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學問說課稿
3、學習第四節,這一節寫得春天的桃園,寫得很美。這一節,可以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朗讀。
4、學習第五節,感受我“又驚又喜”的心理活動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園變成什么樣了?當我看到這一切是又驚又喜,驚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此時的我,明白了什么?接著,讓學生讀課文的最后一句。因為這一句與王大伯剪枝時說的話相呼應,驗證了王大伯的話有道理。讓學生明白剪枝里頭真有大學問!
三、感情朗讀,整體回歸
1、在學生了解了作者從冬季進入桃園的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驚又喜,終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話以后,請學生再讀課文,再次感受。
2、讀了課文,聽了王大伯的話,你有什么感受?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感情升華,使學生內心感悟得到深層次的內化。
3、全文總結:“剪枝的學問”告訴我們生活就是一本書,到處有學問,只要我們處處留心生活,善于觀察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成為生活中有學問的人。
四、拓展延伸
1、讀完全文,思考:我從王大伯的話里悟出什么道理?學習了這篇課文后聯系自己實際說說“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
2、聯系實際說說“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可以向自己的父母、親戚、鄰居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