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樹》教學建議
5、課文中有一些詞語,需引導學生加以理解:
如“善良”“仁愛”,本身有很深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的是“心地純潔的”“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做更深的解釋。而有的詞語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深入體會,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別人一起享受”,但老師可以進一步問學生:“課文中的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導學生理解他們不但是分享了禮物,還分享了快樂,金吉婭還和一個陌生女孩分享了愛。“興高采烈”可以和后面的“沉默不語”一起來理解,這是買完禮物后哥哥姐姐和金吉姬完全相反的神態,哥哥姐姐們興致很高,非常高興,但金吉婭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一方面,她為沒能給大家買到更好的禮物而難過,另一方面她也害怕媽媽的責怪。“如愿以償”在文中是指小女孩的愿望得到了實現,教師可以提問讓學生回答:“小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她的愿望是怎么得到實現的?你覺得她的愿望實現以后心情是怎么樣的?”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來加深對詞語的理解。
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是本課的難點。“這個圣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這句話的表達方式是把“實物”和“精神品質”聯系在一起,顯得新穎而別致。在體會句子含義時,教師可以提問:“媽媽為什么說金吉婭還送給了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呢?”引導學生認識到媽媽通過這件事看到了女兒身上的可貴品質。
6、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課后第二題設計意圖是:通過媽媽心情的變化去體會金吉婭的可貴品質。在圣誕節來臨前,媽媽擔心家里不寬裕,沒有更多的錢讓孩子們購買禮物;當看見金吉婭買的棒棒糖時,媽媽有些生氣,同時又有些疑惑;聽完金吉婭的講述后,媽媽為金吉婭的送禮行為和愛心高興、激動。要注意的是,媽媽心情變化無非是突出金吉婭的美好心靈的陪襯。教師可以提問引導學生:“媽媽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
小練筆是“替那個女孩子寫幾句感謝的話”,對學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可以結合下面的活動進行。
7、本課教學時,可以配合圣誕節或元旦節搞一些活動:
如“新年的祝福”,可以鼓勵學生自制賀卡,給父母親或朋友送上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