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教學反思
反思二:廣大教師合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急待提高。要能夠熟練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我們的各科教學,教師首先得具備過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我本人對計算機操作只是略懂皮毛,所以,我執教的《太陽》一課的網頁課件是由學校的電教老師幫助制作的。在制作過程中,要將自己的設計意圖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常常是邊講述邊比畫才能讓制作者明白自己的意思,但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制作出來也還會不盡人意。如此反復修改,浪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當時,我最大的感慨就是:要是自己能獨立完成這些復雜的網頁課件,那該多好。另外,學生對計算機操作的不熟練也不可避免地給網絡課的教學帶來了限制。例如,在本課教學中,我原來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讓學生在學完課文后利用留言板功能相互交流信息,但由于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無法達到這一要求而只好放棄。我想,要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得以廣泛地應用,就要通過各種途徑對教師和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加以培訓,提高廣大師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反思三:要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要使網絡課能夠在各學科教學中普及開來,建立系統的豐富的資料庫極為重要。雖說現代網絡幾乎為人們提供了應有盡有的信息,但真正要在短時間內從網上收集到與課文相關的資料還是十分困難的。我為制作《太陽》一課的網頁、課件,光花在收集資料上的時間就近一個月。有時,從網上下載的資料說明過于成人化,那就還得經過加工和整理,使其成為淺顯易懂、富有童趣、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內容。我想,如果每上一節網絡課都得花上這么多時間和精力,那么,大多數的教學者都將會對此望而卻步。我們學校領導也正是從這一點上受到觸動,從本學期開始,除要求教師做好傳統的業務摘抄外,還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寬帶網設備,每月從網上下載一定數量的與本學科有關的素材,以逐步建立起學校的小型資料庫。如果上至領導、下至教師都能齊心協力,致力于教學資料庫的創建,那么,網絡課將不再是那么的高不可攀。
反思四:什么樣的課適合上網絡課?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有著它無可替代的優勢,這是眾所周知的,但并非所有的課都有必要借助網絡來上課,也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學。如我所執教的《太陽》,就有其獨特性,這是一篇科普性說明文,其中涉及眾多的有關太陽的科學知識,而我們制作的豐富的網頁課件就對課文內容作了生動詳盡的補充說明,為學生自主開放式的學習提供了條件。這些,都是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無法達到的,但是,對于語文教學中其它一些寫景、抒情、記事類的文章,諸如《桂林山水》、《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也許并不一定要借助網絡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能效果也不遜色。由此,我想,網絡課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普及,但應用得恰到好處,而非多多益善,不能為趕時流、求轟動而刻意去上網絡課。
以上是我對網絡環境下《太陽》一課的案例分析及反思,如有不到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