報等環節無不滲透著自主探究這種教法、學法。
第三板塊:我來說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第一課時我秉著“語言為主、讀書為本、基礎為重”的教學理念,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第一步:導入:月亮自古以來,就于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尤其受詩人們的鐘愛。那皎潔的月光,富有變化的月形,激起了詩人們多少懷念與感慨,誰知道哪些關于月亮的詩歌?然后,我們師生背誦有關月亮的詩詞。(這樣安排一是為了讓課一開始就有一個活躍、輕松、愉悅的氛圍;二是賦予了教材詩意的想象空間和豐富的人文內涵,為了學習課文做好鋪墊。)
第二步:板書揭示課題,生齊讀。反饋交流課前學生分小組展開對月球的探索的成果。隨機引入到下一環節的學習。(這種設計不僅能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歸納資料的能力,又能為學習本文打下基礎,同時又擴大了語文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