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揠苗助長 亡羊補牢)(精選3篇)
寓言兩則(揠苗助長 亡羊補牢) 篇1
13 寓言二則
教學目標 :
1.認識本課的17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5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焦急、筋疲力盡、喘氣、枯死、亡羊補牢、羊圈、叼走、勸告、堵上、后悔、接受等。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兩則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做錯了事要及時改正。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一則寓言《揠苗助長》。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第13課《寓言二則》。我們大家都聽過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這篇課文一共有兩個小故事,所以就是“二則”。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生字詞的讀音。教師出示生字詞卡片,指名學生認讀。(了解學生初步掌握字音的情況。)
zé jīn
寓言 則 喘氣 白費 一大截 筋疲力盡
2.通過預習,誰能說一說“揠苗助長”的“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長”又是什么意思?
明確:揠,“拔”的意思。揠苗助長就是拔禾苗幫助禾苗長高。
(三)整體感知課文
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思考:這則寓言故事主要說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
(四)講讀課文
1.默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1)那個人為什么要幫助禾苗長高?指名回答。
明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
(2)“巴望”是什么意思?
明確:希望、盼望的意思。
課文中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
①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
②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
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兩句話,是用“巴望”好,還是用“希望”好呢?
明確:用“巴望”好,因為巴望可以更體現那個人很急,想讓禾苗長得快一些的急切的心情。
請同學們再找一找哪些語句也表示這種急切的心情呢?
明確:天天到田里去看,焦急地轉來轉去。
(3)他看到的結果怎樣?
明確: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禾苗是真的一點兒也沒長高嗎?從哪個詞看出來的?
明確:禾苗實際是長高了,“好像”一詞就說明禾苗是在不斷生長,只不過速度不像這個人想象的那么快。
那個人為什么會認為“一點兒也沒長高呢?”
明確:因為禾苗生長的速度很慢,一兩天是不會有多大變化的,而這個人不懂得植物生長的規律,所以就認為禾苗一點兒沒長,于是就想辦法幫它們長。
(4)請同學們用“因為……所以……”的句式來總結一下第一段的意思?
明確:因為他巴望禾苗快長,所以就想辦法幫它長。
(5)指導朗讀。討論:讀這段應讀出什么樣的感情語氣?
明確:應讀出著急、焦急的語氣,突出人物的迫切心情。“巴望”、“天天”、“好像一點”也沒長、“焦急”、“轉來轉去”都應該讀得重一些。
(6)體會感情,自己朗讀。
(7)指名朗讀,大家評述。
2.默讀二、三段。
(1)他想出了什么辦法?
明確:往高里拔。
“終于”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
明確:“終于”,表示經過種種變化或等待之后出現的情況,說明這個辦法是很不容易想出來的,一旦想出來辦法,馬上就行動起來。
(2)這個人是怎樣拔禾苗的?”指名回答。
明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筋疲力盡”是什么意思?
明確:非常疲勞,一點兒力氣也沒有了。
他為什么會筋疲力盡?請大家結合圖思考一下?
明確:他地里的禾苗很多,這么多采苗他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說明他干得很認真,從中午一直到忙到太陽落山,所以才筋疲力盡。
(3)他認為自己的辦法怎么樣呢?從哪里看出來的?指名讀句子。
明確:他認為自己的辦法很好。從他回家說的話知道他對自己的辦法很滿意。
(4)“白費”是什么意思?“沒白費”說明了什么?
明確:白白浪費;說明他認為自己這樣做很值得。
(5)他說:“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意在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自認為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6)總結:二、三段寫了什么?
明確:用拔高禾苗的辦法幫助禾苗長高。
(7)指導朗讀。要注意這個人一邊喘氣一邊說話的語氣,說出對自己的辦法很贊賞很得意的語氣。
3.指名讀第四自然段,問:結果怎樣?指名回答。
明確:他這樣做的結果是禾苗都枯死了。
4.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5.討論:(1)禾苗為什么會枯死?(2)他錯在哪里?(3)他應該怎樣做?(讓學生充分討論,各抒己見。)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禾苗拔高了,根離開了土地,不能吸收水和養分了,必定會枯死;他錯就錯在不懂得按禾苗生長的規律辦事,結果事與愿違;要讓禾苗長得快些,要靠采苗本身的力量,人工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澆水、鋤草、滅蟲等辦法。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明確: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五)總結、擴展
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揠苗助長》,不按規律辦事的例子呢?(指名說一說,加深對寓意的理解。)
(六)布置作業
1.用講述故事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
2.抄寫生字。
3.預習第二則寓言《亡羊補牢》。
要求:(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通過查字典,自學生字詞。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二則寓言《亡羊補牢》。
教學步驟 :
(一)復習檢查
1.認讀生字卡片:喘、筋疲力盡、枯
2.《揠苗助長》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則寓言《亡羊補牢》。
(三)整體感知全文
自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就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四)分段理解課文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思考:羊為什么少了一只?
