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五、隨鐘聲拓詩篇
在張繼之前,沒有人寫過鐘聲,但在張繼之后,許多人都寫到了“鐘聲”
這是清朝王士禎到寒山寺時,想到了和兄長曾相約一同去看楓,看橋,聽寒山寺的鐘聲,可再也沒有機會。
(出示)
《夜雨題寒山寺》
【清】王士禎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帶著這種情感,齊讀古詩,注意這首詩的韻味。
(出示)
《泊楓橋》
【明】高啟
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
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
這是高啟到楓橋后,想到了張繼,想到了自己的惆悵。
(出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欣賞、體驗其中細膩的情感,從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
《宿楓橋》
【宋】陸游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舊半夜鐘。
風月未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陸游西赴巴蜀,途徑蘇州,深感任重道遠,寫下了思慮深沉的《宿楓橋》。
小結:鐘聲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不變的始終是鐘聲,當寒山寺的鐘聲款款消失的時候,詩人們的愁緒也漸漸化解了。
【設計意圖】在誦讀這組古詩的過程中,根據詩境選配音樂和畫面,給學生營造生動逼真的藝術場景,激發學生的豐富情感,學生反復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松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
六、情感提升
每首詩都是詩人情感的抒發,每首詩都是時代的表達,每首詩都是歷史的見證。在這短短的文字中,蘊含著我們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再次齊誦張繼的《楓橋夜泊》。
本設計的教學特點:
這篇詩內容易于理解,適合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對重點字詞給予感悟,在課堂中注重誦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詩的魅力,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這首詩,詩眼是“愁”,教學中,我以鄉愁的幾組古詩,把學生帶入古詩的情境中,引入詩題,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古詩的誦讀中,,把文字放在畫面中,同時配以與詩境、詩情相通的背景音樂,再配以教師有層次的引讀,學生的反復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松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
在教學中把借“月”抒情和借“鐘聲”抒情的幾首詩整合起來,拓展學生的閱讀量,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及知識擴展能力,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