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教學后記(通用13篇)
《鷸蚌相爭》教學后記 篇1
一、設想與設計
新一輪的《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能力是一種交際能力,語文學科是涉及聽、說、讀、寫的一門應用科學,講究的是方法的掌握。我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復前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于自己思考。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從語文教學實踐看,教師任務在于憑借教學內容,組合教學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把凝聚于知識之中的人類智力活動的方式方法內化為學生的個體素質。教師只要指點得法,“人腦就能把它的創造才能發展到不可想象的程度”(布魯納)。
而如今好多學生的學與用是完全脫離開的,他們學了卻不知如何去用,也就是說他們所學的知識很少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過不了多久,一些學生就將這些知識淡忘。還有一些同學雖然將所學的內容熟記于心,至于如何去運用,可能要在他們成年之后。
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老師在教完《塞翁失馬》這篇課文后,我只記住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話。至于這個看似簡單,實則深奧的哲學道理,我一直懵懵懂懂。直至踏上了工作崗位,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才知“塞翁失馬”的故事常常在生活中發生。然后引起了我對這個道理更深的思考: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白天和黑夜,它們圍繞著它不停息地運轉。但是人類,由于他的目光短淺,記憶力弱,只能看到事件彼此分散的環節,分割的部分,暫時的結果,突發的因素部分。因此我們要從連續性而不是從靜止狀態上去看待各種事物。
我們常將“哲學”看得既深奧又繁復,認為這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殊不知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曾有一位國外的教育專家在回答“國外的學生從幾歲開始學哲學?”時說:“可能在媽媽的肚子里!”我簡直匪夷所思,這怎么可能?但細細想來可見哲學教育在國外是深入人心的。它有這么大的魅力嗎?
其實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寓言是通過一個小故事,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其實這些簡短的語言中藏著深深的哲理。《鷸蚌相爭》的故事家喻戶曉,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道理在我還沒有結束這課時同學們就已經得出了。他們還歸納為:雙方相爭,獲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其實學完了一則寓言故事,學生能總結出道理,并將這個道理熟記于心就可以順利地結束教學了。這時我想:我的學生會不會也像我當初學《塞翁失馬》一樣,許多年后才會有所悟,甚至只記得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么句話,而根本不知如何去體會這句話中深刻的道理。當他在實際生活中遇到了這樣的事,他會不會想到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句話呢?他又會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呢?
二、方案實施及效果
方案(1)
當學生得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道理后,我問學生:“如果你是鷸、蚌或者漁翁的話,你希望自己是誰?”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漁翁”。這個回答是我意料之中的。于是我又問:“如果你就是‘鷸’或者‘蚌’的話,你又會怎么樣呢?”然后我讓學生進行討論。由于小班的緣故,教室空間和學生人數有著很大的優勢,我將討論分兩部分進行:
(一)分小組進行討論:每個同學都發表自己的見解。
效果:各小組都能得出統一觀點:如果我是“鷸”或“蚌”的話,我肯定會放了對方。因為只有放了對方我才能逃命。
為了讓每個同學知道其他同學的想法我安排了第二次的討論:
