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錯就改》(精選7篇)
《知錯就改》 篇1
教學目標
認知:
1.懂得知錯要及時改正。
2.知道才能不斷進步。
情感:
愿意及時改正錯誤。
行為:
做了錯事能主動及時地改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一、二年級“誠實勇敢”德目中的有關要求設置的,與“勇于認錯”一課同屬一個德目,是在要勇于認錯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教育學生,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必須及時改正,才能不斷進步。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在日常生活中犯錯是難免的。但是,如果不能正確對待,不能,就會助長錯誤的發展,影響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因此,對他們進行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課文講的是小學生孫芳和周麗知道自己做了錯事,立即改正的故事。這個故事情節比較簡單,孫芳和周麗犯的錯誤也是生活中常見的錯誤,而她們能夠主動改正。故事中人物的年齡與二年級學生接近,這樣利于學生體會教材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利于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
教法建議
1.備課時,教師應對學生中利于進步的事例有所了解,以便課上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提高教學效果。
2.本課第一個欄目“想一想”,可以讓學生對“勇于認錯”一課有所回憶,這樣利于引出本課的教學目標,也使教學增強連續性。
3.教學中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體驗教材中的角色,體驗孫芳、周麗急于練習跳皮筋準備參加比賽時的心情;聽了李爺爺的勸告立即改正錯誤后的心情。這樣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
4.“讀一讀”欄目中的名言和諺語,讓學生抄寫在功課表旁,或制成書簽,時刻提醒自己。
5.建議將“議一議”“講一講”欄目中的插圖制成幻燈片教學中使用。“講一講”欄目可以讓學生為故事配畫外音,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檢驗學生對“小錯不改會犯大錯”道理的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第六課
教學目標
認知:
1.懂得知錯要及時改正。
2.知道才能不斷進步。
情感:
愿意及時改正錯誤。
行為:
做了錯事能主動及時地改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前課,導入 新課。
1.提問:
(1)上節思想品德課講的是什么內容?
(2)能承認錯誤是具有什么好品質的表現?
(誠實、勇敢)
(3)能承認錯誤對自己有什么好處?
(是改正錯誤的前提)
2.小結并過渡(要點):
(1)小學生年齡小,懂得的道理不多,控制自己的能力不強,犯點小錯誤是難免的。關鍵是怎樣對待這些錯誤。
板書:錯誤
(2)能承認錯誤是誠實、勇敢的表現,是一種好品質,并且承認錯誤是改正錯誤的前提,犯了錯誤首先要承認。
(3)我們犯了錯誤不能只停留在認識錯誤、承認錯誤的階段。
板書:認錯
(4)請同學們想一想,承認錯誤以后又應該怎樣做呢?平時,同學們是怎樣做的?
板書:及時改 慢慢改 不改
二、打比方,喻明道理。
1.引言。
同學們在認識錯誤也就是知錯以后,往往有這樣三種不同的表現;第一種是及時改正;第二種是準備慢慢地改;第三種是不改。下面,我們就打幾個比方,看看這三種不同的做法可能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
2.《小蟲和大船》的啟示。
(1)邊講故事邊演示投影片。
故事內容同教材“講一講”欄目文。
投影片共2組活動抽拉片。
第一組:①木板上有一些小蟲眼。②釘在木船底。③木板上的蟲眼變大,變多。④蟲眼連成一片。⑤形成大洞。
第二組:①木船在海上航行。②木船沉入大海。(同“講一講”欄目圖)
(2)討論:
①大木船為什么沉了?
②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用蟲眼比做我們身上的缺點、錯誤,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小結要點:
①開始時船上的蟲眼很小、也很少,后來發展到很多,連起來就變成大洞。海水涌進來船就沉沒了。這說明小問題不解決,會釀成大禍。
②我們身上的錯誤、缺點也是這樣,如果不及時改正,也會由小變大、由少變多,“小錯不改,釀成大錯”,像船沉沒一樣,還可能毀掉自己的一生。有錯不改多么危險!
板書:不改 大錯 錯多 危險
3.《小樹苗》的啟示。
(1)講《小樹苗》的故事,同時演示圖片。
故事內容略。
圖①一棵彎的小樹,一棵彎的大樹。
圖②一棵直的小樹,一棵直的大樹。
(2)討論:
①小樹苗長彎了,老爺爺是怎樣做的?
(扶直、捆好。)
②老爺爺為什么把小樹苗扶直捆好?(演示圖①)不這樣做會怎樣?過幾年再捆行不行?(演示圖②)
③從小樹苗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3)小結要點:
①小樹苗樹干細、軟,變彎了容易矯正過來。樹越長大,樹干越粗,彎曲的部分越不容易矯正。
②這和我們身上的缺點、錯誤一樣,錯誤小容易改,錯誤少容易改,初犯時容易改。所以我們改錯越及時越好。
4.“鉛筆道”的啟示。
(1)讓學生在紙上畫一條比較輕的鉛筆道,然后用橡皮擦。再讓學生在紙上同一地方反復畫鉛筆道,然后用橡皮擦。
(2)談一談體會,受到什么啟示。
引導:
①只畫一次的鉛筆道留下的痕跡和反復畫鉛筆道留下的痕跡有什么不同?
②擦起來有什么不同?擦后結果有什么不同?
③如果把這些鉛筆道比做我們身上的缺點、錯誤,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3)小結要點:
初犯錯誤,由于留下的“痕跡”淺,最容易改正,這樣才容易進步。
板書:進步快
如果不及時改,反復犯錯誤,犯得越多,留下的“痕跡”就越深,就越不容易改正。
板書:不易改
5.學生小結。
(1)通過剛才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參考板書內容。)
(2)通過比較,你知道知錯以后,怎樣做最好?為什么?
