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四年級的第三單元是讓同學們一起去看看大自然,了解一下其實大自然是人類的老師,這個單元安排的第一篇課文《自然之道》是讓同學們感受到: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愿望相反的結果。課文中的作者對此就是深有體會的,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要求讓學生也能感受到這一點。
這篇課文教學的時候第一課時內容比較少,因為課文從第三自然段開始講我們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所以第一課時只是讓同學對課文的大致內容有一個了解,知道我們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對于到底是一件怎么樣的蠢事不告訴學生,不過課文的內容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通過預習,大部分同學已經知道這件蠢事指的是什么了,所以在第一課時的時候,對于疏通課文這個環節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我選擇讓幾個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分段讀課文,其他同學來評比一下,力求全班同學都能融入到學習中來,然后對于生字詞語再簡單學習學習。
第二課時的時候,學習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但是整篇課文的中心不變的,每個地方都是為讓同學們體會不能違反自然規律辦事服務的,第二課時的時候需要體會的地方還是蠻多的,但是這篇課文在教學時我處理得不太好,對于學生的思維緊緊地把他們圈死了,提的問題太多,以致于學生只能按照我本來的預想來進行學習,沒有能夠把他們的自學能力體現出來,由于提的問題太多太細最終的結果是有時候學生講到其他地方的時候明明講得是對的,自己卻不知道如何來評價他們的回答了。其實拋給學生的問題應該是一個大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來講,教師只要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一定的肯定或否定就可以了,然后在學生體會不到的地方再加以點撥,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加好一些。
在課文中講到“食肉鳥飽餐一頓”的時候我還插入了一個小練筆,但是其實對于這個小練筆的效果好象也不是很好,而且也是沒有目的性的隨便練一下而已,下次如果在課堂上要考慮讓學生小練筆的時候還可以更加再有目的性一點,讓小練筆也能為這個教學目標服務。
雖然可能這堂課的目標可能是完成了,大部分同學也對于最后感悟的結論自己可以體會到,只是語言上有些表達不清楚,但是這樣牽著學生走的教學方法終究對學生不利,下次應該注意起來。
這堂課還有一個很明顯的不足就是板書太少了,可能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寫一些條條框框的板書比較麻煩,但可能也是課前準備不充分的原因吧,這一點下次也應該注意起來。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自然之道》是本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家向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游,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只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向導勸阻,要向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后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
每次總是在教學過程完成后,才發現自身的不足。比如:教學目標的制定的合理與否,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環節的突破,是否采用了具體、有效的方法、策略等等。現將執教這一課后的不足之處總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