(二)自由組合小組進行討論:“當雙方都放了對方后又會有什么問題呢?結果怎樣呢?”學生還可以提出其它問題,然后共同解決。
效果:由于自由組合,每個人又聽到了許多新的見解。學生們經過討論得出幾種不同的見解:
1、當鷸和蚌都放了對方后,它們感到為時已晚了,雖然后悔莫及但還是成了漁翁的晚餐。
2、漁翁把它們帶回家后,蚌沒有翅膀不會飛成了漁翁的晚餐,而鷸因為蚌放了它,展開翅膀飛走了。
3、當它們放了對方后,乘漁翁不注意,齊心協力、互相幫助逃走了。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將這些語言組成文字寫下來,旨在讓他們對本文有更深的理解。第二天我就將學生的文章瀏覽了一番。他們未能擺脫原先思維定勢,基本圍繞這三種結果寫出了文章。以下就列舉三位同學的文章。
漁翁興高采烈地提著鷸和蚌回到家,他看見它們都已松開了嘴,就對它們說:“你們現在才醒悟,為時已完了。哈哈哈……”它們聽到漁翁的“霍霍”磨刀聲,后悔極了,異口同聲地說:“都怪我,早松口的話,就不會便宜了那個老漁翁。”
——李韻龍
鷸和蚌彼此相持不下,老漁翁將它們關在矮棚里。它們知道再這樣下去的話誰也逃不了,蚌松開了嘴,對鷸說:“你走吧!告訴我的孩子,以后不要再干這樣的傻事了。”鷸乘漁翁不注意張開翅膀飛走了。
——劉宇琪
蚌哀求著:“你放了我吧,外面在磨刀呢!”鷸松開了嘴,喃喃地說:“我們怎么辦呢?”蚌說:“如今我們只有互相幫助才能逃生!”門突然打開了,老漁翁持刀走了進來,在這千鈞一發的緊張時刻,鷸昂起頭,長嘴巴對準漁翁啄去。漁翁大吃一驚,緊閉雙眼,手忙腳亂,刀也掉了。等他定一定神,睜大眼睛看時,鷸早已飛遠了,蚌也掛在鷸的腳上一塊兒飛走了。
——黃子茵
效果
學生們都懂得了,當鷸、蚌相爭的時候,它們并不是只有死路一條。只要雙方化干戈為玉帛,并且互相幫助,就能化險為夷。
三、問題的思考
學習不可能一次就深刻地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因而到了一個階段后需要根據各種反饋信息,予以總結、提高。以后又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在提高了的基礎上再總結,再提高。學習是一種不斷地思索,而且漸進的過程。可以由清晰——模糊——清晰。只有這樣反復地思考,學生才能真正地從中受益,領會學習的真諦。本篇課文的學習就到此為止的話,學生可能對這則寓言有深一層次的理解,但如果在平時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事,他們又應該怎么做呢?該怎樣將它內化,指導我們的行為呢?
寓言故事中的寓意深刻,深藏智慧、富有哲理,我想:只要指導方法得當,通過學習一定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一個層次。這種思考是可以無限制延伸的,主要是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并能用這些方法去解決其它問題。
四、進一步的設想和設計
綜上所述,同時我也想到自己的學習經歷,有許多知識是得益于課外的。我決定將此次學習向課外延伸。我將他們分成幾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每一組有好、中、差生各2名。選一名組長,由組長進行安排分工,篩選材料。),上網瀏覽或查看書籍、報紙尋找與這則寓言有聯系的內容。
方案(二)
學生的積極性挺高的,他們找來了許多非常好的小文章我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朗讀出來并談談自己的感想。有一組的學生讀了一則新聞,談了感想,我的印象頗深,現摘錄如下:
某地發生大地震,有個小煤礦的工人誰也不甘落后,爭先恐后往外擠。由于坑道口太小,把出口堵死了,結果誰也無法逃生。而附近也有一個小煤礦,隊長當時很鎮定,他大聲喊道:“大家不要擠!一個一個來。”他自己并不急于逃生,而是留在后面指揮。結果20多個礦工全部安全逃了出來,他自己也脫離了險境。
接著他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正因為后一位煤礦隊長先想到了別人,救了礦工們,其實也救了自己。而先前的礦工們誰也不肯讓誰,結果把洞口給堵死了,就像鷸和蚌一樣,自斷生路。”
——組長 吉東明
效果
雖然孩子回答的語言還停留在表面、不夠精煉,但能找出這樣的材料,而且能針對材料的內容發表見解實屬不易。我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顯而易見,學習后再不斷地思考對每一個人都是何等的重要。
五、問題的再思考
教學要面向每一位學生,而非畫地為牢地限定幾個模式,然后硬往千差萬別的學生身上套。從小吉同學的發言來看,他已能將學到的知識經過更深一層次的思考來分析問題。但是不是大部分同學都能像他一樣呢?事實告訴我還有一些同學可能只是旁聽生。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如何讓大部分同學都能積極地思考,并且發表自己的見解呢?
