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課古詩兩首(乞巧,嫦娥)
教學理念:《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組教材圍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這一主題來編排的。再一次把學生帶回兒時傾聽大人們講故事的快樂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豐富。《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也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而且淺顯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
《嫦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關于此詩的解釋,過去的注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歌詠女子學道求仙,有人認為是歌詠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認為是直接歌詠主人公處境孤寂,有人認為是借詠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認為是歌詠幽居寂處,終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飛月的故事抒寫了身處孤寂中的感受。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想。而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主要通過讀、思、議、想、說、寫等形式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進入古詩境界。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認識“乞、霄、燭、曉”4個生字,會寫“乞、巧、霄”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結合神話故事和課后資料袋理解第一首古詩《乞巧》。
教具準備:
1、生字卡片,花好月圓,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的音樂帶。
2、收集關于《牛郎織女》,《嫦娥奔月》,了解資料袋關于“乞巧節”的介紹。
3、收集關于李商隱的資料。
教學過程: 個案部分 一、素養訓練: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關于此詩的解釋,過去的注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歌詠女子學道求仙,有人認為是歌詠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認為是直接歌詠主人公處境孤寂,有人認為是借詠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認為是歌詠幽居寂處,終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飛月的故事抒寫了身處孤寂中的感受。這是兩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前者淺顯易懂,后者內涵豐富,都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教學時要區別對待,把握尺度。詩歌本來就是一種較之其他文體更凝縮、更含蓄的文學樣式,李商隱的作品在這方面更為典型。對《嫦娥》的多義不必給學生講解,只要弄懂詩的大意并能背誦就可以了。 二、合作探究:
1課前,教師可適當準備一些作者介紹或詩作的賞析資料,如《唐詩鑒賞辭典》的相關文章,在學生理解詩的大意時,相機介紹。也可以引導學生先讀讀“資料袋”中的內容,對乞巧節有大致的了解。
2課文中要求會認4個生字,可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學生互相交流后,教師可重點提示,“乞”與熟字“氣”的區別,“燭”是翹舌音,不要讀錯。要求會寫的字有8個,可引導學生注意難寫易錯的字,如“乞”不要多寫一橫,“曉”右上部不要多寫一點,“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