板書:就改
6.讀課題,說一說是什么意思。(把“就”和“及時”用線連起來。)
三、學習課文.指導行為。
1.讀課文,看插圖。
2.討論:
(1)孫芳和周麗犯了什么錯誤?她倆原來是怎樣想的?犯錯的原因是什么?(缺乏愛護小樹的知識和保護小樹的意識;想問題不周到,只想到方便自己。)
(2)如果不及時改錯有什么危害?
(3)孫芳和周麗知道自己錯了是怎樣做的?
(4)她們能及時改正錯誤有什么好處?
3.小結要點。
(1)孫芳和周麗能及時改正錯誤,不僅保護了小樹,而且也懂得了遇事不能只圖自己方便,應想到維護他人、社會的利益。
(2),才能進步。
(3)像孫芳和周麗這樣,能做到就是好孩子。
四、辨析練習,深化認識。
1.議一議,誰做得對,誰做得不對?為什么?
小寶和大偉在陳阿姨窗前踢球,不小心打碎了玻璃,他倆立即向陳阿姨認了錯,還給陳阿姨送來了玻璃。
從此以后,大偉再也不在別人家的窗前踢球了。小寶仍在那兒踢球。
2.答案要點。
(1)大偉做得對。他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改正徹底,這樣進步快。
(2)小寶做得不對。他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以后,他還可能碰碎別人的玻璃或惹出別的禍。這種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思想、行為不改,不利于自己的成長,這樣下去還會犯更大的錯誤。
五、談作會,聯系實際。
1.聯系自己的事情,說一說這樣做的好處。
2.聯系自己或別人的事例,說一說知錯不改的危害。
六、總結全課,引導實踐。
1.讀讀下面的名言和諺語,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1)犯了錯誤則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徹底,越好。
(2)聰明人,糊涂人有錯就瞞。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你知道自己還有什么缺點、錯誤沒改嗎?你準備什么時候改,怎樣改?為什么?
4.結束語(略)。
板書設計
六
《知錯就改》 篇2
教材分析
這是多幅圖的看圖作文。四幅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必須先在總體上看懂四幅圖的主要意思,搞清圖上畫著幾個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這四幅圖畫面生動形象,圖意清晰明了:一個小男孩在路上亂扔香蕉皮,一個小女孩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滑倒了,被一個少先隊員扶起來。后來,小男孩知錯就改,撿起香蕉皮扔進了果殼箱。
重點:能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一段話。
難點:抓住每幅圖的主體畫面,仔細觀察,展開想象。
訓練目標
1.初步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圖畫,能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一段話,并能恰當地選用詞語。
2.知道要講文明,不能亂丟果殼。
訓練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談話:小朋友,今天我們要學習新的一類課文,叫“習作訓練”課。(板書:習作訓練)也就是學習如何寫文章的課。今天的主要內容是看幾幅圖說一段話,并把它寫下來。
2.整體感知:
在小黑板上出示掛圖,引導學生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地觀察。
(1)這幅圖主要講誰?(小男孩。因為第1幅圖出現的就只有小男孩。在四幅圖中,小男孩出現的次數最多。)
(2)主要講小男孩的什么事呢?要求:大致上講清圖意。
(一個小男孩在路上亂扔香蕉皮,一個小妹妹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滑倒了,被一個少先隊員扶起來。后來,小男孩知錯就改,撿起香蕉皮扔進了果殼箱。)
師:這四幅圖的題目就叫“知錯就改”。板書:知錯就改。
(3)再次看圖,局部了解。
剛才我們已看懂了這幾幅圖主要講小男孩的事。那么:
這件事發生在什么地方呢?引導學生看圖l。(小男孩挎著書包,可見是個小學生,他走在放學路上。板書:放學路上)
這件事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上的事物進行分析聯想。(圖上畫著花壇和人行道,可見小男孩是邊吃香蕉邊穿過馬路和人行道,他把香蕉皮扔在人行道上。板書;起因:亂扔香蕉皮)
這件事的經過怎樣?引導學生看圖2、圖3。(第二幅圖畫著一個小妹妹跌倒了,旁邊還畫著香蕉皮,可見小妹妹是不小心踩著了香蕉皮才滑倒的。第三幅圖的主體畫上畫著一個少
先隊員扶起正在哭的小妹妹。小妹妹為什么哭了?可以想象她一定摔疼了。少先隊員看看哭得傷心的小妹妹,又看看旁邊助香蕉皮,她會怎么說?圖上稍遠處還畫著小男孩回頭看。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小男孩一定聽到小妹妹的哭聲并聽到少先隊員說的話了。這時,他會怎么想?聯系第四幅圖的意思可以推測小男孩一定認識到扔果皮的危害了。板書:滑倒、扶起、看見)
這件事情的結果怎樣?引導看圖4。(小男孩回過身撿起地上的香蕉皮,把它扔進了果殼箱,可見他是個知錯就改的孩子。板書:結果:趕快跑去)
(4)第三次看圖:要求用一、兩句話,把每幅圖說正確、說清楚。
指名說,師生評議、補充。
圖1:小男孩走在放學路上,他左手拿著一只香蕉正住嘴里送,右手將香蕉皮往后一扔。
圖2:有個小妹妹走過來,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一下子倒在地上。小女孩疼得哇哇直叫。
圖3:一位少先隊員看見了,馬上走過來,把小妹妹扶起來。小男孩看見了,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圖。4:小男孩趕快往回走,拾起香蕉皮,向果殼箱跑去。少先隊員和小妹妹看見了,都笑了。
(5)第四次看圖,討論明理。
①這件事誰做錯了?錯在哪里?引導看圖l、圖2。
②后來他是怎么改正的?引導看圖4。
⑧這個小男孩開始“扔”香蕉皮,后來“拾”香蕉皮,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結合本單元閱讀訓練重點,聯系上下文理解“知錯就改”。
(6)第五次看圖,連句成段。