方案(三)
主旨:我要讓每一個同學都發表自己的見解,經過再思考能將所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行為。
實施:
1、小班化為師生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條件,為了使每個同學都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我將學生分成兩大組,(優勢群體編排在第一組,弱勢群體編排在第二組。)然后圍成一圈,團團圍坐起來。(這樣學生在發言的時候可以面對每一個人,使大家能聽清他的發言)
2、我將同學們找來的又一篇短文發給大家,短文的內容是:
死路與活路
一天,我到河邊釣魚,遇到一捕蟹老人,身背一個大蟹簍,但沒有上蓋。我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說:“大伯,你的蟹簍忘了蓋上。”
老人慈祥地看了我一眼,說:“小伙子,謝謝你的好意。但我想告訴你:蟹簍可以不蓋。要是有蟹爬出來,別的蟹就會把它鉗住,結果誰也跑不了。”
3、我請學生們看完短文后圍繞這篇短文進行討論。由于我將學生分層排列,所以就避免了發言都由好學生唱主角。
效果(一)第一組的同學很快地切入了主題提出:這些螃蟹只要放了對方自己也獲救了。有的同學還談到了螃蟹的想法:我沒有逃出去,誰也甭想出去,要死大家一起死。有的同學接下去談道:“它這樣的想法恰恰是害了自己,原先還能逃出去,現在只有死路一條。事情的結果與它的想法有很大的關系。”第一組的同學發言積極,還談到了如果我是螃蟹的話,我會怎么做。
效果(二)第二組的同學由于擺脫了好同學的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使他們不得不動腦筋主動思考。有的提出:這個故事與礦工的故事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有的說:“它們只有放了對方才能逃出去。”有的說:“如果我是螃蟹的話,我就像礦工隊長那樣,先讓它們有秩序地逃走,我也可以逃走了。”在組內同學們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發言質量也越來越高。
效果(三)經過了討論——思考——討論我將他們的發言進行了總結:生活往往就是這樣,你不給別人活路,最終將會自短生路;你給別人機會,其實也等于給自己機會。
我覺得學生潛意識已經對這個道理有所領悟,特別是第一組的同學,幾乎已經說出這個道理,而他們欠缺的是人生經歷。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今后碰到類似的情況的話,我想他們一定不會束手無策,甚至會用今天學到的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六、反思與討論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如此,學生們雖然在這次學習中獲益匪淺,但是這樣的教學需要大量的空間、時間。有時教學者會因組織不當而導致課堂紀律有所松散。學生家長會認為孩子的學習時間是寶貴的沒有必要將時間花在尋找資料上。而我們每個人都認為學生的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這樣教學能使他們的學習成績有較大的提高嗎?
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里,教育、教學應該追求的是人格的健全和多樣。柏拉圖早就指出,社會需要分工,而教學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的人能夠做最適合他的工作。
作為教師應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外那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應煞費苦心地告訴學生們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他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的一切努力,去贊揚孩子們去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造欲望和嘗試。
《鷸蚌相爭》教學后記 篇2
作者:羅曼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248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二
作者:羅曼
教學目標:
1. 會認11 個生字和1 個多音字, 會寫8 個字。
2. 自主積累4 個以上詞語。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 了解課文內容, 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重點:
1. 會認11 個生字和1 個多音字, 會寫8 個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難點:
感悟課文內容, 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時數: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 同學們, 讓我們一起看一段動畫片。( 課件出示《鵲蚌相爭》的動畫片, 學生觀看。)
2. 學生思考: 看了這段動畫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問題? 還想知道些什么?
3.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學習生字。
1. 自由輕讀課文, 邊讀邊標出自然段, 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 自學生字。
2. 出示會認字字卡, 指名認讀。組詞。
3. 同桌討論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用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 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學生評價。
三、精讀課文。
1. 讀讀課文, 你認為哪些自然段講了鵲蚌相爭這個故事?(3-6 自然段)
2. 精讀3-6 自然段。
(1) 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 認為有意思的地方畫上“一”, 不理解的詞句旁畫個“?”。
(2) 學生匯報。
(3) 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4) 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請同學們默讀這一自然段, 想想這一個自然段講的是關于誰的故事?這一段有很多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并配上相應的動作嗎?
③學生匯報。
④老師指導朗讀。
(5) 學生自主學習4-6 自然段。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①請同學們找出寫鵲和蚌爭論的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讀, 并評一評同桌讀得怎么樣? 練一練爭取讓自己讀得更好。
②自己讀讀第4-6 自然段, 想想還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 同桌討論討論, 還是弄不懂就作個記號,待會兒提出來, 大家解決。( 理解: 擺脫、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費力等。)
(6) 學生匯報。
(7) 齊讀第3-6 自然段。
(8) 試試看, 自己能繪聲繪色地把《鵲蚌相爭》講給大家昕嗎?
3. 同學們, 你們知道嗎, 其實這篇課文還藏著一個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快找一找吧!(1 、2 、7 、8 自然段)
4. 請想讀的同學自由地讀讀第1 、2 、7 、8 自然段, 想想故事里都講了什么? 比比誰說得最棒!
5. 你知道蘇代為什么要對趙王講這個故事嗎?
四、拓展延伸, 聯系實際。
1. 自由讀讀全文, 讀了這個故事, 你知道了些什么?
2. 聯系生活實際說說, 在生活中你見過類似鵲蚌相爭的事情嗎?
