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規矩不能有”》說課前預習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叫學生收集一些跟課文有關的資料,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有些學生課后確實下了不少的功夫,收集了大量、詳細的資料,但課堂上資料交流的環節往往不盡人意,起不到真正的實效。
例如:《“這個規矩不能有”》教學片斷: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這個規矩不能有”》一課,題目中的話是誰說的?
生:彭總說的。
師:那你們知道彭總是怎樣的一個人嗎?課前老師讓大家收集了有關彭總的資料,誰來介紹一下?
生1:我收集了彭總的照片。我知道他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生2:1934年10月,他率部隊參加長征,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支持毛主席的主張…………
生3:1950年10月,當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嚴重威脅中國邊境安全時,他堅決擁護抗美援朝的決策…………
…………
介紹仍然在繼續。學生只顧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去收集了資料,但對資料的內容沒有閱讀了解,因此說的學生結結巴巴,聽的學生昏昏沉沉,有的學生干脆做自己的事…………
師:(只好打斷學生無味的介紹)同學們課前準備得很認真。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有關彭總的資料,大家課后繼續交流,接下來我們學習課文,看看文中的彭總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由此可見,在文本的研讀過程中,我們教師只注重學生如何收集文本資料,卻忽略了學生內心體會和感受,導致學生無法與文本產生共鳴。
結果,課堂上學生交流資料的時間占用了不少,可學生到底能從資料中獲得多少信息,我卻不敢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