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2.小結:作者一路上迎著小溪,看到了美麗的山景,這令他多么愉悅啊!那么他又是怎樣游覽外洞和內洞的呢?下節課我們接著研讀。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詞。建議教師給足時間,教師相機巡視指導,展示優秀作業。
2.用“時而……時而……時而……時而”造句。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上一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覽順序,誰還記得作者的游覽路線是怎樣的嗎?(結合板書:先指名說,再各自練說。)
2.我們還隨著作者去領略了沿途迷人的景色。那么洞中的景物又是怎樣的呢?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跟隨著作者一道去玩賞、領略,好嗎?
二、學習新課,品讀理解
1.游覽洞口、外洞,教學第四自然段。
(1)自由讀第四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點?畫出有關詞句,邊讀邊想象。(洞口寬,洞內大。)(板書:寬、大)相機理解“突兀森郁”。
(2)練讀“洞口……很寬,像……。走進去,仿佛……”體會打比方的獨到之處。
過渡:從外洞到內洞要經過一段路,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課件出示游外洞、過孔隙的情景,指導學生理解“孔隙”。)
設計意圖:適時地出示課件,即是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又是突破重點難點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對于描寫景物這類的文章,要給學生最直觀形象的感受。
2.游覽內洞,教學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1)這孔隙有什么特點?請同學默讀第五自然段,邊讀邊想。
(2)作者用什么方法通過孔隙的?他有怎樣的感受?讀課文畫句子想象畫面。
和同學交流,你體會到什么?(孔隙的窄、矮、險)(相機出示課件:“我又感覺……擦傷鼻子。”重點體會此句。)
(3)設計引讀:“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體會孔隙的特點。(按課文寫孔隙特點的內容設計。)
過渡:經過孔隙就進入了內洞,內洞又有什么特點呢?作者又有怎樣的感受?
① 默讀第六自然段,畫出相關的句子,想象體會,小組交流。
② 概括出內洞的特點。
內洞的特點??黑(一團漆黑)、奇(洞頂雙龍,洞內石鐘乳、石筍)、大(比外洞大得多)。(板書: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很大。
課件出示:“這些石鐘乳和石筍……也很值得欣賞。”重點體會,練讀。
③ 內洞確實很黑、很奇、很大,觀看錄相,欣賞體會。
④ 讀到這里,你知道雙龍洞名的來歷了嗎?哪個句子講明了?(指名讀出有關句子,再相機點題。)
3.作者游完了內洞,又排隊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結束了雙龍洞之旅。
三、回歸整體,體會寫法
1.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敘述有條理,貫穿全文有兩條線索。一是游覽的順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經的路線:深黑的石洞→內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著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四、情景再現,深化延伸
1.課件:觀看游外洞內洞的 v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