師:小朋友,剛才我們說了每幅圖的圖意,接下來,看哪個小朋友能干,把四幅圖的意思連起來說,但一定要注意在各幅圖之間加上恰當的詞句,把各幅圖的內容自然地銜接起來,前后貫通,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
①自由準備。
②指名說,評議。
②同桌互說。提醒同學們:說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學習別人說得好的地方,及時糾正自己說得不全或說錯的地方。
板書:
知錯就改
主要人物:小男孩
地點:放學路上
起因:亂扔香蕉皮
經過:滑倒、扶起、看見
結果:趕快跑去
第二課時
1.出示掛圖,復習談話:請小朋友看圖,回憶上堂課我們是怎么說這四幅圖的,輕聲對自己說一遍,要求能正確、流利地把4幅圖連起來說。
2.抽查敘述,老師評議。隨學生口述,教師再次板書,強調事情的六個要素。
3.練習寫作。
①把剛才說的話寫下來。
②小黑板上的詞語供同學們選用,要用得恰當,注意不一定每個詞全都用上,也可換成其他詞語。
②學生練習,師巡回指導。
4.選一部分交流,評議。
①對寫得具體的、條理清楚的習作給予表揚鼓勵,可進一步要求豐富詞語。
②對寫得較含糊、內容也不具體的,抄在投影片上,讓學生們共同修改。
5.同桌互改。
6.譽抄。
7.上交。
8.批改。(為激發學生的習作積極性,評分不宜過低,能把事情寫清楚、寫通順的就可打優。對于差生,如果作文不符要求,經面批修改后進步,打及格。使差生的成績逐步上升,激勵寫作熱情。
《知錯就改》 篇3
教學目標
認知:
1.懂得知錯要及時改正。
2.知道才能不斷進步。
情感:
愿意及時改正錯誤。
行為:
做了錯事能主動及時地改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一、二年級“誠實勇敢”德目中的有關要求設置的,與“勇于認錯”一課同屬一個德目,是在要勇于認錯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教育學生,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必須及時改正,才能不斷進步。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在日常生活中犯錯是難免的。但是,如果不能正確對待,不能,就會助長錯誤的發展,影響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因此,對他們進行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課文講的是小學生孫芳和周麗知道自己做了錯事,立即改正的故事。這個故事情節比較簡單,孫芳和周麗犯的錯誤也是生活中常見的錯誤,而她們能夠主動改正。故事中人物的年齡與二年級學生接近,這樣利于學生體會教材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利于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
教法建議
1.備課時,教師應對學生中利于進步的事例有所了解,以便課上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提高教學效果。
2.本課第一個欄目“想一想”,可以讓學生對“勇于認錯”一課有所回憶,這樣利于引出本課的教學目標 ,也使教學增強連續性。
3.教學中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體驗教材中的角色,體驗孫芳、周麗急于練習跳皮筋準備參加比賽時的心情;聽了李爺爺的勸告立即改正錯誤后的心情。這樣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 。
4.“讀一讀”欄目中的名言和諺語,讓學生抄寫在功課表旁,或制成書簽,時刻提醒自己。
5.建議將“議一議”“講一講”欄目中的插圖制成幻燈片教學中使用。“講一講”欄目可以讓學生為故事配畫外音,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檢驗學生對“小錯不改會犯大錯”道理的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第六課
教學目標
認知:
1.懂得知錯要及時改正。
2.知道才能不斷進步。
情感:
愿意及時改正錯誤。
行為:
做了錯事能主動及時地改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前課,導入 新課。
1.提問:
(1)上節思想品德課講的是什么內容?
(2)能承認錯誤是具有什么好品質的表現?
(誠實、勇敢)
(3)能承認錯誤對自己有什么好處?
(是改正錯誤的前提)
2.小結并過渡(要點):
(1)小學生年齡小,懂得的道理不多,控制自己的能力不強,犯點小錯誤是難免的。關鍵是怎樣對待這些錯誤。
板書:錯誤
(2)能承認錯誤是誠實、勇敢的表現,是一種好品質,并且承認錯誤是改正錯誤的前提,犯了錯誤首先要承認。
(3)我們犯了錯誤不能只停留在認識錯誤、承認錯誤的階段。
板書:認錯
(4)請同學們想一想,承認錯誤以后又應該怎樣做呢?平時,同學們是怎樣做的?
板書:及時改 慢慢改 不改
二、打比方,喻明道理。
1.引言。
同學們在認識錯誤也就是知錯以后,往往有這樣三種不同的表現;第一種是及時改正;第二種是準備慢慢地改;第三種是不改。下面,我們就打幾個比方,看看這三種不同的做法可能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
2.《小蟲和大船》的啟示。
(1)邊講故事邊演示投影片。
故事內容同教材“講一講”欄目文。
投影片共2組活動抽拉片。
第一組:①木板上有一些小蟲眼。②釘在木船底。③木板上的蟲眼變大,變多。④蟲眼連成一片。⑤形成大洞。
第二組:①木船在海上航行。②木船沉入大海。(同“講一講”欄目圖)
(2)討論:
①大木船為什么沉了?
②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用蟲眼比做我們身上的缺點、錯誤,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小結要點:
①開始時船上的蟲眼很小、也很少,后來發展到很多,連起來就變成大洞。海水涌進來船就沉沒了。這說明小問題不解決,會釀成大禍。
②我們身上的錯誤、缺點也是這樣,如果不及時改正,也會由小變大、由少變多,“小錯不改,釀成大錯”,像船沉沒一樣,還可能毀掉自己的一生。有錯不改多么危險!
板書:不改 大錯 錯多 危險
3.《小樹苗》的啟示。
(1)講《小樹苗》的故事,同時演示圖片。
故事內容略。
圖①一棵彎的小樹,一棵彎的大樹。
圖②一棵直的小樹,一棵直的大樹。
(2)討論:
①小樹苗長彎了,老爺爺是怎樣做的?