株洲市泰山學校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5ykj首頁>>>>>>www.jcsycorp.com
《鷸蚌相爭》教學后記 篇3
作者:黃映花 轉貼自: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學 點擊數:229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三
作者:黃映花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讀
(它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 演:張殼 出示:太陽
問:被暖暖的太陽照著,河蚌會有怎樣一番感覺呢?
也許它會說什么?誰來做做河蚌?交流
(可這時,來了只鷸)出示 板:鷸 讀
(它看見了,猛地把嘴伸到殼兒里去啄肉)
問:鷸?河蚌?分別想什么?(也可加語言)也來說一說
(河蚌急忙把殼兒合上) 演:合殼(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
問:這時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這是故事的起因,我們再完整地聽一遍錄音(提醒:注意,聽仔細了)
3、打開書本,看這部分內容,先自由讀,要求試著復述
4、學生試講(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大聲點)
評價:提點意見,優點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過渡:鷸和蚌之間的這場爭斗,會如何發展?
請看二、三兩小節鷸蚌之間的一段對話。
1、自由讀
2、簡單說說故事如何發展?(互相爭持)
3、這一段寫得非常生動,再請同學讀。提醒:加表情
(動腦,怎么讀,才有味道)
請大家認真聽,最好能在腦海中浮現鷸蚌相爭的畫面
4、說說此時鷸蚌之間的局勢?
(威脅、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當、互不相讓)
5、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兩人配合分角色朗讀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請一對搭襠分角色讀,為了體現故事的完整性,再請一位同學做旁白
(可喊暫停 提醒:注意語氣,表情,要進入情境)
7、評價
8、課后也可通過表演,復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過渡:鷸蚌互相爭持,所導致的后果會是什么呢?
1、錄音范讀
2、回答:鷸蚌雙方--筋疲力盡
板 漁夫--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3、揭示寓意:這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四、總結
1、學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發揮想象
1、鷸和蚌被漁夫抓住后又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討論)
六、小練筆
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學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5ykj首頁>>>>>>www.jcsycorp.com
《鷸蚌相爭》教學后記 篇4
教學目標:
1. 會認11 個生字和1 個多音字, 會寫8 個字。
2. 自主積累4 個以上詞語。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 了解課文內容, 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重點:
1. 會認11 個生字和1 個多音字, 會寫8 個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難點:
感悟課文內容, 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時數: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 同學們, 讓我們一起看一段動畫片。( 課件出示《鵲蚌相爭》的動畫片, 學生觀看。)
2. 學生思考: 看了這段動畫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問題? 還想知道些什么?
3.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學習生字。
1. 自由輕讀課文, 邊讀邊標出自然段, 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 自學生字。
2. 出示會認字字卡, 指名認讀。組詞。
3. 同桌討論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用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 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學生評價。
三、精讀課文。
1. 讀讀課文, 你認為哪些自然段講了鵲蚌相爭這個故事?(3-6 自然段)
2. 精讀3-6 自然段。
(1) 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 認為有意思的地方畫上“一”, 不理解的詞句旁畫個“?”。
(2) 學生匯報。
(3) 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4) 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請同學們默讀這一自然段, 想想這一個自然段講的是關于誰的故事?這一段有很多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并配上相應的動作嗎?
③學生匯報。
④老師指導朗讀。
(5) 學生自主學習4-6 自然段。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①請同學們找出寫鵲和蚌爭論的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讀, 并評一評同桌讀得怎么樣? 練一練爭取讓自己讀得更好。
②自己讀讀第4-6 自然段, 想想還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 同桌討論討論, 還是弄不懂就作個記號,待會兒提出來, 大家解決。( 理解: 擺脫、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費力等。)
(6) 學生匯報。
(7) 齊讀第3-6 自然段。
(8) 試試看, 自己能繪聲繪色地把《鵲蚌相爭》講給大家昕嗎?
3. 同學們, 你們知道嗎, 其實這篇課文還藏著一個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快找一找吧!(1 、2 、7 、8 自然段)
4. 請想讀的同學自由地讀讀第1 、2 、7 、8 自然段, 想想故事里都講了什么? 比比誰說得最棒!
5. 你知道蘇代為什么要對趙王講這個故事嗎?
四、拓展延伸, 聯系實際。
1. 自由讀讀全文, 讀了這個故事, 你知道了些什么?
2. 聯系生活實際說說, 在生活中你見過類似鵲蚌相爭的事情嗎?
《鷸蚌相爭》教學后記 篇5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讀
(它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 演:張殼 出示:太陽
問:被暖暖的太陽照著,河蚌會有怎樣一番感覺呢?
