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教學設計
本課的教學設計,是以“情感”為紐帶,以學生互動為主線,讓古老的長城永駐師生心中。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進行一次知識競賽,看誰知道得多?
生:個個全神貫注,洗耳恭聽。
師:你們對祖國名勝知道多少?
生:(搶答)故宮、天壇、西湖、東方明珠、長城……
師:誰游覽過長城?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亮開嗓門,興奮地講述)……
【賞析】新課伊始,教師用“祖國名勝知多少”一問,拉開了學生說話的閘門,為新課的學習活動,營造了最佳的情緒背景。
師:是啊,長城雄偉壯觀、高大堅固,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世界八大奇觀之一。今天,讓我們一起去領略長城之風光。(板書:長城)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播放多媒體課件(長城概貌及近景圖,并配有課文朗誦)。要求:觀長城形,聽配樂誦,思筑長城人。
【賞析】教師把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的情感隨著畫面的變化起伏而推進、延續,與此產生共鳴,充分調動起學生與文本交流的興趣。
師:看完畫面,你們想說點什么?請談談自己獨特的感受。
生:長城氣魄雄偉,我從來沒見過那么大的方磚與條石。我多么想站在長城上,與小伙伴們互相呼應,體驗一下古代軍人打仗時的那種豪氣。
生:那么長的長城,勞動人民是怎么建造的呀?得花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呀?
生:古代勞動人民為什么要修筑長城呀?
【賞析】學生通過看、聽、想產生了富有個性化的表象、體驗與疑問。
師:大家說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現在一定很想知道有關長城的情況,那么就請同學們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有關資料(課前布置過的)。
生:我從課外讀物中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互相防御,各在地勢險要的地方修筑長城。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后,于公元前214年將秦、趙、燕三國的北邊長城予以修繕,連貫起來,俗稱“萬里長城”。到了明代,又前后修筑長城達18次。明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里。
生:我從網上查到,在我國的西北地區,長城沿線的許多地方由于環境惡化,土地沙漠化嚴重,當地農民找不到可以用來蓋房、壘豬圈的黃土,竟然把長城的夯土挪為己用,這樣的情況在長城沿線常有發生。我真希望有關部門管一管。
師:走到前幾名發言的同學跟前,一一跟他們握手,并夸獎他們說:“你們真行,搜集了不少的資料,使我們弄清了許多問題。請你們再讀讀課文,看看從文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自讀自悟,人人專注。
【賞析】課前布置搜集,課中注重展示,這樣更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師: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1.談談自己讀文的收獲,把對自己感觸較深的段落、語句認真地讀一讀。
2.談談自己的疑惑點,與小組成員探討、交流。
3.創造性地以“小小導游員”“小小播音員”“小小詩人”“小小歌唱家”“小小書畫家”的身份表演課文。(要求:導詞精煉、富有激情;歌聲清脆、悅耳動聽;詩文優美,瑯瑯上口;繪畫簡明,幾筆構成。)
【賞析】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全員參與,個個興趣盎然,紛紛談、讀、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了全體學生的發展,體現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有效交往,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