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 教學反思
二、語言不精煉,表達方式不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如,語速太快,容易給學生以緊張感;“‘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如果換成“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國對受災國家的幫助?”這樣提問,也許更能促使學生理解課文。
三、重點語句沒有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或朗讀。如,“來到這座城市,展現在救援隊員面前的是一片悲慘景象:房倒屋塌,……,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等。
《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教學反思
《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是一篇表現中非兩國友好的文章。因為中國在阿爾及利亞發生地震時給了他們幫助。
在學習本課時,我主要圍繞兩個問題來展開,第一是: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第二: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國國際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個問題的時候,我給了學生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學生們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內容。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候,主要讓學生充分的朗讀的基礎上來談談自己的觀點。有些人說從他們速度很快中體會出來,有的人說在那樣危險,那樣困難的情況下,他們還堅持救援,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知道。我讓他們想象當時可能會發生怎么樣的事,當時的環境可能有惡劣。同學們說的頭頭是道。但在理解技術高超的時候出現了一點問題,由于也快下課,我并沒有讓學生多說。所以感覺這點上做的不夠到位。
《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教學反思
《國際救援隊,真棒!》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通訊。在汶川遭遇8.0級大地震之后學習這篇課文,無疑使孩子們更具真實感、更能深刻地體會中國國際救援隊工作的辛苦和偉大。學習文章時首先創設情趣,我先給學生播放了幾張圖片,是四川地震中救援隊積極奮戰的場面,看完后,讓孩子們說說看到這些圖片,有什么想說的,激發了孩子們的共鳴。接著出示課題,讀題質疑,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為什么說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他們棒在哪里?”學生們抓住這個問題邊讀邊劃句子邊思考,很容易地理解課文內容。在讓學生匯報交流讓學生自讀語句,從語句中體會通訊這種文體的語言特點。這節課就會很輕松地完成教學目標。在課文學習的最后,還引導學生閱讀了《手術臺就是陣地》一文,感悟了白求恩大夫對中國人民的真摯友誼,達到了情感教育的升華。
人間自有真情在!—《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教學反思
最近學校安排聽課,我執教的是人教版第六冊語文第七單元《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一課。上完之后,自己反思了一下:《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一文,講述的是2003年阿爾及利亞發生地震,我國政府派出專業救援隊前去支援災區救助,我國國際救援隊出色完成任務。由于我們國家5月12日剛剛發生了里氏 8.0級大地震,最近一段時間,新聞、廣播都在講受災情況,孩子們聽到的也比較多了,以前在電視上看到的事情,現在雖沒親身經歷,卻實實在在的發生在我們身邊。所以設計本課時,我從汶川大地震國際上對我們的支援導入,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初步感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人間處處有真情”的情感體驗。為了喚起學生的這種情感體驗,我準備了幾張圖片,課上當我出示這幾張圖片時,我不由自主的被圖片上的內容震驚了。雖然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20多天了,雖然最近看多了血和淚的場面,雖然每天都在默默為災區人民祈禱......但今天當我再次看到地震的場面,我的心靈仍然受到了極大地震撼?粗鴪D片,不由得想起七、八個孩子被埋在廢墟中的情景,講課的聲音不禁哽咽了,眼眶里蓄滿了悲痛的淚水,抬眼望望吃驚的學生以及聽課老師,我才警覺自己的失態。接下來自己說了些什么都不記得了。所以,一堂課下來,并沒完成我預設的教學環節。我的情緒也影響到了孩子們,整節課氣氛非常沉重。我不知道設計上汶川大地震是對還是錯,我只是希望喚醒52個孩子心底的情感,明白愛的力量,懂得去愛別人。天災并不可怕,只要人間有真情,什么災難都會過去的。風雨之后,又將是一片燦爛的晴空。希望災區人民早日走出陰靄,建設好自己的家園。也祝愿我們的祖國在經歷這些之后,更加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