也許它會說什么?誰來做做河蚌?交流
(可這時,來了只鷸)出示 板:鷸 讀
(它看見了,猛地把嘴伸到殼兒里去啄肉)
問:鷸?河蚌?分別想什么?(也可加語言)也來說一說
(河蚌急忙把殼兒合上) 演:合殼(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
問:這時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這是故事的起因,我們再完整地聽一遍錄音(提醒:注意,聽仔細了)
3、打開書本,看這部分內容,先自由讀,要求試著復述
4、學生試講(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大聲點)
評價:提點意見,優點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過渡:鷸和蚌之間的這場爭斗,會如何發展?
請看二、三兩小節鷸蚌之間的一段對話。
1、自由讀
2、簡單說說故事如何發展?(互相爭持)
3、這一段寫得非常生動,再請同學讀。提醒:加表情
(動腦,怎么讀,才有味道)
請大家認真聽,最好能在腦海中浮現鷸蚌相爭的畫面
4、說說此時鷸蚌之間的局勢?
(威脅、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當、互不相讓)
5、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兩人配合分角色朗讀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請一對搭襠分角色讀,為了體現故事的完整性,再請一位同學做旁白
(可喊暫停 提醒:注意語氣,表情,要進入情境)
7、評價
8、課后也可通過表演,復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過渡:鷸蚌互相爭持,所導致的后果會是什么呢?
1、錄音范讀
2、回答:鷸蚌雙方--筋疲力盡
板 漁夫--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3、揭示寓意:這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四、總結
1、學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發揮想象
1、鷸和蚌被漁夫抓住后又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討論)
六、小練筆
《鷸蚌相爭》教學后記 篇6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
教學這兩則寓言故事中,學生針對插圖與課文內容提了一些問題,想想還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長》這課,學生對著插圖提出質疑:“既然文中寫老農干的是筋疲力盡,那為何圖中真在拔苗的他連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針對課文內容,學生問:“既然是老農,應該是很有這方面的經驗才是,怎么連這簡單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剛剛學種田的年輕人比較恰當呢?”
如《鷸蚌相爭》這課,學生也對插圖存在質疑:“鷸蚌身旁不是有一塊大石頭嗎?鷸為什么不把蚌甩向石頭,讓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頓,又不至于被抓嗎?”針對內容,問:“既然雙方的嘴都被夾住,又怎么能說話呢?”
看對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特別欣慰。雖然上面的問題都可以找到理由讓他們明白,但這些問題還是有一定的思考價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個性,這樣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鷸蚌相爭》教學后記 篇7
文言文閱讀需要在順利翻譯的基礎上理解全文內容,體味古人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為提高大家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鷸蚌相爭》閱讀及答案,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希望通能幫助同學們提高閱讀能力。
鷸蚌相爭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鷸曰:‘今El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攻,以敝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愿王熟計議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選自《戰國策》)
【注釋】①鷸(yù):一種水鳥。 ②箝(qián):夾住。 ③喙(huì ):嘴。
【試題】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趙且伐燕( ) (2)以敝大眾( )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
3.請寫出選文包含的一個成語,并說說它給你的啟示。
4.為什么蘇代能說服惠王中止出兵?
《鷸蚌相爭》閱讀【參考答案】
1. (1)將要(2)使……勞苦(貧困)(將“勞苦”答為“困苦”“疲敝”之類都可,但整個解釋要體現出使動用法)
2. 兩個都不肯放掉對方,(一個)打魚人把它們一起捉住了。
3. 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或:鷸蚌相爭、鷸蚌相持)
啟示:面對矛盾(沖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態度對待,避免兩敗俱傷。
4.(1)從蘇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諷喻或類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②態度誠懇。為燕趙雙方的利益著想,陳述利害,入情入理。(2)從惠王的角度看: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
(20xx年廣東省東莞市等中考語文試題)
《鷸蚌相爭》閱讀【參考譯文】
趙國將要進攻燕國,蘇代為燕國去跟趙惠王說:“這次我來,路過易水,一只蚌剛好出來曬太陽,而一只鷸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殼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會有死鷸。’兩個都不肯放掉對方。(一個)打魚人把它們一起捉住了。現在趙國馬上要起兵進攻燕國,燕趙兩國長期互相攻戰,而使民眾勞苦貧困,我深恐強大的秦國會成為那個打魚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細考慮考慮!”惠王說:“好!”于是中止了這件事。
《鷸蚌相爭》教學后記 篇8
作者:湘妃竹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56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一
湘妃竹
教學目標:
1、 認識11個字和一個多音字“燕”,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
3、 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4、 了解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 認識11個生字,一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 了解故事內容,并懂得成語背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
1、 生字詞語卡片。
2、 鷸蚌的圖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1、 同學們,通過課外閱讀你一定又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講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主匯報積累的成語故事。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課題。
3、 齊讀課題,認識“鷸、蚌”兩個字。教師出示圖片,介紹鷸和蚌。
二、 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 自由讀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 學生在小組內輪流讀課文,并交流識字方法。
3、 教師檢查識字情況,抽讀生字卡片,正音。
4、 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開火車。
擺脫 趙國 燕國 罷兵 懶洋洋 勸說 夾住
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魚翁占便宜
5、 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6、 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7、 指名朗讀課文,評一評,你認為他讀得怎么樣。
三、 學習會寫字。
1、 出示會寫字,讀一讀。
2、 同桌說詞,看誰說的多。
3、 學生識記生字,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樣寫這些字才好看呢?
