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作品。題為“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詩的首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后承接的時間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于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子清寥感受中。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這里既有孤獨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新鮮感受。全詩通過幾個典型的事物,畫出一幅秋夜船泊圖,襯托出了作者無法排遣的行旅之愁。
目標預設:
知識與能力:
1、熟讀古詩,理解詩句的基本內容,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
的孤寂憂愁之情。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解釋詩句中帶點
詞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體會詩中描繪的秋江夜泊的意境和詩人憂愁的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中的自然景色之美和語言之美,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愁’。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讀懂詩句,理解古詩,背誦古詩,體會詩人的情感。
難點:對詩中“愁”的理解和把握。
設計理念:
小學語文課堂要求我們老師教學時以人為本,以文字為基礎,進行有效的課堂實教。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對今天的語文教學有很大的意義。
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多維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濃厚興趣和敏銳度。在教學時,我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對課文中優美的、含義深刻的語句多朗讀,多體會,就能體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中我注重以下三點:
1.理解詩句不忘識記生字。2.由所見引出所感。3.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
設計思路: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我認為,對于如此優美的古詩,如果過于瑣碎地講解分析,定然會破壞其意境,影響學生對詩人思想感情的體驗。因而,我十分注重對詩文的整體把握。教學《楓橋夜泊》時,通過引導學生對詩中“月落”、“烏啼”、“寒霜”、“鐘聲”等景物的想象和體驗,緊緊抓住詩眼“愁”字,讓學生感受詩人的愁緒;通過對詩人背景材料的補充介紹,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詩人愁緒的根源。這樣的教學有趣又生動,學生也更加樂于接受。
教學過程:
過渡: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歷度千百年而傳誦至盡的古代詩歌更是國之瑰寶,非常珍貴,今天,讓我們再來欣賞一首古詩。板書《楓橋夜泊》,學生齊讀。
一、激情導入,感受魅力。
1、師: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史,讓一坐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地三百余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為中外游客向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千百年來,《楓橋夜泊》究竟散發著怎樣的魅力呢?這節課,咱們將一同去感受。請大家跟著老師一起寫詩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