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教學案例(精選3篇)
趙州橋教學案例 篇1
教學目標
1. 學習課文,體會過渡句的作用。
2. 了解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感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產生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學習第2自然段,了解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學難點 學習第三自然段,通過想象趙州橋欄板上雕刻的圖案,體會趙州橋的美觀。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泡沫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幾幅圖畫,請你仔細觀察,你能用什么樣的詞語來形容它們(利用多媒體出示現代化立交橋的圖畫。)
生:美麗
生:造型別致等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看來你們平時注意積累詞語了,我來說“千姿百態、絢麗多彩” 怎么樣?
請大家再看圖畫(課件趙州橋圖)
生:簡單
生:普通
師:別小看這座橋,歷史上對它評價很高呢!它就是趙州橋。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知
請大家打開書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課文中怎樣評價它的呢?
生:世界聞名。
師:真棒,你們想知道它為什么聞名世界嗎?請看第二自然段,指名讀,思考段意。
生:這段主要講趙州橋非常雄偉。
師: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說各種意見,老師板書:雄偉
師:從哪些地方看出趙州橋雄偉?
生說:長度,寬度,河面寬度?闯鲂蹅。
師出示課件體會長寬和跨度。
師:除了雄偉之外,還有別的嗎?
生:它和別的橋不一樣,沒有橋墩,是拱形的,
師:這樣寫,目的是想告訴我們什么?
生:堅固
師做演示實驗,用泡沫紙做橋,底下用鉛筆盒做橋墩,把遙控器放上去,橋塌了,再把泡沫紙弄成拱形,再把遙控器放上去,橋紋絲不動。學生理解了拱形“堅固”。
老師板書:堅固,告訴學生,這段還講了趙州橋很堅固。
師:除此之外,還有地方說趙州橋雄偉嗎?
生讀出“大橋洞頂上……節省了石料。”
師出示課件,幫助理解大小橋洞的作用,提問這種設計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好處?體會“創舉”的意思
生:堅固。創舉:從來沒有的事業或舉動。并用創舉造句。
師:有一個神話故事是關于趙州橋堅固的,傳說趙州橋是魯班修的,玉石欄桿是圣人留的,八仙之中的張果老聽說趙州橋堅固,就把太陽和月亮裝進口袋,背著過橋,結果,只留下了幾個驢蹄印子,柴王爺推著五座大山從橋上走過,只留下一道車轍。你們說趙州橋堅固嗎?自豪嗎?請大家帶著自豪的語氣讀這一段。
指導朗讀第二段。
學習第三段:
學生讀文,總結段意,劃重點句。
體會過渡句的作用,第一句話好在哪里?
生說,師總結。(承上啟下)
出示欄板石刻圖,體會美觀,師板書:美觀。讓學生描述圖畫內容,用此格式:
有的( );有的( 。;還有的( 。┧械模ā 。
指導讀書,帶著自豪的感情讀出美觀來。
指導背誦,
用上述句式造句。
師小結:趙州橋聞名世界的原因您們知道了么?它是我們的驕傲,但是修建橋的勞動人民更了不起。出示最后一段課件,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所以又有后人贊趙州橋: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
將來你要是橋梁專家,你想造什么樣的橋?
生自由發揮想象。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生說,師總結。
作業:背誦第三自然段。
趙州橋教學案例 篇2
一、上課伊始,老師就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
師:請同學們說說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介紹橋的?
生:作者是從趙州橋的長、寬和橋的結構來介紹橋的。趙州橋長50多米,有九米多寬,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型大橋洞。
生:作者是從趙州橋的設計是世界上建橋史上一個偉大的創舉來介紹橋的。因為這么長的橋沒有橋墩,在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型小橋洞。這種設計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
二、運用課件進行文字口頭練習。
1、趙州橋全部用——砌成,下面——橋墩,——一個拱型大橋洞。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
2、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既減輕了——,——,又減輕了——,——。
師:請同學們看第二個填空內容,我們把“既減輕了”后面的內容位置交換一下(用投影復片將上述兩部分內容的位置交換一下)再讀一讀,想一想,意思變化了沒有?
生:意思沒有變,說明既……又……這兩部分內容不分先后,先說哪一部分內容都可以。
三、繼續講讀課文。
趙州橋的這種設計是一個創舉,這是橋的內在體現——堅固。請大家讀一讀第三小節的第一句話,想一想這句話在這里有什么作用?
生: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句話在這里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要說橋的另一個特點:美觀。
師:請大家默讀這一節,寫橋的美觀是圍繞哪一句話來寫的?
生:整個一節是圍繞著“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
師:課文中主要寫了哪些精美的圖案?
生: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映出單片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想象出圖案中龍的自在的情景。)
生: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映出單片讓學生欣賞并根據畫面和文中的句子所描繪的內容,同桌進行演示,體會圖案中龍的神態。)
生: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映出課件讓學生觀察,討論“戲”字的含義。)
師:請同學看這段內容。
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有的刻著……;還有的刻著……。所有的龍……。
師:精美圖案后面的冒號是什么意思?和后面的內容有什么關系?
生:這里的冒號是起了提出下文的作用。
生:冒號后面的有的……有的……還有的……和所有的龍都屬于精美的圖案。
師:說的精彩!再請同學看課文中有的……有的……還有的……后面是什么標點?這些標點說明什么?現在我們來做個練習,邊看投影邊朗讀。當讀到“有的”“有的”“還有的”時,看老師翻出的是什么內容就讀這一內容。
師:同學們,這樣讀了以后,你們明白了用分號的道理嗎?