4、 說說你的發現。
5、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范寫。
6、 學生練寫,教師個別指導。
7、 書寫評價。
作業:
1、 讀課文。
2、 寫字。
第二課時
一、 復習
1、 聽寫生字。
2、 出示帶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二、 聽故事,了解課文內容
1、 聽故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指名回答。
2、 自由讀課文,看看通過讀你又有什么收獲。
3、 提出你心中的疑問,全班交流。
三、 朗讀感悟
1、 學習課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讀這一部分。
(2) 出示插圖: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說圖意。
(3) 找一找,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副圖的情景呢?指名讀一讀。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動詞,畫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灘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殼……結果把鷸的長嘴了。
(6) 哪一個詞寫出了蚌收攏蚌殼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連忙”說一句話嗎?
(7) 指導朗讀。
(8) 學生自由讀4、5自然段,想想該用什么樣的語氣的讀呢?
(9) 同桌間互相朗讀,讀后全班匯報朗讀,分男女比賽讀課文。
(10) 鷸蚌相爭誰輸誰贏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魚翁十分輕松的抓住它們倆呢?
(毫不費力)
分組討論:魚翁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呢?鷸蚌它們聽后又會說些什么呢?
全班反饋。
(11) 齊讀課文3、4、5自然段。
2、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
3、 分組說說故事。
4、 指名說故事。
5、 學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收獲呢?
6、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講解。
7、 學習課文1、2、7、8自然段。
8、 默讀這一部分,從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饋。
四、 拓展
你現在明白了“鷸蚌相爭,魚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學生自由回答。
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呢?
齊讀課文。
作業:
1、 讀課文。
2、 把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5ykj首頁>>>>>>www.jcsycorp.com
《鷸蚌相爭》教學后記 篇9
作者:曹雪寧 轉貼自:曹雪寧個人主頁 點擊數:460
鷸蚌相爭
教學目標: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重點目標: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難點目標: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課件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課件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別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實物投影展示兩個。)
蚌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么說,怎么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 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 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 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只鷸?你就是這只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 問:你們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組演。(要有所拓展,讓漁夫說句話。)其他同學思考:你想對他們誰說些什么?(指導:光批評他們也不行呀,還應該告訴他們錯在哪。)師對鷸和蚌:聽了他們的提醒,你想說些什么呀?
4、出示圖:假如,鷸和蚌從漁夫那里逃了出來,有一天,鷸和蚌又相見了,他們之間會怎樣說?漁夫又來了,他們又會怎么做?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三、總結: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續寫鷸蚌相爭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5ykj首頁>>>>>>www.jcsycorp.com