(扶直、捆好。)
②老爺爺為什么把小樹苗扶直捆好?(演示圖①)不這樣做會怎樣?過幾年再捆行不行?(演示圖②)
③從小樹苗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3)小結要點:
①小樹苗樹干細、軟,變彎了容易矯正過來。樹越長大,樹干越粗,彎曲的部分越不容易矯正。
②這和我們身上的缺點、錯誤一樣,錯誤小容易改,錯誤少容易改,初犯時容易改。所以我們改錯越及時越好。
4.“鉛筆道”的啟示。
(1)讓學生在紙上畫一條比較輕的鉛筆道,然后用橡皮擦。再讓學生在紙上同一地方反復畫鉛筆道,然后用橡皮擦。
(2)談一談體會,受到什么啟示。
引導:
①只畫一次的鉛筆道留下的痕跡和反復畫鉛筆道留下的痕跡有什么不同?
②擦起來有什么不同?擦后結果有什么不同?
③如果把這些鉛筆道比做我們身上的缺點、錯誤,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3)小結要點:
初犯錯誤,由于留下的“痕跡”淺,最容易改正,這樣才容易進步。
板書:進步快
如果不及時改,反復犯錯誤,犯得越多,留下的“痕跡”就越深,就越不容易改正。
板書:不易改
5.學生小結。
(1)通過剛才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參考板書內容。)
(2)通過比較,你知道知錯以后,怎樣做最好?為什么?
板書:就改
6.讀課題,說一說是什么意思。(把“就”和“及時”用線連起來。)
三、學習課文.指導行為。
1.讀課文,看插圖。
2.討論:
(1)孫芳和周麗犯了什么錯誤?她倆原來是怎樣想的?犯錯的原因是什么?(缺乏愛護小樹的知識和保護小樹的意識;想問題不周到,只想到方便自己。)
(2)如果不及時改錯有什么危害?
(3)孫芳和周麗知道自己錯了是怎樣做的?
(4)她們能及時改正錯誤有什么好處?
3.小結要點。
(1)孫芳和周麗能及時改正錯誤,不僅保護了小樹,而且也懂得了遇事不能只圖自己方便,應想到維護他人、社會的利益。
(2),才能進步。
(3)像孫芳和周麗這樣,能做到就是好孩子。
四、辨析練習,深化認識。
1.議一議,誰做得對,誰做得不對?為什么?
小寶和大偉在陳阿姨窗前踢球,不小心打碎了玻璃,他倆立即向陳阿姨認了錯,還給陳阿姨送來了玻璃。
從此以后,大偉再也不在別人家的窗前踢球了。小寶仍在那兒踢球。
2.答案要點。
(1)大偉做得對。他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改正徹底,這樣進步快。
(2)小寶做得不對。他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以后,他還可能碰碎別人的玻璃或惹出別的禍。這種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思想、行為不改,不利于自己的成長,這樣下去還會犯更大的錯誤。
五、談作會,聯系實際。
1.聯系自己的事情,說一說這樣做的好處。
2.聯系自己或別人的事例,說一說知錯不改的危害。
六、總結全課,引導實踐。
1.讀讀下面的名言和諺語,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1)犯了錯誤則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徹底,越好。
(2)聰明人,糊涂人有錯就瞞。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你知道自己還有什么缺點、錯誤沒改嗎?你準備什么時候改,怎樣改?為什么?
4.結束語(略)。
板書設計
六
《知錯就改》 篇4
教學目標
認知:
1.懂得知錯要及時改正。
2.知道才能不斷進步。
情感:
愿意及時改正錯誤。
行為:
做了錯事能主動及時地改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一、二年級“誠實勇敢”德目中的有關要求設置的,與“勇于認錯”一課同屬一個德目,是在要勇于認錯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教育學生,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必須及時改正,才能不斷進步。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在日常生活中犯錯是難免的。但是,如果不能正確對待,不能,就會助長錯誤的發展,影響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因此,對他們進行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課文講的是小學生孫芳和周麗知道自己做了錯事,立即改正的故事。這個故事情節比較簡單,孫芳和周麗犯的錯誤也是生活中常見的錯誤,而她們能夠主動改正。故事中人物的年齡與二年級學生接近,這樣利于學生體會教材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利于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
教法建議
1.備課時,教師應對學生中利于進步的事例有所了解,以便課上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提高教學效果。
2.本課第一個欄目“想一想”,可以讓學生對“勇于認錯”一課有所回憶,這樣利于引出本課的教學目標,也使教學增強連續性。
3.教學中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體驗教材中的角色,體驗孫芳、周麗急于練習跳皮筋準備參加比賽時的心情;聽了李爺爺的勸告立即改正錯誤后的心情。這樣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
4.“讀一讀”欄目中的名言和諺語,讓學生抄寫在功課表旁,或制成書簽,時刻提醒自己。
5.建議將“議一議”“講一講”欄目中的插圖制成幻燈片教學中使用。“講一講”欄目可以讓學生為故事配畫外音,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檢驗學生對“小錯不改會犯大錯”道理的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第六課
教學目標
認知:
1.懂得知錯要及時改正。
2.知道才能不斷進步。
情感:
愿意及時改正錯誤。
行為:
做了錯事能主動及時地改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前課,導入 新課。
1.提問:
(1)上節思想品德課講的是什么內容?
(2)能承認錯誤是具有什么好品質的表現?
(誠實、勇敢)
(3)能承認錯誤對自己有什么好處?
(是改正錯誤的前提)
2.小結并過渡(要點):
(1)小學生年齡小,懂得的道理不多,控制自己的能力不強,犯點小錯誤是難免的。關鍵是怎樣對待這些錯誤。
板書:錯誤
(2)能承認錯誤是誠實、勇敢的表現,是一種好品質,并且承認錯誤是改正錯誤的前提,犯了錯誤首先要承認。
(3)我們犯了錯誤不能只停留在認識錯誤、承認錯誤的階段。
板書:認錯
(4)請同學們想一想,承認錯誤以后又應該怎樣做呢?平時,同學們是怎樣做的?