明確: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里狼從窟窿鉆進去,把羊叼走了。
①先理解“窟窿”、“羊圈”等詞語。
②看圖理解養羊人此時的心情。
2.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如果你碰到這種事情該怎樣去做?
(2)那個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默讀二、三自然段后回答。
明確: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3)“還修羊圈干什么”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話把養羊人的想法說一說。
(4)同桌討論街坊和養羊人的對話讀起來應各用什么語氣,練習分角色朗讀。
(5)指名分角色朗讀,準確表達他們的想法。
(6)教師指導朗讀,學生再練習,指名再讀。
3.第四自然段。
他的想法和我們不一樣,和街坊的想法也不一樣。結果怎么樣呢?從哪句話中看出來的?課文中用了兩個“又”分別指什么?說明了什么?
4.第五自然段。
(1)如果出現了這樣的事,你會怎么做?
(2)那個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結果怎么樣了?請學生默讀第五自然段勾出有關句子。
(3)他為什么這樣想,這樣做?
(4)理解“后侮”“從此”的意思,并用“從此”練習說話。
(五)提示寓意,總結擴展
1.討論從養羊人的經歷中,你吸取了什么教訓?
2.聽錄音機講故事《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思考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亡羊補牢是成語,就是從我們所學習的這個寓言故事中來的,誰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
4.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現象發生過,你是怎樣解決的?
5.討論:養羊的人應該怎樣做更好?
(六)指導書寫生宇
重點提示:“窿”字不要丟一橫,“叼”字右邊是“丿”
(七)板書設計
寓言二則
亡羊補牢
教案點評:
教師注意課前布置學生通過查工具書,自學生字詞,了解寓言是通過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的文學作品。通過自學讓學生初步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課堂上教師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通過讀通詞句,整體感知課文大意。明確寓意后注意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受到啟發。通過讓學生說說成語用在什么地方和表情復述加深對寓言的理解。課后注重語言積累。
探究活動
同學們可分角色,戴上頭飾演一演這兩則寓言故事,還可從其它的寓言故事中選幾個能看懂的、能明白其中道理的寓言故事編成課本劇,就像《群鳥學藝》、《寒號鳥》等劇那樣生動、有趣,讓人愛看,讓人一看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寓言兩則(揠苗助長 亡羊補牢) 篇2
13 寓言二則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17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5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焦急、筋疲力盡、喘氣、枯死、亡羊補牢、羊圈、叼走、勸告、堵上、后悔、接受等。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兩則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做錯了事要及時改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一則寓言《揠苗助長》。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第13課《寓言二則》。我們大家都聽過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這篇課文一共有兩個小故事,所以就是“二則”。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生字詞的讀音。教師出示生字詞卡片,指名學生認讀。(了解學生初步掌握字音的情況。)
zé jīn
寓言 則 喘氣 白費 一大截 筋疲力盡
2.通過預習,誰能說一說“揠苗助長”的“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長”又是什么意思?
明確:揠,“拔”的意思。揠苗助長就是拔禾苗幫助禾苗長高。
(三)整體感知課文
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思考:這則寓言故事主要說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
(四)講讀課文
1.默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1)那個人為什么要幫助禾苗長高?指名回答。
明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
(2)“巴望”是什么意思?
明確:希望、盼望的意思。
課文中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
①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
②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
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兩句話,是用“巴望”好,還是用“希望”好呢?
明確:用“巴望”好,因為巴望可以更體現那個人很急,想讓禾苗長得快一些的急切的心情。
請同學們再找一找哪些語句也表示這種急切的心情呢?
明確:天天到田里去看,焦急地轉來轉去。
(3)他看到的結果怎樣?
明確: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禾苗是真的一點兒也沒長高嗎?從哪個詞看出來的?
明確:禾苗實際是長高了,“好像”一詞就說明禾苗是在不斷生長,只不過速度不像這個人想象的那么快。
那個人為什么會認為“一點兒也沒長高呢?”
明確:因為禾苗生長的速度很慢,一兩天是不會有多大變化的,而這個人不懂得植物生長的規律,所以就認為禾苗一點兒沒長,于是就想辦法幫它們長。
(4)請同學們用“因為……所以……”的句式來總結一下第一段的意思?
明確:因為他巴望禾苗快長,所以就想辦法幫它長。
(5)指導朗讀。討論:讀這段應讀出什么樣的感情語氣?