《鷸蚌相爭》教學后記 篇10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鷸蚌相爭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鷸④啄其肉。蚌合而鉗⑤其喙⑥。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詞注釋】
①選自《戰國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種軟體動物,有兩扇橢圓形硬殼,可以開合。③曝(p)):曬,這里指蚌上河灘曬太陽。④鷸(y));鳥名,常在水邊捕吃魚、蟲、貝類。⑤鉗(qi2n):夾住。⑥喙(hu@):鳥類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鷸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詩文翻譯】
河蚌剛剛爬上河灘張開殼兒曬太陽,一只鷸鳥撲過來啄它的肉。蚌靈敏地合擾自己堅硬的殼,把鷸鳥尖尖的長嘴緊緊夾住。鷸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餓死!”鷸和蚌誰也不肯讓誰。結果都被漁夫毫不費力地抓住了。
《鷸蚌相爭》教學后記 篇1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248
【案例】教學《鷸蚌相爭》
在教學《鷸蚌相爭》時,有學生提出“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面對這些課堂教學的“生成”,我們一般有幾個經典的對策:1、“大家就這個問題小組討論討論。”2、“同學們一起動動腦子來改改教材,再動手給編輯叔叔寫封信,如何?”3、“同學們說的這個問題怎么解決?”——“上網或去圖書館查資料”,“請教自然老師去”,“設法弄只蚌來自己觀察”……
【評析】
這堂課上,學生沒有意識到自己“跑了題”,教師從教學層面意識到這是一個生成性資源,并借此上出了“無法預約的精彩”。只可惜,對于寓言本身,我們卻沒有真正地作進一步的認識,后面的改寫與寫信,固然使教學活動“出彩”,同時卻犧牲了寓言本身的精彩——也就是說,師生從寓言中抽身而出,轉而去追尋寓言以外的東西了。毫不客氣地說,在這里,“生成”僅僅是“預設”的反義詞,“精彩”也是一場“鬧劇”罷了。
兒童文學類課文中的“不合生活常理的錯誤”需要從文學作品內部結構本身來思考,否則,《灰姑娘》、《小王子》等不朽的經典必將遭受滅頂之災了。我們需要超越“錯誤”本身,從整個作品的意義層面來對待錯誤。
《鷸蚌相爭》出自《戰國策》,是“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時虛構的一個故事。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讓自己和學生借助于個人最原始的經驗去理解寓言的意義。必須從自己個人的體驗出發,用已經儲備的生活經驗與理解能力,幫助我們再次創造性地領會這個寓言的意義。所以,“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的問題,其實并未涉及對寓意的真正理解。這是一個理解之外的“偽問題”。當然,如果我們借此來理解寓言、童話的一些特點,明白虛構中的錯誤并不妨礙對意義的創造性理解,它也是有著積極的意義的。
但照案例中那樣借題發揮,那就走上了一條遠離“理解文本意義”的道路。當然,站在語文教學層面而言,這一做法還是可取的。從長遠的教學目標來講,寫信、交流觀點都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但不能因此就認為,這是一堂精彩的寓言教學課,因為它沒有對寓言進行闡釋。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范文首頁>>>>>>www.jcsycorp.com
《鷸蚌相爭》教學后記 篇12
《鷸蚌相爭》的故事學起來可真帶勁,孩子們誦讀著,表演著,樂不可支。奇怪的是,每逢這種時候就分外活躍的小常今兒個怎么似乎游離在外?我正待悄悄過去看個究竟,他已經高高地舉起了小手。
“老師,我覺得課文有問題!”語氣是那般的興奮,“你看,書上寫鷸威脅蚌說‘你不松開殼兒,就等著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沒有了水,你就會干死在這河灘上!’你想呀,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
“是呀是呀,這樣想來下面也有問題。下面課文又寫蚌得意洋洋地對鷸說‘我就夾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吃不到東西,你也會餓死在這河灘上!’蚌正夾著鷸的嘴呢,怎么說話呀,一開口不就讓鷸拔出嘴了嗎?”其他同學受到啟發,也有了新的發現。
這不就是新課程提倡的“生成性資源”嗎?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欣喜:“同學們不迷信書本,善于思考,勇于發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樣的!這樣吧,大家就這個問題小小組討論討論。 教室里立刻安靜下來,片刻又是唧唧喳喳的一片。
“我同意開始幾位同學的意見,課文這樣寫不妥。”
“我覺得那不能怨編者,古文就那樣寫著呢,課文是根據古文改編的。”
“不對,古為今用,可并不是照搬照用,不正確的也要修正。”
“要我說,課文是寓言,你想想,鷸也好蚌也好,其實哪會說話呀,那是人們借這么個故事說明道理呢。所以我覺得課文這么寫是可以的。”
“我不同意,盡管是寓言,可是想象也要符合實際情況呀。譬如總不能說鷸夾住蚌的嘴吧!”
“同學們討論得真熱烈,也很夠水平
我們想是不是可以這么改:
“鷸用盡力氣,還是拔不出來,便狠狠地瞪了蚌一眼,心想:哼,等著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干死在這河灘上吧。蚌好象看透了鷸的心思,得意洋洋地想:哼,我就夾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吃不到東西,你就會餓死在這河灘上!”