生:這里“有著刻著”“有著刻著”“還有著刻著”是不分先后的,可以先說中間一幅精美圖案,也可以先說后面一幅圖案,中間用分號,最后用句號。
師:請大家齊讀這一小節,看看這一節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學生齊讀)
生:是按照總起、分述、小結的順序寫的。
師:作者在文章中著重介紹趙州橋的堅固和美觀是為了什么?
生:這是為了歌頌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生:這是在贊美我國歷史遺產。因為這座橋是建筑在隋朝,離開今天已有1400多年了。這樣古老的拱橋,當今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三、播放了《趙州橋》的錄像片。(要認真聽片中的解說詞,再次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總之,通過課件過使學生深刻領會趙州橋欄板圖案之精美。使閱讀和練習緊密結合起來,調動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積極性,更好地落實了教學要求。
四、充分運用電教手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體會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受到了教育與感染。
總之,這節課充分運用了電教手段,對學生發展語言,發展認識,發展思維,起著重要的作用。
趙州橋教學案例 篇3
《趙州橋》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中一篇說明性的課文。課文語言準確、精練,又不乏生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建造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學難點是幫助學生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及其好處。
一、教學設計思路:
1、學習目標的探究性。
初讀課文后,我讓學生暢所欲言,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讓他們根據各自的情況自主確定學習目標,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
2、體驗感悟的自主性。
課件出示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情景,洨河上沒有橋,老百姓非常不方便,引領學生設身處地思考:如果你是李春,在設計橋時,該考慮哪些因素,以這個問題統領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學,解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3、學習方法的合作性。
在整堂課中,我充分尊重孩子們的自主意愿,讓他們小組交流、自己確立發言人、組際討論交流等。
4、拓展練習的探究性。
在結束前,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為趙州橋寫導游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二、教學片斷:
。ㄕn件展示了這樣的畫面:洨河波濤洶涌,河上沒有橋,兩岸的老百姓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師:同學們,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洨河,沒有橋,老百姓會多不方便啊!你們能從書中找到相關的證據嗎?
生:……
師:讀一讀吧!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生讀課文后舉手)
生甲:“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說明這條河很寬,不修橋人很難過去。
生乙:“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說明這個地方交通很……
師:交通發達。
生乙:交通發達,如果不修橋將會給人們帶來很多的不方便。
……
師:你們讀得可真仔細,是!沒有橋,會多么困難啊!(課件出示李春肖像)正當人們愁眉苦臉之際,人群中的一位石匠,名叫李春,萌生了一個想法:我要建橋。
。ㄕn件出示:李春走訪了一座座形態各異的橋,他心目的趙州橋漸漸成形,他想:我要建一座的橋。)
。ㄐ〗M學習、交流之后)
生:如果我是李春,我會建一座特別堅固的橋。
生:他建的橋特別雄偉,看,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我們小組認為“橫跨”這個詞特別準確,體現了它的雄偉。
生:我們認為李春建造的是一座實用的橋,它的大橋洞是用于平時河水流過使用的,當發大水時,小橋洞里也可以讓流水通過,趙州橋保存到現在,這種設計起到了很大作用。
師:書中有句話評價了這種設計,你們能找到嗎?
生甲:“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
師:這是由兩小句組成的(課件出示這兩小句),這兩小句的位置能互相調換嗎?
生(齊):不能!
師:為什么?
生乙:調過來……就不美了。
生丙:調過來以后前面句子短,后面句子長,讀起來有點別扭……
師:意思呢?調換后意思有沒有變?
生甲:沒有,意思一樣。
生(反應過來,紛紛說):可以調換。
師:是的,可以調換,說明“既……又……”,是并列關系的關聯詞。
三、我的反思:
《趙州橋》是篇優秀的適合孩子們學習的課文。在上這一課之前,我查閱了很多優秀的示范課和課堂實錄,我閱讀著、沉吟著、思索著:如何能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體現我自己的特色呢?我共設計了三份不同的教案,第一份中讓學生通過“讀一讀、議一議、圈一圈、畫一畫、說一說”來完成學習任務,但在試教時發現容量太大,在40分鐘內完成起來有困難。第二份教案中我“以讀促思,以讀生情,以讀幫助理解”,但實際操作時,又發現孩子們興致不高,對此,我吸取前兩篇教案的教訓,取其長處,完成了第三份教案,綜觀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轉化情境,引領學生主動性學。
《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這節課設計的出發點就是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完成課文的教學。我帶領著孩子回到一千三百多年前,體會沒有橋給兩岸老百姓帶來的不方便,再現李春設計思路,想像李春的造橋過程,這樣的情境轉化,孩子們耳目一新,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2、小組交流,發揮協同效應,合作性學。
巴士卡里雅曾說:“只有自由,才能學到知識。”我在教學時,就充分尊重孩子們的自主意愿,初讀課文時,我說:用你們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精讀課文時,我說:你們可以圈、點、勾、畫,還可以在課文空白處畫“問題泡泡”;小組交流時,我說:用你們都同意的方式確立發言人……
3、以問題為中心,探究性學。
傳統的講授型課堂中,老師把教學內容分化成許多個問題,往往顯得瑣碎,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探索。我設計了這一問題:“如果你是李春,在設計橋時,該考慮哪些因素?”用這個問題來統領整堂課的教學,解決重難點,并且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索、去理解、去體味。
當然,這堂課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比如:注重了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朗讀的訓練就有所減少了;在小組交流中,有些能力薄弱的同學發言機會較少,很多小組往往是個別優秀學生從頭講到尾……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反思。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何在課堂中貫穿自主、合作、探索學習方式,這條路任重而道遠,我愿繼續“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