明確:應讀出著急、焦急的語氣,突出人物的迫切心情。“巴望”、“天天”、“好像一點”也沒長、“焦急”、“轉來轉去”都應該讀得重一些。
(6)體會感情,自己朗讀。
(7)指名朗讀,大家評述。
2.默讀二、三段。
(1)他想出了什么辦法?
明確:往高里拔。
“終于”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
明確:“終于”,表示經過種種變化或等待之后出現的情況,說明這個辦法是很不容易想出來的,一旦想出來辦法,馬上就行動起來。
(2)這個人是怎樣拔禾苗的?”指名回答。
明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筋疲力盡”是什么意思?
明確:非常疲勞,一點兒力氣也沒有了。
他為什么會筋疲力盡?請大家結合圖思考一下?
明確:他地里的禾苗很多,這么多采苗他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說明他干得很認真,從中午一直到忙到太陽落山,所以才筋疲力盡。
(3)他認為自己的辦法怎么樣呢?從哪里看出來的?指名讀句子。
明確:他認為自己的辦法很好。從他回家說的話知道他對自己的辦法很滿意。
(4)“白費”是什么意思?“沒白費”說明了什么?
明確:白白浪費;說明他認為自己這樣做很值得。
(5)他說:“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意在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自認為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6)總結:二、三段寫了什么?
明確:用拔高禾苗的辦法幫助禾苗長高。
(7)指導朗讀。要注意這個人一邊喘氣一邊說話的語氣,說出對自己的辦法很贊賞很得意的語氣。
3.指名讀第四自然段,問:結果怎樣?指名回答。
明確:他這樣做的結果是禾苗都枯死了。
4.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5.討論:(1)禾苗為什么會枯死?(2)他錯在哪里?(3)他應該怎樣做?(讓學生充分討論,各抒己見。)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禾苗拔高了,根離開了土地,不能吸收水和養分了,必定會枯死;他錯就錯在不懂得按禾苗生長的規律辦事,結果事與愿違;要讓禾苗長得快些,要靠采苗本身的力量,人工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澆水、鋤草、滅蟲等辦法。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明確: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五)總結、擴展
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揠苗助長》,不按規律辦事的例子呢?(指名說一說,加深對寓意的理解。)
(六)布置作業
1.用講述故事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
2.抄寫生字。
3.預習第二則寓言《亡羊補牢》。
要求:(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通過查字典,自學生字詞。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二則寓言《亡羊補牢》。
教學步驟:
(一)復習檢查
1.認讀生字卡片:喘、筋疲力盡、枯
2.《揠苗助長》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則寓言《亡羊補牢》。
(三)整體感知全文
自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就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四)分段理解課文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思考:羊為什么少了一只?
明確: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里狼從窟窿鉆進去,把羊叼走了。
①先理解“窟窿”、“羊圈”等詞語。
②看圖理解養羊人此時的心情。
2.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如果你碰到這種事情該怎樣去做?
(2)那個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默讀二、三自然段后回答。
明確: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3)“還修羊圈干什么”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話把養羊人的想法說一說。
(4)同桌討論街坊和養羊人的對話讀起來應各用什么語氣,練習分角色朗讀。
(5)指名分角色朗讀,準確表達他們的想法。
(6)教師指導朗讀,學生再練習,指名再讀。
3.第四自然段。
他的想法和我們不一樣,和街坊的想法也不一樣。結果怎么樣呢?從哪句話中看出來的?課文中用了兩個“又”分別指什么?說明了什么?
4.第五自然段。
(1)如果出現了這樣的事,你會怎么做?
(2)那個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結果怎么樣了?請學生默讀第五自然段勾出有關句子。
(3)他為什么這樣想,這樣做?
(4)理解“后侮”“從此”的意思,并用“從此”練習說話。
(五)提示寓意,總結擴展
1.討論從養羊人的經歷中,你吸取了什么教訓?
2.聽錄音機講故事《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思考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亡羊補牢是成語,就是從我們所學習的這個寓言故事中來的,誰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
4.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現象發生過,你是怎樣解決的?
5.討論:養羊的人應該怎樣做更好?
(六)指導書寫生宇
重點提示:“窿”字不要丟一橫,“叼”字右邊是“丿”
(七)板書設計
寓言二則
亡羊補牢
教案點評:
教師注意課前布置學生通過查工具書,自學生字詞,了解寓言是通過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的文學作品。通過自學讓學生初步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課堂上教師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通過讀通詞句,整體感知課文大意。明確寓意后注意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受到啟發。通過讓學生說說成語用在什么地方和表情復述加深對寓言的理解。課后注重語言積累。
寓言兩則(揠苗助長 亡羊補牢) 篇3
教案示案1
13 寓言兩則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2.學習《揠苗助長》一文,通過讀懂詞句,理解寓意。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提問:什么是寓言?你讀過寓言故事嗎?你能舉例說說嗎?
