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爭吵(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案)
6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話的意思。父親的話散見于課文之中,共三處。可以讓學生把這三句話找出來,讀一讀,再聯系上下文,談談自己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把“我”的行為與父親的話對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沒有做到。要允許學生自由談體會,而不必要求他們作全面系統的理解。但教師要對零散的意見作梳理或小結。父親的話主要說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認錯誤,“第一個伸過手去”,請求對方原諒;要是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錯了,別人沒有打你,你不應該“舉起尺子”防御。7為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可以組織課堂討論。如,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喜歡他什么?使學生在對人物行為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學生可以自由地發表看法,如,有的學生能通過具體事例準確地概括人物的某種品質和個性,說克萊諦能諒解同學的過錯,寬容同學,珍視同學之間的友情;有的學生能比較全面地評價別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點(愛瞎猜、愛面子)和缺點(報復同學),又能看到“我”的長處(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善于反思,是非觀念清楚等);有的學生能看到別人的進步,而不是憑一時一事的表現給別人下結論,認為“我”的進步是明顯的,由嫉妒同學、瞎猜疑、報復同學到心里不安、后悔、知錯,最后能接受同學的友愛,與同學重歸于好。總之,學生只要能結合課文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都是可以的。在交流時,要鼓勵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語句作為自己的理由支撐。8課后思考練習一,要求分角色朗讀課文。這項活動要在學生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并把握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基礎上開展。可以讓學生通過討論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分角色讀出人物的語氣。第二題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在默讀之前,要提出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建議學生把“我”和克萊諦爭吵前后的表現用不同的符號標示出來,多讀幾遍,再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并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第三題是建議學生把父親說的話抄寫下來認真體會。父親的話有的是“我”想起父親曾經說過的話,有的是父親知道了吵架這件事之后說的話,可以讓學生自己找一找,說一說(參考教學建議6)。小練筆,是引導讀寫結合的題目。在這里讓學生來寫寫自己的事,時機非常合適。因為課文寫的就是同學之間發生的事,語言樸實、真切,非常切合學生的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可以指導學生試著學習課文的寫法,寫出內容真實、反映同學友情的片段。小練筆要求不能過高,可以當堂完成。9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發散思維。如,讓學生想一想:假如克萊諦沒有主動與“我”重歸于好,事情會怎樣發展?或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事情,會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