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楊桃》教學反思
畫楊桃與《畫楊桃》
上完《畫楊桃》一課,步履輕快地走出教室。是那楊桃誘人的清香,還是孩子們那喜悅的眼神,讓我的心如此燦爛?
《畫楊桃》一課,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沒什么可以說的,因為文章內容看上去并不難懂。可是要真正讀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樣設計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學生樂于接受,容易學懂呢?如何讓學生在主動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我特地從水果市場挑選了一只楊桃。并有意將楊桃放在教室的中間,讓學生從各自的角度去畫自己看到的楊桃。學生興致很高,都靜靜地畫起來。在學生作畫的過程中,我有意請學生朗讀課文中能夠指導正確作畫的有關句子。這樣邊讀、邊看、邊畫的過程,非常明確地向學生表明了作畫的目的并不是練習繪畫,而是通過 “畫”這一手段、這一過程,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驗課文所講的事實,并進一步理解這些事實所蘊涵的道理。人們要做到“是什么樣,畫什么樣”,并不像說起來那么容易,必須像課文中父親和老師說的那樣“不要想當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須像文中的“我”那樣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些道理,經過讀書思考與實踐體驗的結合,學生理解較深,學習效果很好。
為此,我以為在實際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實踐的興趣,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給學生以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調動其積極、飽滿的情緒參與語言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實踐的興趣,從而掌握實踐的方法,逐漸形成自覺開展語言實踐的習慣,這對學生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當然對我們老師也是有益的,成功的課堂會讓我們的心兒幸福得像花兒開放……
《畫楊桃》反思
話說,打鐵還要自身硬。醫生只有具備高尚的醫德和高明的術,才能手到病除;老師必須具有良好的師德和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但我們必須認識到,老師也是一個凡人,難免有不足之處,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就該勇敢地承認,并欣然地接受青出于藍勝于藍的事實。
有一次上《畫楊桃》這一課,講到形態各異的樣子時,我突然有想用簡筆畫畫出楊桃,可當我拿起粉筆坐畫時,對畫畫一竅不通的我發現了自己的拙劣之處──這哪里是楊桃呀,分明是一堆堆的石頭。
我臉紅了,想說上幾句挽回自己的話。但當我轉身看見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的、探索的、求知的、眼睛時,我改變了自己的的想法。坦誠地說:“同學們,老師沒有畫畫的天賦,而在上學時對畫畫也沒有興趣不勞就無獲,所以到現在我還是一個‘畫盲’。今天,老師本想把楊桃可愛的樣子展現在大家的面前,但是老師不會畫楊桃,真是對不起大家了。”
原來說這話只想坦陳自己的不足,不想由此所引起的教育效果卻讓我史料不及。學生們紛紛表示人無完人,并積極要求幫老師來畫。于是,黑板上開始出現了可愛的楊桃。
此時的我,除了滿足地笑,找不到更好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