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第二個目標是,對重點句子進行分析,理解“自然之道”。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是,兩個重點句子的比較。
我們干了一件蠢事。
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向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悲嘆——嘆息
通過“愚不可及”引出對文章自然之道的深入理解,怎么愚不可及,這樣的行為造成什么樣的后果。通過“悲嘆”、“嘆息”兩個詞語的辨析,加深對“愚不可及”的行為違背自然之道的認識。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理解到位,拓展充分,但不可避免的有點被動學習,因為兩個句子都是老師出示,學生沒有自主學習主動權。
最后一個目標是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齊讀、個別讀、分角色讀、老師范讀、小組讀、重點句子反復讀,對學生進行了全面且覆蓋考察面廣的朗讀指導,確保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有效的訓練,讀的效果非常好。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和教學設計,不足主要在環節的銜接上,設置的問題出現過于突然,沒有進行很好的烘托和自然的過渡,沒有放手讓學生自由提出問題的探究學習。
在課后的評課中,綜合很多老師的意見后,我將環節進行一些改進:學生先將課文大意復述一次,由此引出“愚不可及”,讓學生從課文中尋找蠢事的具體的表現,組織小組學習,再進行交流匯報,自由拓展更多的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并嘗試讓學生自己去學會欣賞本文的表達特點,可設計環節:文章要如何欣賞,學生提出要點,老師補充,并將要點出示在黑板上,讓學生根據要點,自己找文中的句子,進行評點,言之有理即可,老師稍加點撥。
語文教學總是遺憾的藝術,如何讓教學的設計更靈活的應對學生的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新老師,仍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磨練。最后,再次謝謝蔡老師給予我的寶貴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