教后反思: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于本質上“主客兩分式”的教育教學,主體是教師,是成人,學生成了客體,完全處于一種受動狀態,他們的學習活動制約于主體預設的框架之中。其最終結果是導致了兒童主體精神的缺失與淪落。表現在教師們每日進行著的課堂教學中,即是教師以教材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據此為標準制定出過于精細、嚴密的教學計劃,教學實施的過程便是“教案劇”的演繹,一切盡在“執行與落實”之中,盡在預料之中,學生稍有“山重水復”“旁逸斜出”便遭封殺。
課堂是教師、學生互動交往的場所,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如果無視課堂中與學生的不斷對話、調適,將課堂囿于嚴格的封閉狀態,則必然地違背了課程的終極目標。這就要求著我們必須重構課堂教學的運作機制。其實老師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預設的教學計劃同課堂的真實情境間經常性地存在著某種偏軌。我們以為,這所“偏”正是學生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等“兒童文化”的外顯,正是學生對文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讀,其中不乏有價值的成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擊,視界正在敞亮,這是比任何設定的所謂知識的目標更為可貴的資源。教師若能敏感地捕捉住其中的有價值因素,“為學習而設計教學”,通過富于智慧的教學策略,重構教學,定會生長出較之“知識”更具再生力的因素。也唯若此,“豁然開朗”“怦然心動”“悠然心會”“浮想聯翩”這種美好的境界才會在我們的課堂孕育成長。
教學《鷸蚌相爭》這課時,我就遭遇了這種狀況。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課堂實境并未如我所料地進行,于是,我干脆拋棄了原先預設的方案,而是基于課堂學生即興生成的問題,以此為生長點,鼓勵學生向“權威(教材)挑戰,進而幫助學生完善教材,讓他們體驗思考的快樂。在這種充滿探究意趣的平等對話活動中,課堂不斷生成著新的問題,最后并未形成一個“標準”,而是就再一次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走向課外。我以為,課堂的概念在這兒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鷸蚌相爭》教學后記 篇13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自主積累4個以上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了解課文內容,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重點:
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難點:
感悟課文內容,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看一段動畫片。(課件出示《鷸蚌相爭》的動畫片,學生觀看。)
2.學生思考:看了這段動畫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問題?還想知道些什么?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輕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然段,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自學生字。
2.出示會認字字卡,指名認讀。組詞。
3.同桌討論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用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學生評價。
三、精讀課文。
1.讀讀課文,你認為哪些自然段講了鷸蚌相爭這個故事?
(3—6自然段)
2.精讀3—6自然段。
(1)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認為有意思的地方畫上“﹏”,不理解的詞句旁畫個“?”。
(2)學生匯報。
(3)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請同學們默讀這一自然段,想想這一個自然段講的是關于誰的故事?這一段有很多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并配上相應的動作嗎?
③學生匯報。
④老師指導朗讀。
(5)學生自主學習4—6自然段。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①請同學們找出寫鷸和蚌爭論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讀,并評一評同桌讀得怎么樣?練一練爭取讓自己讀得更好。
②自己讀讀第4—6自然段,想想還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討論討論,還是弄不懂就作個記號,待會兒提出來,大家解決。(理解:擺脫、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費力等。)
(6)學生匯報。
(7)齊讀第3—6自然段。
(8)試試看,自己能繪聲繪色地把《鷸蚌相爭》講給大家聽嗎?
3.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其實這篇課文還藏著一個故事,聰明的孩子們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請想讀的同學自由地讀讀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講了什么?比比誰說得最棒!
5.你知道蘇代為什么要對趙王講這個故事嗎?
四、拓展延伸,聯系實際。
1.自由讀讀全文,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在生活中你見過類似鷸蚌相爭的事情嗎?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讀一讀這些詞語。
勸說懶洋洋鷸蚌相爭相持不下毫不示弱
啄張開收攏露出毫不費力
2.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鷸蚌相爭》這篇課文,誰能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給大家聽聽。
3.齊讀全文。
4.其實像這樣有趣的成語故事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利用課余到成語故事的網站去看一看。
二、學習會寫字,記憶字形。
1.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引導學生觀察字形有什么特點,找一找哪些字已經會了,哪些字容易寫錯,再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1)易寫錯的字:
“候”字不要掉了中間一豎寫成了“侯”。
“夾”字不要寫成了“來”字。
“占”字的上面不要寫成了“十”。
(2)左右結構的字有:攻、勸、洋、脫、候、理。
要先讓學生去觀察字形的特點,都是左窄右寬,再引導學生觀察重點筆畫在什么位置,為寫好字打基礎。最后再根據構字方法進行字形的記憶。
“洋”是形聲字,左表形(海洋,有水才能有洋),右表聲。
三、練習寫字。
1.先描寫課本中的生字。
2.在寫字本上寫偏旁和生字。
3.評一評,看看哪一個字寫得好,哪一個字寫得不好,為什么?
4.繼續練習寫字,爭取把后邊的字寫得更好。
5.當堂反饋,進行聽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