板書:及時改 慢慢改 不改
二、打比方,喻明道理。
1.引言。
同學們在認識錯誤也就是知錯以后,往往有這樣三種不同的表現;第一種是及時改正;第二種是準備慢慢地改;第三種是不改。下面,我們就打幾個比方,看看這三種不同的做法可能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
2.《小蟲和大船》的啟示。
(1)邊講故事邊演示投影片。
故事內容同教材“講一講”欄目文。
投影片共2組活動抽拉片。
第一組:①木板上有一些小蟲眼。②釘在木船底。③木板上的蟲眼變大,變多。④蟲眼連成一片。⑤形成大洞。
第二組:①木船在海上航行。②木船沉入大海。(同“講一講”欄目圖)
(2)討論:
①大木船為什么沉了?
②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用蟲眼比做我們身上的缺點、錯誤,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小結要點:
①開始時船上的蟲眼很小、也很少,后來發展到很多,連起來就變成大洞。海水涌進來船就沉沒了。這說明小問題不解決,會釀成大禍。
②我們身上的錯誤、缺點也是這樣,如果不及時改正,也會由小變大、由少變多,“小錯不改,釀成大錯”,像船沉沒一樣,還可能毀掉自己的一生。有錯不改多么危險!
板書:不改 大錯 錯多 危險
3.《小樹苗》的啟示。
(1)講《小樹苗》的故事,同時演示圖片。
故事內容略。
圖①一棵彎的小樹,一棵彎的大樹。
圖②一棵直的小樹,一棵直的大樹。
(2)討論:
①小樹苗長彎了,老爺爺是怎樣做的?
(扶直、捆好。)
②老爺爺為什么把小樹苗扶直捆好?(演示圖①)不這樣做會怎樣?過幾年再捆行不行?(演示圖②)
③從小樹苗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3)小結要點:
①小樹苗樹干細、軟,變彎了容易矯正過來。樹越長大,樹干越粗,彎曲的部分越不容易矯正。
②這和我們身上的缺點、錯誤一樣,錯誤小容易改,錯誤少容易改,初犯時容易改。所以我們改錯越及時越好。
4.“鉛筆道”的啟示。
(1)讓學生在紙上畫一條比較輕的鉛筆道,然后用橡皮擦。再讓學生在紙上同一地方反復畫鉛筆道,然后用橡皮擦。
(2)談一談體會,受到什么啟示。
引導:
①只畫一次的鉛筆道留下的痕跡和反復畫鉛筆道留下的痕跡有什么不同?
②擦起來有什么不同?擦后結果有什么不同?
③如果把這些鉛筆道比做我們身上的缺點、錯誤,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3)小結要點:
初犯錯誤,由于留下的“痕跡”淺,最容易改正,這樣才容易進步。
板書:進步快
如果不及時改,反復犯錯誤,犯得越多,留下的“痕跡”就越深,就越不容易改正。
板書:不易改
5.學生小結。
(1)通過剛才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參考板書內容。)
(2)通過比較,你知道知錯以后,怎樣做最好?為什么?
板書:就改
6.讀課題,說一說是什么意思。(把“就”和“及時”用線連起來。)
三、學習課文.指導行為。
1.讀課文,看插圖。
2.討論:
(1)孫芳和周麗犯了什么錯誤?她倆原來是怎樣想的?犯錯的原因是什么?(缺乏愛護小樹的知識和保護小樹的意識;想問題不周到,只想到方便自己。)
(2)如果不及時改錯有什么危害?
(3)孫芳和周麗知道自己錯了是怎樣做的?
(4)她們能及時改正錯誤有什么好處?
3.小結要點。
(1)孫芳和周麗能及時改正錯誤,不僅保護了小樹,而且也懂得了遇事不能只圖自己方便,應想到維護他人、社會的利益。
(2),才能進步。
(3)像孫芳和周麗這樣,能做到就是好孩子。
四、辨析練習,深化認識。
1.議一議,誰做得對,誰做得不對?為什么?
小寶和大偉在陳阿姨窗前踢球,不小心打碎了玻璃,他倆立即向陳阿姨認了錯,還給陳阿姨送來了玻璃。
從此以后,大偉再也不在別人家的窗前踢球了。小寶仍在那兒踢球。
2.答案要點。
(1)大偉做得對。他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改正徹底,這樣進步快。
(2)小寶做得不對。他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以后,他還可能碰碎別人的玻璃或惹出別的禍。這種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思想、行為不改,不利于自己的成長,這樣下去還會犯更大的錯誤。
五、談作會,聯系實際。
1.聯系自己的事情,說一說這樣做的好處。
2.聯系自己或別人的事例,說一說知錯不改的危害。
六、總結全課,引導實踐。
1.讀讀下面的名言和諺語,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1)犯了錯誤則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徹底,越好。
(2)聰明人,糊涂人有錯就瞞。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你知道自己還有什么缺點、錯誤沒改嗎?你準備什么時候改,怎樣改?為什么?
