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規矩不能有教學設計
彭總要去北海公園玩,警衛人員是怎么做的?彭總又是怎么做的?自己讀3、4自然段,簡單勾畫批注。請同學說說,警衛員在怎么做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有關規定首長出行的規定;有關部門是負責首長安全的部門、公園。)
彭總又是怎樣做的(穿著便衣,叫汽車停在離公園還有一條街的地方。)他為什么要這樣?(不愿意讓別人認出來,不愿意打擾群眾。)可相機提示:如果他穿著軍裝,坐著汽車到公園門口,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
過渡:警衛員趕緊通知有關部門,讓他們知道安排接待首長,彭總生怕驚動了任何人,早早下車,走路到公園,但結果卻發生了什么事情呢?
四、感受彭總的憤怒,深刻體會人物品質。
自己讀5-10自然段,看看發生了什么事?
(彭總離開了公園。)
彭總高高興興地來到公園,結果卻是憤怒地離開了公園,從哪兒看出他的憤怒,找到句子。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句子:
1、彭總進門走了幾步就停了下來,問警衛人員:“你們搞的什么鬼?”
搞鬼是什么意思?(暗中做手腳。))彭總喜歡別人搞鬼嗎?那該怎么讀他說的這句話?指名讀。邊讀邊想象一下彭總的動作,再來讀這句話。
從這句話我們看得出彭總他……(不高興了。)那老師把這句話改成:“彭總走了幾步,不高興了。”
看看兩句話有什么不同。
加了一個動作和語言,我們仿佛看到了彭總的樣子,聽到了彭總的聲音,句子就變得有聲有色多了。誰來有聲有色地把這句話讀一讀。
2、“休息?休息為什么叫我們進來?”彭總沖著所有的工作人員說,“你們說,是不是你們把群眾趕跑了?”
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彭總的憤怒?
(休息?休息為什么叫我們進來?你們說,是不是你們把群眾趕跑了?)看看這句話用了幾個問號?他是要工作人員回答他的問題嗎?(不是,是在批評人。)這種說話方式叫“質問”,也叫責問,板書“質問。”看似在問,其實是在批評。那要怎么讀,才能讀出彭總的質問?指名讀。
(彭總沖著所有的工作人員說)想想,當時彭總的聲音大不大,可以把這個“說”換成什么?(叫、喊、吼……)相機讓學生沖著所有人叫喊叫喊,沖著所有人吼一吼。再來看原句:我們知道彭總非常生氣,但課文卻沒有用“吼”,“喊”等詞語,而是用“說”,為什么?為了注意影響,彭總沒有大喊大叫,但并不代表他不生氣,他的聲音不大,但平靜中透著威嚴,讀……;彭總的聲音不大,但平靜中透著憤怒,再讀……
我們在讀中,仿佛看到了彭總的表情、動作、聽到他的聲音。
3、“為什么要這樣做?這么大一個公園,我們來了,別人就不能來?這個規矩不能有!”除了這句話讓你感受到了彭總的憤怒,彭總的哪個行為也讓你感受到了他的憤怒?(彭總反身走出了公園。)所以,我們把這句話加上。
閱讀時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能更好地體會,加深理解,現在,你就是彭總,自己試試怎么讀這段話。
我們一起來試試。現在,你就是彭總。
你生怕就打擾了群眾游園,現在卻發現他們趕跑了群眾,只接待你一個人,你生氣-----(生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