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的云霧教學設計
課題 《廬山的云霧》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標 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廬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對廬山的云霧作了精彩的描寫,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材料。本節課我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語言文字的含義,在讀中感悟文章語言富于變化的特點和句與句之間的聯系,在讀中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意境,在讀中內化語言,積累背誦。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 內容 分析 《廬山的云霧》這篇課文以優美明快的的語言,運用比喻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深深的熱愛之情。全文層次分明,第一自然段總寫出了變幻無常的云霧給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總——分”的構段方式,具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特點。第四自然段寫人們對云遮霧繞的廬山的喜愛與留戀之情。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廬山云霧的特點。難點是體會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特點的。三年級學生已經基本掌握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句意思的方法。但對于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點進行生動形象地描寫還有一定難度。因此,本節課我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語言文字的含義,在讀中感悟文章語言富于變化的特點和句與句之間的聯系,在讀中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意境,在讀中內化語言,積累背誦。 教學 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初步認識總分段式,重點學習第2、3自然段的寫法。 教學 建議 分析 1.讀書指導 (1)初讀感知 初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結合語境及生活經驗理解部分詞語。在初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弄清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精讀感悟 學習本文,重點引導學生圍繞“廬山的云霧的特點”著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邊讀邊思,體會第二、三自然段是運用怎樣的方法寫出廬山云霧的特點的。 學習第一自然段,抓住“變幻無常、騰云駕霧、飄飄悠悠”等詞語,指導學生看圖,讀文,想象,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其中,體會廬山云霧無處不在、變幻無常、飄忽不定的神秘感。 學習第二自然段,可先讓學生默讀,明白這段用先總后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后,放手讓學生選擇讀自己喜歡的語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深入體會廬山云霧的形態美,體味課文的語言美。 學習第三自然段,引導學生從“剛剛還……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了……”等詞句中,感悟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云霧變化之快,感受作者想象的豐富。同時,引導學生對省略號處進行想象,說出云霧還會在瞬間由什么變成什么。 2.積累內化 本文語言優美,教師要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弄清表達方式。 3.積累運用。 (1)“流連忘返”一詞在學習課文時,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想想什么地方曾讓你流連忘返,久久不愿離去,然后用“流連忘返”造句。 (2)仿照課文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 4.實踐活動 搜集有關廬山的圖片資料,古今詩文,辦一份手抄報。 教學重、 難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 難點:初步認識總分段式,練習寫作。 主要學習方法及策略分析 本課設計努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題的意識,淡化對課文內容的空泛分析,強化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讀書,充分讀書,積極思考,創造性的想象和表達,使學生的語言素質得到真正的發展和提高。本課用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字詞,感受廬山云霧的多而神秘,產生喜愛的思想感情;第二課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特點,掌握“總——分”的構段方式。體會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深深的熱愛之情。引導學生運用本課語言,聯系生活實際選擇一處景物按照總分的方法寫一寫,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課前探究 備課,搜集廬山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搜集廬山資料 幫助學生了解廬山,為學習課文做準備。 新課導入 1、請同學們看老師寫兩個字。(板書:廬山)認識嗎? 2、你們聽說過廬山沒有?有人去過嗎? 3、同學們背誦過很多古詩,有沒有人是在詩中了解廬山的? 4、同學們,廬山在我國江西省的北部,緊靠長江邊。毛主席寫的“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寫的就是廬山。廬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將來有機會你們一定要去看一看。現在,我在“廬山”的后面加三個字。(師板書:的云霧)加了這三個字,課文的題目就是“廬山的云霧”。讀這個題目,你看課文會重點寫什么? (在“云霧”的下面加上點。) 5、讀題目要動腦筋,好多文章的題目會告訴我們要寫什么。讀了這個題目,我們看出作者重點要寫它的云霧。現在你腦袋瓜里面還會有什么問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6、這兩個問題,老師都明白。你們是想讓我告訴你們,還是自己到書里找答案? 好。打開書,拿起筆,默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加上拼音,把不懂的詞語作個記號,同時想一想剛才提的兩個問題。 1、回答老師的問題。 2、吟誦《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篇課文會重點寫廬山上的云霧。 為什么要寫廬山的云霧? 廬山的云霧有什么稀奇的? 廬山的云霧是什么樣的? 選擇學習方式。(大多數學生選擇到書里找答案) 這種出示課題的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回憶吟誦《望廬山瀑布》,引起學生對廬山的向往,再以詩的語言對廬山的云霧加以贊美,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然后以學生提問的方式,明確課文重點,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讓學生選擇,大多數學生會選自己到書里找答案,用這樣的方式,目的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激發學生讀書的主動性。 教授課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感知課文內容。 2、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思考:廬山的云霧有哪些特點? 3、指名朗讀,隨機正音、隨文識字。 4、練讀課文中讀得不太流利的地方。 聽課文朗讀錄音,感知課文內容。 自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交流思考題, 分自然段朗讀課文,評議 再讀課文 通過聽課文朗讀錄音,自由讀、指名讀、練讀,學生充分感知課文,熟悉課文,為精讀感悟打下基礎,“練讀課文”的設計充分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 2.