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
《父親的菜園》是人教版第八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個關于父親歷盡艱難為家人開墾菜園的動人故事。故事中的父親敢于同困難作斗爭,勇于用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他帶給子女的,不僅是一個菜園,更重要的是他教會了子女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園,父親毅然要開一塊菜地,重點描寫了開荒、填土和育肥,生動細致地描寫了父親的言行,字里行間流露著對父親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因此,通過理解文中寫父親言行的句子來理解“父親的菜園”的來之不易,進而感悟父親堅毅、執著的品質和對土地的熱愛,成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基于體現略讀課文對培養閱讀興趣、提高自學能力、養成閱讀習慣的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人為本,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父親的品質,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先回顧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然后通過閱讀“連接語”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生初讀感知后,我出示練習,讓學生填一填,讀一讀,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品讀句子,感受品質”這個環節中,讓學生通過讀文本,找出描寫父親言行的句子,并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體會。交流時,學生暢所欲言,聯系了自己的生活實際——“每天天還沒亮,我們還在呼呼大睡呢!”“這位父親真勤勞、真堅強!”“我太感動了!”“開辟這一塊菜地真不容易!”最后的小練筆,讓學生的情感進一步得到升華:我在父親的菜園里收獲了勤勞、自信、堅強;課文中父親的精神很值得我學習,我敬佩他;今后的學習,也應當要勤勞、認真……
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總有一些不完美,不和諧的瑕疵。誠如幾位評課老師說的:1、在新舊菜園的對比環節上,可讓學生簡單的談談感受。2、在朗讀寫父親勤勞的句子上,“勤勞味”讀得不濃,不夠到位。3、把寫父親開辟后的菜園的內容,改成詩歌的形式有所牽強,有脫“文本之嫌”。4、板書上應及時寫上學生感悟到的“熱愛土地”這一父親品質。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通過按照“閱讀提示”的要求,充分地讀課文,自讀自悟,多讀課文,然后圍繞重點、難點在小組中談談議議,互相交流閱讀方法,互相提出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于學生基本掌握了“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方法,因此,在學習課文時,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基本上能從描寫父親言行的詞句中,體會到父親勤勞、吃苦、不怕困難,還能體會到父親熱愛土地、信賴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思想感情。明白作者的目的是通過講“我”家失去菜園,父親克服重重困難在山坡上重新開辟了新菜園,贊揚了父親不怕辛勞,堅忍不拔的毅力。
《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
[片段]
研讀父親開墾菜園的艱辛:
1、默讀課文,在父親開墾菜園的過程中,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把這樣的語段畫出來,并在空白處進行批注。
2、交流:重點的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