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言,講道理。寓言就是用比喻的手法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用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啟發。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寓言二則》,二則就是兩篇的意思,現在我們學習第一篇《揠苗助長》。板書:揠苗助長
二、學生自讀課文,標畫出文中生字新詞。
1.學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學生字詞。
本課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舉例)
生字
焦
音序
J
部首
灬
除部首還剩幾畫
8
在字典中的頁數
232
組詞
焦急
2.指名讀課文,糾正讀音。
“揠苗助長”的“長”是多音字,在這里應讀“zh3ng”,不要讀成“ch2ng”。
“筋疲力盡”的“筋”應讀“j9n”,不要讀成“j9ng”。
3.分析結構,識記字形,
“筋”上下結構,下面左邊是“月”,右邊是“力”,不要寫成“辦”。
4.理解詞語。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別著急。
白費:白白地耗費,本文指白費力氣。
一大截:一大段。
筋疲力盡:形容非常勞累,沒有一點力氣了。
三、細讀課文,領悟寓意。
1.課文寫的是誰?干什么?結果怎樣?
(課文寫的是古時候一個種田人,為了使田里的禾苗長高些,長快些,他就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2.這個種田人為什么要這樣做?你是從那些詞語中看出來的?
(這個種田人急切地想讓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于是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感到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于是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想辦法。從“巴望”、“焦急”兩詞語可以看出。)
3.這個種田人使用的辦法好不好呀?為什么?
(這個人使用的辦法不好。他不但累得筋疲力盡、氣喘吁吁,而且禾苗都被枯死了。最終沒有達到他想要的結果,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的話,就叫作“欲速則不達”。理解: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4.好心、費力為什么會得到這樣的結果?小組討論、匯報。
(禾苗只能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慢慢地、一點一點地生長。如果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就離開了哺育它的土壤,它就失去了水份與營養,就如同嬰兒離開了母乳一樣無法生存下去。)
5.這個人的問題出在哪兒了呢?
(他不明白禾苗的生長不能靠人去拔高,而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人們希望它長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澆水,適時鋤草,滅蟲等辦法。如果硬要把禾苗拔高,損傷了它的根或者切斷了它的養份來源,禾苗怎能不枯死呢?這是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種田人違背了這個規律,想借助外力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落得個好心辦壞事的結果。)
四、小結
1.歸納、明確寓意。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事情要遵循規律,不能違背規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2.讓學生聯系實際,談體會。
(1)你在實際生活中,有沒有做過違背規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2)小組討論,班上交流。
五、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附: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初讀《亡羊補牢》,學習生字新詞。
2.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并體會其中的道理,懂得一個人有了錯,只要認真改,就不算晚。
教學過程 :
一、出示課題,理解題意。
1.讀題,誰知道“亡”、“牢”分別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2.誰能連起來把題目解釋一下?
(羊丟失以后修補羊圈。)
二、學生自讀課文,標畫出文中生字新詞。
1.學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學生字詞。
本課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生字
亡
音序
W
部首
亠
除部首剩幾畫
1
在字典中的頁數
507
組詞
亡羊補牢
2.指名讀文,糾正讀音。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ju4n”,不要讀成“qu1n”。
“窟窿”的“窿”讀輕聲。
3.分析結構,識記字形。
“叼”:左右結構,左邊最后一筆是“提”,不要寫成“撇”。
“悔”:左右結構,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修”:左右結構,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寫成“三點”
4.理解詞語。
叼走:銜在嘴里拖著。
街坊:鄰居。
勸告:說服,講清道理,使人感動聽從。
后悔:懊惱過去做得不對。
從此:從這個時候起。
三、學習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1.默讀課文,思考:《亡羊補牢》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不聽街坊的勸告,第二天又丟了羊。他后悔沒有聽街坊勸告,趕緊把羊圈修好,從此,再也沒有丟羊。)
2.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么想的?后來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1)讀書,小組討論。
(2)班上交流。
開始想:羊丟了,修圈已晚,沒用。
后來想:如果現在不補羊圈,就不是丟一只、兩只的事,而會丟得更多。因此現在修還不晚。做:動手,堵上,修得結結實實。
結果: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
四、小結
1.明確寓意。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有了錯,只要認真改,就不算晚。
2.聯系實際,談感想。
五、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附: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