4.結束語(略)。
板書設計
六
《知錯就改》 篇5
之一
佚名
教材分析
這是多幅圖的看圖作文。四幅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必須先在總體上看懂四幅圖的主要意思,搞清圖上畫著幾個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這四幅圖畫面生動形象,圖意清晰明了:一個小男孩在路上亂扔香蕉皮,一個小女孩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滑倒了,被一個少先隊員扶起來。后來,小男孩知錯就改,撿起香蕉皮扔進了果殼箱。
重點:能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一段話。
難點:抓住每幅圖的主體畫面,仔細觀察,展開想象。
訓練目標
1.初步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圖畫,能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一段話,并能恰當地選用詞語。
2.知道要講文明,不能亂丟果殼。
訓練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談話:小朋友,今天我們要學習新的一類課文,叫“習作訓練”課。(板書:習作訓練)也就是學習如何寫文章的課。今天的主要內容是看幾幅圖說一段話,并把它寫下來。
2.整體感知:
在小黑板上出示掛圖,引導學生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地觀察。
(1)這幅圖主要講誰?(小男孩。因為第1幅圖出現的就只有小男孩。在四幅圖中,小男孩出現的次數最多。)
(2)主要講小男孩的什么事呢?要求:大致上講清圖意。
(一個小男孩在路上亂扔香蕉皮,一個小妹妹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滑倒了,被一個少先隊員扶起來。后來,小男孩知錯就改,撿起香蕉皮扔進了果殼箱。)
師:這四幅圖的題目就叫“知錯就改”。板書:知錯就改。
(3)再次看圖,局部了解。
剛才我們已看懂了這幾幅圖主要講小男孩的事。那么:
這件事發生在什么地方呢?引導學生看圖l。(小男孩挎著書包,可見是個小學生,他走在放學路上。板書:放學路上)
這件事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上的事物進行分析聯想。(圖上畫著花壇和人行道,可見小男孩是邊吃香蕉邊穿過馬路和人行道,他把香蕉皮扔在人行道上。板書;起因:亂扔香蕉皮)
這件事的經過怎樣?引導學生看圖2、圖3。(第二幅圖畫著一個小妹妹跌倒了,旁邊還畫著香蕉皮,可見小妹妹是不小心踩著了香蕉皮才滑倒的。第三幅圖的主體畫上畫著一個少
先隊員扶起正在哭的小妹妹。小妹妹為什么哭了?可以想象她一定摔疼了。少先隊員看看哭得傷心的小妹妹,又看看旁邊助香蕉皮,她會怎么說?圖上稍遠處還畫著小男孩回頭看。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小男孩一定聽到小妹妹的哭聲并聽到少先隊員說的話了。這時,他會怎么想?聯系第四幅圖的意思可以推測小男孩一定認識到扔果皮的危害了。板書:滑倒、扶起、看見)
這件事情的結果怎樣?引導看圖4。(小男孩回過身撿起地上的香蕉皮,把它扔進了果殼箱,可見他是個知錯就改的孩子。板書:結果:趕快跑去)
(4)第三次看圖:要求用一、兩句話,把每幅圖說正確、說清楚。
指名說,師生評議、補充。
圖1:小男孩走在放學路上,他左手拿著一只香蕉正住嘴里送,右手將香蕉皮往后一扔。
圖2:有個小妹妹走過來,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一下子倒在地上。小女孩疼得哇哇直叫。
圖3:一位少先隊員看見了,馬上走過來,把小妹妹扶起來。小男孩看見了,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圖。4:小男孩趕快往回走,拾起香蕉皮,向果殼箱跑去。少先隊員和小妹妹看見了,都笑了。
(5)第四次看圖,討論明理。
①這件事誰做錯了?錯在哪里?引導看圖l、圖2。
②后來他是怎么改正的?引導看圖4。
⑧這個小男孩開始“扔”香蕉皮,后來“拾”香蕉皮,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結合本單元閱讀訓練重點,聯系上下文理解“知錯就改”。
(6)第五次看圖,連句成段。
師:小朋友,剛才我們說了每幅圖的圖意,接下來,看哪個小朋友能干,把四幅圖的意思連起來說,但一定要注意在各幅圖之間加上恰當的詞句,把各幅圖的內容自然地銜接起來,前后貫通,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
①自由準備。
②指名說,評議。
②同桌互說。提醒同學們:說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學習別人說得好的地方,及時糾正自己說得不全或說錯的地方。
板書:
知錯就改
主要人物:小男孩
地點:放學路上
起因:亂扔香蕉皮
經過:滑倒、扶起、看見
結果:趕快跑去
第二課時
1.出示掛圖,復習談話:請小朋友看圖,回憶上堂課我們是怎么說這四幅圖的,輕聲對自己說一遍,要求能正確、流利地把4幅圖連起來說。
2.抽查敘述,老師評議。隨學生口述,教師再次板書,強調事情的六個要素。
3.練習寫作。
①把剛才說的話寫下來。
②小黑板上的詞語供同學們選用,要用得恰當,注意不一定每個詞全都用上,也可換成其他詞語。
②學生練習,師巡回指導。
4.選一部分交流,評議。
①對寫得具體的、條理清楚的習作給予表揚鼓勵,可進一步要求豐富詞語。
②對寫得較含糊、內容也不具體的,抄在投影片上,讓學生們共同修改。
5.同桌互改。
6.譽抄。
7.上交。
8.批改。(為激發學生的習作積極性,評分不宜過低,能把事情寫清楚、寫通順的就可打優。對于差生,如果作文不符要求,經面批修改后進步,打及格。使差生的成績逐步上升,激勵寫作熱情。
《知錯就改》 篇6
教學目標
認知:
1.懂得知錯要及時改正。
2.知道知錯就改才能不斷進步。
情感:
愿意及時改正錯誤。
行為:
做了錯事能主動及時地改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一、二年級“誠實勇敢”德目中的有關要求設置的,與“勇于認錯”一課同屬一個德目,是在要勇于認錯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教育學生,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必須及時改正,才能不斷進步。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在日常生活中犯錯是難免的。但是,如果不能正確對待,不能知錯就改,就會助長錯誤的發展,影響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因此,對他們進行“知錯就改”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課文講的是小學生孫芳和周麗知道自己做了錯事,立即改正的故事。這個故事情節比較簡單,孫芳和周麗犯的錯誤也是生活中常見的錯誤,而她們能夠主動改正。故事中人物的年齡與二年級學生接近,這樣利于學生體會教材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利于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
教法建議
1.備課時,教師應對學生中“知錯就改”利于進步的事例有所了解,以便課上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提高教學效果。
2.本課第一個欄目“想一想”,可以讓學生對“勇于認錯”一課有所回憶,這樣利于引出本課的教學目標 ,也使教學增強連續性。
3.教學中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體驗教材中的角色,體驗孫芳、周麗急于練習跳皮筋準備參加比賽時的心情;聽了李爺爺的勸告立即改正錯誤后的心情。這樣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 。
4.“讀一讀”欄目中的名言和諺語,讓學生抄寫在功課表旁,或制成書簽,時刻提醒自己。
5.建議將“議一議”“講一講”欄目中的插圖制成幻燈片教學中使用。“講一講”欄目可以讓學生為故事配畫外音,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檢驗學生對“知錯就改”“小錯不改會犯大錯”道理的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第六課 知錯就改
教學目標
認知:
1.懂得知錯要及時改正。
2.知道知錯就改才能不斷進步。
情感:
愿意及時改正錯誤。
行為:
做了錯事能主動及時地改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前課,導入 新課。
1.提問:
(1)上節思想品德課講的是什么內容?
