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字入心 情意綿綿———《給予樹》教學案例與評析
生:老師,我還想為殘疾兒童捐錢,可以嗎?
(說著,幾個孩子把自己手中的錢遞給我。)
師:(感動,緊緊地擁抱這幾個孩子。)
師:希望我們在心中永遠種著一顆永遠翠綠的給予樹,讓這充滿人間真愛之樹種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板書愛)
(閱讀教學是師生共同經歷,共同生成的重要生命活動。教師用自己的人文精神不斷地喚醒孩子美好的人性,當孩子說自己還要為殘疾的孩子捐錢時,他們的身上閃耀的是人性的光輝。這課堂成為傳遞愛心的殿堂。)
附板書:
愛
布娃娃 無私的愛
棒棒糖 手足之情
20美元 母親的愛
只
評析
“只”字貫穿始終——環環相扣。葉圣陶先生認為,文字是一道橋梁,通過這道橋梁,讀者才能和作者會面,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本課教學緊扣一個只,進行精心地預設。媽媽送給孩子只有20美元,卻不只是20 美元;金吉婭送給兄弟的只有棒棒糖,卻又不只是便宜的棒棒糖;送給小女孩的只是布娃娃,卻又不只是布娃娃。這樣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剖開只字背后的隱藏的那一份母子情、手足之情、人與人之間的至情。
師生情感交融——心心相連。課堂是動態生成的,是開放、互動的,是心靈對話的舞臺。在教學中,教師用激qing的話語喚醒孩子心靈深處那一份善良和美好的情感,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孩子的心靈。當孩子說要給殘疾兒童獻出自己的愛心,老師被孩子的這一份善良深深地打動了,并用無聲的語言來表示對他們的贊賞和喜愛,讓課堂處處充盈著奔涌的激qing,師生共同譜寫了一首和諧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