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學反思
感觸三:每一個自然段的重點各不相同。由于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的變化,我又重新設計了《西湖》一課的第二課時。我試著引領學生看著圖,在西湖邊走一圈,讓學生對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過朗讀、說話進一步去感悟西湖獨特的美麗。課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側重點,第一自然段換詞造句,第一課時已經訓練過了。第二自然段在看圖基礎上進行讀的練習,剛通過朗讀來體現西湖山水的美。第三段自然段在讀的基礎上做導游式的介紹,清楚地了解西湖的幾個著名景點及其特點。第四自然段在美麗的圖片引導下練習想象說話,感受西湖夜景的美。應該說這節課教學的層次和目的相當清楚,如果能比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這堂課,那學生的語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較好的培養。我讓學生多次品讀,然后配上清雅的音樂去朗誦,由始至終,我想帶給學生一種令人深深陶醉的“美”——課文美、音樂美、課件美、朗讀美,帶著學生到“人間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
感觸四:理解感悟過后,學生在背誦練習上還不夠深入。文章美,就應當引導學生積累,背誦便是最好的積累方法。課后的要求是背誦其中的一段,但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由于方位詞多,好詞佳句也多,但這些好詞佳句和學生平時說的話有些不同,學生背起來就有些吃力。例如:蔥綠的孤山顯得十分秀美典雅。幾個好詞在一起了,學生反而覺得難了,只有讀得滾瓜爛熟才可以達到熟讀成誦。課堂的時間有限,怎樣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呢。我思考著。
《西湖》教學反思
課文詞匯豐富,語句優美,把西湖的美麗風光描繪得淋漓盡致。教學本課,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文字,體會西湖之美。課文第一節中的“西湖,就是鑲嵌在這天堂里的一顆明珠。”是貫穿全文的中心句。課堂上我向學生提問:你見過的明珠是怎樣的呢?學生回答:晶瑩剔透、閃閃發光……在人們的心目中西湖就是這樣的“一顆明珠”,可見西湖是多么美麗啊!課文第二節,描寫西湖周圍的山巒,用了“層層疊疊”、“連綿起伏”這兩個詞語。我在黑板上畫連綿的群山高低起伏,學生很容易就分清了“連綿起伏”與“連綿不斷”的區別;然后,我在群山的背后又畫上了高低錯落的山巒,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就叫“層層疊疊”。課文中值得思考品味的語言實在很多,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就先讓學生圈劃出優美的詞句。學生讀書很仔細,圈劃很認真,交流也很踴躍。課文中的優美詞匯、生動的比喻句都被找出來了。在學習“月下美景”這一段時,我抓住文中的“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這一句重點請學生思考:月光下的西湖與白天有何不同?學生抓住“華燈”、“琴聲”、“月色”等體會到月光下的西湖同白天相比真是別有情趣。當學生說到“岸邊的華燈倒映在湖中,宛如無數的銀蛇在游動。”這一句時,我就追問:倒映在湖水中的燈光怎么會像銀蛇一樣“游動”呢?有學生說,湖面波光粼粼的,燈光的倒影就像在“游動”了。這里還有一個插曲,一位調皮的男孩說,把石頭扔進水中,燈光就會動的……他的表達不是很清楚,其他學生對他的發言都不以為然,而我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投石擊水,水波蕩漾,燈光的倒影也就隨著水波“游動”起來了。當我說出他的想法時,那位男孩笑瞇瞇地朝著我直點頭。這個時候,我把學生的目光又拉回到課文之上,上文已經說到:“輕風徐來,湖水蕩漾”——這就是“銀蛇游動”的原因啊。課文最后一句:“人們泛舟湖上,會覺得天上人間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這真是神來的點睛之筆。我嘗試著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天上人間怎么會溶化在月色里呢?我本以為,學生理解這一句會很困難,沒想到的是,學生的解釋振振有辭:月光灑落在西湖上,水天一色,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整個世界都溶化在月色里了。在課堂上遇到這樣的學生,就是教師最大的幸福了。如此心靈相通的教學場景恰似月光下的西湖美景,令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