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古詩教學──聽范莉萍老師上《古詩兩首》有感
前幾天,聽了范老師上《古詩兩首》一課,一首是《詠柳》,另一首是《春日》。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教師始終以美為線索,美貫穿課堂教學。聽后,有一種一線貫之,內(nèi)容緊湊,渾然一體的感覺。下面具體談?wù)劷處熢凇对伭分腥绾我悦罏橹骶進行教學的。一、讀一讀,感受美
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
確,古詩以它特具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美,最能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古詩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采用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和積淀。《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作品,寫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樹。學習本詩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大自然的美麗和生氣勃勃,從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時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詩歌淺顯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調(diào)健康又意境開闊,形象鮮明,膾炙人口。范老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從古詩中發(fā)現(xiàn)美,不局限于教學生讀音,釋詞,解句。重在讓學生感悟詩人筆下的柳樹之美,挖掘詩人用詞之美。“像碧玉裝扮成的柳樹,像綠絲帶一樣的柳絲,像剪刀裁衣的春風。”都含有極其豐富的美的因素。教師引導審美的主體──學生,提高眼力,有所發(fā)現(xiàn)。在學生基本理解的基礎(chǔ)上,采用讀的發(fā)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加深了解,產(chǎn)生美感。美的形象,美的情懷,呼之欲出,躍然紙上。教學中教師請學生找出詩中美在哪里,請美美地讀。教師不失時機地評價學生:“你的態(tài)度真美!”、“你讀得很美,我喜歡聽。”。詩歌的形象是美的,詩歌的語言是美的,教師的語言是美的,學生在多種美的啟迪下,讀得很美。
二、聽一聽,鑒賞美
柏拉圖說:“音樂把節(jié)奏與樂調(diào)的強烈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把學生帶入音樂的天地,藝術(shù)的王國,美的境界。《詠柳》教學中,教師給學生配上音樂,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反復詠唱這首古詩。學生感情的情弦被撥動了,他們突破時空的界限,神游于古詩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境界之中,仿佛置身于垂下萬條綠絲絳的楊柳下,看到嫩綠如碧玉的細葉,聽到春風姑娘的歌聲……學生在如癡如醉的藝術(shù)享受中,和作者的感情發(fā)生共鳴,從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華,在欣賞中認識柳樹美,春風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
三、看一看,理解美
美是形象中的,別林斯基說:“詩歌的本質(zhì)就在于這一點,給予無實體的概念以生動感性的美的形象。”古詩《詠柳》雖篇幅短小,但詩人所描寫的的外物與內(nèi)情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一個獨特意境。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如展示圖片、播放音樂等,調(diào)動學生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把學生引入作品的藝術(shù)境界中,通過含英咀華,感受美,欣賞美,理解美。教師在學生讀的過程中多次為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美妙無比的柳樹,讓學生體會。學生的腦海中不難形成美麗的柳樹畫面,教師抓住機會,及時讓學生用美的語言將美景用筆寫下來,真可謂水到渠成。
詩歌的美有很多,如詞句美,畫面美,意境美,音韻美等。教學中,教師又能以美為主線而貫之,讓學生深深地享受語文課堂之美。不但真切感受春天柳樹美,更是感受到祖國詩歌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