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讓課堂體現和偕的互動,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師生互動中,營造自主學習氛圍。創設良好的自主合作的氛圍。如:在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中,從三方面為學生創造、展示個性的空間:通過朗讀,展示理解個性;通過畫畫展示想象個性;通過觀看課件演示,想象詩的意境,再聯系生活實際,詩情畫意結合,展示創造的個性。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華僑小學 董沛弟】
〖聲隨情動情最真〗
創設情境,將作者的情感轉化成學生的情感,設法使學生從旁觀者的角色轉為當事人的角色,讓學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此時讀出的情是最真的,理解得也是最透徹的。
如我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時,當學生初步理解詩句后,我出示課件,此時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浩蕩的江水,孤帆漸遠,即將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我說:“此刻,你就是站在江邊的大詩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別了,你久久的佇立江邊,遙望那一葉孤帆,不想對老朋友說些什么嗎?”學生說得滔滔不絕,漸漸進入意境。我又說:“真是難舍難分啊!所以,李白深情地吟誦詩句,以表離別之情。詩仙李白,此刻,你就通過吟誦詩句來表達情感吧!”學生一個個爭著朗讀,讀得投入,讀得動情。一位學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時,越讀越輕,越讀越慢,到最后幾個字,只留有微弱但還清晰的聲音,那種難舍難分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學生在吟誦中所表達的是自己的真情,所以朗讀時的聲音、氣息,和諧地融入他們發自內心的情感中,這是內心情感的自然外化。所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的情感真正融入到讀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有效地理解和吸收課文語言,從而達到優化閱讀教學的效果。
【上海市閔行區黃浦一中心世博小學 郭紅君】
〖聯系課文內容,補充積累素材,鞏固自主積累的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素材,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也有利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如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在學生朗讀、感悟、理解這首詩后,我們可適時推出《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等系列的送別詩,并引導背誦名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這樣,聯系課文內容積累下來的語言材料,學生印象深刻,感覺真切。積累多了,學生作文時就易于信手拈來,文思泉涌。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實驗小學 周 艷】
〖作業內容〗
讓學生設計: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我讓學生自己做主,自由安排作業內容,自我設計作業形式,使作業成為點綴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道絢麗的風景,展示“紅杏出墻”的個性。
如教學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課后學生選擇了各自喜好的作業方式重現詩歌:
1、畫:為詩配一幅插圖;
2、唱:加上一段熟悉的旋律,把全詩唱出來;
3、演:小組合作,根據詩意表演一幕小話劇。
學生用自主型作業進一步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的觀念,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忽視個性其實也就消滅了個性,抓住了個性也就抓住了共性。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大瀝實驗小學 周錦萍】
詩歌語句凝練,講求意境。領會意境是詩歌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在教學可提供背景音樂創設出與教學內容恰切的意境,再輔以巧妙的點撥以達到事倍功半的的效果。如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等表現離愁別緒的詩歌時,生活在通訊設備發達的今天的學生很難理解古人一旦分離,便是“此去經年”的生離死別。課上,我一邊播放如泣如訴的音樂,一邊講述當時的時代背景,學生自然地被帶入了那久遠而神秘的年代,融入詩歌獨特的意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