精讀課文,讀中感悟 學習課文第一段: (1)學生自由朗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2)在廬山眾多秀麗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歡什么?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 (3)你還體會到什么? (4)引導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漫步山道,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5)課件演示。 (6)感情朗讀。 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問題。 “尤其” 發表自己的見解 有感情地朗讀 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進行“說”“畫”的練習,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而且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 3.指導學習生字 1.觀察每個字,說說它是什么結構。 2.在小黑板的田字格里范寫。 3.說一說什么字怎樣寫。 觀察字形 練習寫字 抓住漢字的構字規律,掌握識字方法和寫字要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廬山的云霧》,廬山的云霧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想細細品味廬山云霧奇麗的美嗎?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讀課文。 交流自己的初讀感受 這種以舊引新的方法,引導學生從已知擴充到未知,從舊知進入新知,順理成章,貼近自然,非常有效。 二、精讀感悟 (一)引導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這小節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用“————”畫出來。 2、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你從哪些句子具體讀出來的?我們來交流一下好嗎? 3、你覺得這千姿百態的云霧怎么樣?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態的云霧寫得如此形象美麗的呢? 說說你最喜歡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來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種姿態的云霧? 5、你喜歡這千姿百態的云霧嗎?讓我們讀出對它們的喜愛之情。 6、總結學習這一小節的方法:讀——劃——品——讀 (二)引導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運用剛才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自然段。 2、指名說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理解“瞬息萬變”。 3、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是怎樣的情景呢?你怎么讀出來的? 改用“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說這句話,比比哪句好,體會云變化之迅捷之多。 這“一縷輕煙”“九天銀河”“白馬”“冰山”是真的嗎? 你能象作者一樣展開豐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寫法也來寫寫云霧的瞬息萬變嗎? 4、這么奇異的景致,我們應該讀出自己的驚嘆。 5、到這里,老師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樣感嘆:云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你想說什么?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畫出中心句。 2、學生匯報: 山頭的云霧(象白色絨帽) 半山的云霧(象一條條玉帶) 山谷的云霧(象茫茫的大海) 遮擋山峰的云霧(象巨大的天幕)美奇麗,神奇美不勝收…… 比喻 3、匯報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 4、仿照作者的方法形容各種姿態的云霧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總結學習方法 自由讀第二自然段畫中心句 眼前的——剛剛還是——轉眼間 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 5、比較句子,體會文章的用詞 6、仿照課文寫句子,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一自然段。 7、交流讀后感受 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針對本課的特點,在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充分利用圈、劃、刪、改、讀等多種途徑,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語言欣賞能力。 誘發學生誦讀的欲望,讓學生入情入境,忘卻自我,達到朗讀的最高境界。 通過說話訓練,讓學生把規范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 三、課堂總結 因為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所以令到那里游覽觀光的人們流連忘返,贊不絕口。誰能用課文中的句子說說什么是千姿百態,什么叫瞬息萬變? 生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問題。 幫助學生回憶鞏固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作 業 設 計 課堂: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總分的寫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幾句都圍繞中心句層層展開,具體地描寫這個特點。現在,老師想請大家用總分的寫法選擇一處景物寫一寫。 課后:搜集有關廬山的圖片資料,古今詩文,辦一份手抄報。 學生練寫 習作。 1、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讓學生把文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情真意切地寫出自己喜愛的一處景物。做到讀寫結合。 2、聯系課前探究,加深學生對廬山的了解,用手抄報的形式,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了訓練。 板 書 設 計 千姿百態(總——分) 14廬山的云霧 流連往返 瞬息萬變(總——分) 教 學 后 記 《廬山的云霧》是通過對廬山云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根據課文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利用課件,展示廬山風景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廬山風景的秀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借助想象,理解感悟 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里初步把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圖像。然后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變幻無常”“神秘”“騰云駕霧”“飄飄悠悠”等詞語。其中游覽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覺,引導學生借助看過的西游記中的孫悟空騰云駕霧的動作來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點句子引領對下文的學習,并抓住比喻句,讓學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轉化為頭腦中的具體圖像。通過這樣的圖文結合,并展開想象,把離學生生活實際的遙遠空間拉近,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三、由于三年級學生的知識層次受限,加上我們學校學生受家庭條件的影響,閱讀量小,在課堂上本應是備課時認為最精彩的想象部分,學生卻只是說出像什么,不能更具體地表達了。因此,我在學完本課后的練習中,著重輔導了把學生想說的事物說具體的練習,為學生的習作做鋪墊。 四、在教學過程中,我一味地想把課文內容上完,操作過急,反而造成了學生動作的遲疑,甚至有些動作不搭配的感覺,我越想快,學生反倒慢了下來,最終拖堂,兩課時沒有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