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補牢教學案例
片段一:
我上課前準備了一只“羊”的圖畫。上課鈴響了,我拿著這只“羊”走進教室,學生一下就興奮起來。我把“羊”貼在黑板上,問:“誰能用羊組詞?”許多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有的說:“羊圈”,有的說“養羊”,有的說“山羊”,有的說“綿羊”,還有的說“亡羊補牢”。學生既擴充了詞語,又巧妙地引導了出“亡羊補牢”這個寓言題目。
片段二:
課文中有一個詞“窟窿”,“窟窿”是指什么呢?學生說是洞.我又問道:“誰能用手比畫一個窟窿的樣子出來?”一個平時上課就很活躍的男孩站了起來,比畫了一個腦袋大小的洞,接著,其他學生就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了,比劃出了更大的洞。我緊接著問:“大家為什么覺得洞有這么大呢?說說你的理由。”一個學生激動地站起來,說道:“他的洞太小了,狼不可能鉆進去,應該是這樣大的洞,因為狼得從這樣大的洞里鉆進去,最后才可以叼走羊啊!
片段三:
課文最后一段有一個詞 “從此”.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從現在開始.我又進一步問 “從什么時候開始?” 學生又答到 “從養羊人修好羊圈開始”.
解讀:
無論在什么時候, 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只有充分地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才能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真正的主人。
一、形象直觀, 激發興趣
《亡羊補牢》是一則寓言,內容比較簡單,如何使學生一上課就有濃厚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呢?于是我根據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引入課題時出示了羊的圖形,粘貼在黑板上,學生很感興趣.再用羊組詞,學生非常感興趣,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了
“亡羊補牢”這個詞,也就切入了我們的主題.
二、聯系生活, 自感自悟
我經常提醒自己每天的學習還要為孩子們創設一個主動感悟自主選擇的機會,促成他們的個性發展才行. 學習
“窟窿”一詞時,我想如果由老師直接講出意思來,學生的印象就不會太深刻.于是在設計這一環節時,先讓孩子了解
“窟窿”就是洞,再讓孩子聯系生活,聯系課文情節進行理解.然后用手勢表示. 孩子們互相討論著,都在比劃著.整個過程,
孩子們非常認真和執著. 通過他們的自感自悟,得出: 本課的 “窟窿”是能鉆得過一只狼和一只羊的大洞.
當他們得到我的肯定后,臉上都露出了高興的笑容.多可愛的孩子! 我想:
學生獲得的絕不僅僅是“窟窿”一詞的意思,而是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啊!
三.、感悟體驗,理解字義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本這一藍本,讓學生感悟到課文中內容的豐富。例如:在理解“從此”一詞時,我先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得到“從此”是指從現在開始。為了使學生感悟“從此”一詞在文中豐富的含義,并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充分理解:“在這一課中,從此是指什么意思?”學生們紛紛說道:“從此在這里是指羊圈修好以后。”
在這個環節中,形成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教學以詞義的感悟為核心,融字音、體驗、情境、語言內容融為一體,讓學生對文本抽象的語言有了全方位、立體式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