(2)能承認錯誤是具有什么好品質的表現?
(誠實、勇敢)
(3)能承認錯誤對自己有什么好處?
(是改正錯誤的前提)
2.小結并過渡(要點):
(1)小學生年齡小,懂得的道理不多,控制自己的能力不強,犯點小錯誤是難免的。關鍵是怎樣對待這些錯誤。
板書:錯誤
(2)能承認錯誤是誠實、勇敢的表現,是一種好品質,并且承認錯誤是改正錯誤的前提,犯了錯誤首先要承認。
(3)我們犯了錯誤不能只停留在認識錯誤、承認錯誤的階段。
板書:認錯
(4)請同學們想一想,承認錯誤以后又應該怎樣做呢?平時,同學們是怎樣做的?
板書:及時改 慢慢改 不改
二、打比方,喻明道理。
1.引言。
同學們在認識錯誤也就是知錯以后,往往有這樣三種不同的表現;第一種是及時改正;第二種是準備慢慢地改;第三種是不改。下面,我們就打幾個比方,看看這三種不同的做法可能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
2.《小蟲和大船》的啟示。
(1)邊講故事邊演示投影片。
故事內容同教材“講一講”欄目文。
投影片共2組活動抽拉片。
第一組:①木板上有一些小蟲眼。②釘在木船底。③木板上的蟲眼變大,變多。④蟲眼連成一片。⑤形成大洞。
第二組:①木船在海上航行。②木船沉入大海。(同“講一講”欄目圖)
(2)討論:
①大木船為什么沉了?
②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用蟲眼比做我們身上的缺點、錯誤,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小結要點:
①開始時船上的蟲眼很小、也很少,后來發展到很多,連起來就變成大洞。海水涌進來船就沉沒了。這說明小問題不解決,會釀成大禍。
②我們身上的錯誤、缺點也是這樣,如果不及時改正,也會由小變大、由少變多,“小錯不改,釀成大錯”,像船沉沒一樣,還可能毀掉自己的一生。有錯不改多么危險!
板書:不改 大錯 錯多 危險
3.《小樹苗》的啟示。
(1)講《小樹苗》的故事,同時演示圖片。
故事內容略。
圖①一棵彎的小樹,一棵彎的大樹。
圖②一棵直的小樹,一棵直的大樹。
(2)討論:
①小樹苗長彎了,老爺爺是怎樣做的?
(扶直、捆好。)
②老爺爺為什么把小樹苗扶直捆好?(演示圖①)不這樣做會怎樣?過幾年再捆行不行?(演示圖②)
③從小樹苗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3)小結要點:
①小樹苗樹干細、軟,變彎了容易矯正過來。樹越長大,樹干越粗,彎曲的部分越不容易矯正。
②這和我們身上的缺點、錯誤一樣,錯誤小容易改,錯誤少容易改,初犯時容易改。所以我們改錯越及時越好。
4.“鉛筆道”的啟示。
(1)讓學生在紙上畫一條比較輕的鉛筆道,然后用橡皮擦。再讓學生在紙上同一地方反復畫鉛筆道,然后用橡皮擦。
(2)談一談體會,受到什么啟示。
引導:
①只畫一次的鉛筆道留下的痕跡和反復畫鉛筆道留下的痕跡有什么不同?
②擦起來有什么不同?擦后結果有什么不同?
③如果把這些鉛筆道比做我們身上的缺點、錯誤,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3)小結要點:
初犯錯誤,由于留下的“痕跡”淺,最容易改正,這樣才容易進步。
板書:進步快
如果不及時改,反復犯錯誤,犯得越多,留下的“痕跡”就越深,就越不容易改正。
板書:不易改
5.學生小結。
(1)通過剛才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參考板書內容。)
(2)通過比較,你知道知錯以后,怎樣做最好?為什么?
板書:就改
6.讀課題《知錯就改》,說一說是什么意思。(把“就”和“及時”用線連起來。)
三、學習課文.指導行為。
1.讀課文,看插圖。
2.討論:
(1)孫芳和周麗犯了什么錯誤?她倆原來是怎樣想的?犯錯的原因是什么?(缺乏愛護小樹的知識和保護小樹的意識;想問題不周到,只想到方便自己。)
(2)如果不及時改錯有什么危害?
(3)孫芳和周麗知道自己錯了是怎樣做的?
(4)她們能及時改正錯誤有什么好處?
3.小結要點。
(1)孫芳和周麗能及時改正錯誤,不僅保護了小樹,而且也懂得了遇事不能只圖自己方便,應想到維護他人、社會的利益。
(2)知錯就改,才能進步。
(3)像孫芳和周麗這樣,能做到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
四、辨析練習,深化認識。
1.議一議,誰做得對,誰做得不對?為什么?
小寶和大偉在陳阿姨窗前踢球,不小心打碎了玻璃,他倆立即向陳阿姨認了錯,還給陳阿姨送來了玻璃。
從此以后,大偉再也不在別人家的窗前踢球了。小寶仍在那兒踢球。
2.答案要點。
(1)大偉做得對。他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改正徹底,這樣進步快。
(2)小寶做得不對。他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以后,他還可能碰碎別人的玻璃或惹出別的禍。這種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思想、行為不改,不利于自己的成長,這樣下去還會犯更大的錯誤。
五、談作會,聯系實際。
1.聯系自己知錯就改的事情,說一說這樣做的好處。
2.聯系自己或別人的事例,說一說知錯不改的危害。
六、總結全課,引導實踐。
1.讀讀下面的名言和諺語,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1)犯了錯誤則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徹底,越好。
(2)聰明人知錯就改,糊涂人有錯就瞞。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你知道自己還有什么缺點、錯誤沒改嗎?你準備什么時候改,怎樣改?為什么?
4.結束語(略)。
板書設計
六 知錯就改
《知錯就改》 篇7
教材分析
這是多幅圖的看圖作文。四幅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必須先在總體上看懂四幅圖的主要意思,搞清圖上畫著幾個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這四幅圖畫面生動形象,圖意清晰明了:一個小男孩在路上亂扔香蕉皮,一個小女孩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滑倒了,被一個少先隊員扶起來。后來,小男孩知錯就改,撿起香蕉皮扔進了果殼箱。
重點:能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一段話。
難點:抓住每幅圖的主體畫面,仔細觀察,展開想象。
訓練目標
1.初步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圖畫,能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一段話,并能恰當地選用詞語。
2.知道要講文明,不能亂丟果殼。
訓練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談話:小朋友,今天我們要學習新的一類課文,叫“習作訓練”課。(板書:習作訓練)也就是學習如何寫文章的課。今天的主要內容是看幾幅圖說一段話,并把它寫下來。
2.整體感知:
在小黑板上出示掛圖,引導學生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地觀察。
(1)這幅圖主要講誰?(小男孩。因為第1幅圖出現的就只有小男孩。在四幅圖中,小男孩出現的次數最多。)
(2)主要講小男孩的什么事呢?要求:大致上講清圖意。
(一個小男孩在路上亂扔香蕉皮,一個小妹妹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滑倒了,被一個少先隊員扶起來。后來,小男孩知錯就改,撿起香蕉皮扔進了果殼箱。)
師:這四幅圖的題目就叫“知錯就改”。板書:知錯就改。
(3)再次看圖,局部了解。
剛才我們已看懂了這幾幅圖主要講小男孩的事。那么:
這件事發生在什么地方呢?引導學生看圖l。(小男孩挎著書包,可見是個小學生,他走在放學路上。板書:放學路上)
這件事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上的事物進行分析聯想。(圖上畫著花壇和人行道,可見小男孩是邊吃香蕉邊穿過馬路和人行道,他把香蕉皮扔在人行道上。板書;起因:亂扔香蕉皮)
這件事的經過怎樣?引導學生看圖2、圖3。(第二幅圖畫著一個小妹妹跌倒了,旁邊還畫著香蕉皮,可見小妹妹是不小心踩著了香蕉皮才滑倒的。第三幅圖的主體畫上畫著一個少
先隊員扶起正在哭的小妹妹。小妹妹為什么哭了?可以想象她一定摔疼了。少先隊員看看哭得傷心的小妹妹,又看看旁邊助香蕉皮,她會怎么說?圖上稍遠處還畫著小男孩回頭看。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小男孩一定聽到小妹妹的哭聲并聽到少先隊員說的話了。這時,他會怎么想?聯系第四幅圖的意思可以推測小男孩一定認識到扔果皮的危害了。板書:滑倒、扶起、看見)
這件事情的結果怎樣?引導看圖4。(小男孩回過身撿起地上的香蕉皮,把它扔進了果殼箱,可見他是個知錯就改的孩子。板書:結果:趕快跑去)
(4)第三次看圖:要求用一、兩句話,把每幅圖說正確、說清楚。
指名說,師生評議、補充。
圖1:小男孩走在放學路上,他左手拿著一只香蕉正住嘴里送,右手將香蕉皮往后一扔。
圖2:有個小妹妹走過來,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一下子倒在地上。小女孩疼得哇哇直叫。
圖3:一位少先隊員看見了,馬上走過來,把小妹妹扶起來。小男孩看見了,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圖。4:小男孩趕快往回走,拾起香蕉皮,向果殼箱跑去。少先隊員和小妹妹看見了,都笑了。
(5)第四次看圖,討論明理。
①這件事誰做錯了?錯在哪里?引導看圖l、圖2。
②后來他是怎么改正的?引導看圖4。
⑧這個小男孩開始“扔”香蕉皮,后來“拾”香蕉皮,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結合本單元閱讀訓練重點,聯系上下文理解“知錯就改”。
(6)第五次看圖,連句成段。
師:小朋友,剛才我們說了每幅圖的圖意,接下來,看哪個小朋友能干,把四幅圖的意思連起來說,但一定要注意在各幅圖之間加上恰當的詞句,把各幅圖的內容自然地銜接起來,前后貫通,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
①自由準備。
②指名說,評議。
②同桌互說。提醒同學們:說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學習別人說得好的地方,及時糾正自己說得不全或說錯的地方。
板書:
知錯就改
主要人物:小男孩
地點:放學路上
起因:亂扔香蕉皮
經過:滑倒、扶起、看見
結果:趕快跑去
第二課時
1.出示掛圖,復習談話:請小朋友看圖,回憶上堂課我們是怎么說這四幅圖的,輕聲對自己說一遍,要求能正確、流利地把4幅圖連起來說。
2.抽查敘述,老師評議。隨學生口述,教師再次板書,強調事情的六個要素。
3.練習寫作。
①把剛才說的話寫下來。
②小黑板上的詞語供同學們選用,要用得恰當,注意不一定每個詞全都用上,也可換成其他詞語。
②學生練習,師巡回指導。
4.選一部分交流,評議。
①對寫得具體的、條理清楚的習作給予表揚鼓勵,可進一步要求豐富詞語。
②對寫得較含糊、內容也不具體的,抄在投影片上,讓學生們共同修改。
5.同桌互改。
6.譽抄。
7.上交。
8.批改。(為激發學生的習作積極性,評分不宜過低,能把事情寫清楚、寫通順的就可打優。對于差生,如果作文不符要求,經面批修改后進步,打及格。使差生的成績逐步上升,激勵寫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