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菜園》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讀題質(zhì)疑
1.啟發(fā)談話:同學們,見過菜園嗎?知道菜園是作什么用的嗎?今天我們就去一個菜園看看。這是誰的菜園呢?(板書課題:父親的菜園。)
2.質(zhì)疑為什么說菜園是父親的?父親的菜園里都有些什么?
二、初讀課文,感知“誘人”
1.指名讀課文,師隨機正音。如“詫異”“疑惑”“邊緣”“嵌”……
2.了解“父親的菜園里都有什么?”(春有菠菜、萵筍,夏有黃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蘿卜、白菜。)除了文中寫到的,你覺得父親的菜園里還會有什么?
3.師小結(jié)過渡:所有菜園里的蔬菜,父親的菜園里應有盡有。難怪作者說“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誘人的翠綠”。(板書:翠綠、誘人)這樣的菜園,同學們喜歡嗎?然而,這片菜園原來是什么樣子的呢?
三、品味菜園,啟發(fā)憤悱
1.生自讀課文,思考:菜園原來是什么樣子的?
2.結(jié)合語句反饋:
(1)于是,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父親選擇了一塊相對平緩的坡地,作為菜園的基地。(菜園是坡地,地勢不平。)
(2)每天天還沒亮,父親就扛著鋤頭,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著一擔柴草回家來。(坡地雜草叢生。)
(3)一個星期過去,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足有三四分翻過的黃土地。(黃土地,很貧瘠。)
(4)可是,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層泥土,已經(jīng)被大雨沖了個一干二凈,露出大塊大塊猙獰的巖石。
(泥土很薄。)(板書:荒涼、貧瘠)
3.生再讀課文,思考:在父親的精心伺候下,菜園如今變得怎樣了?
(1)原本貧瘠的死黃土,變得黑亮,鋤頭挖下去,還能翻出蚯蚓來呢。(死黃土變得肥沃了。)
(2)遠遠望去,父親的菜園就像一塊碧綠的翡翠,嵌在荒涼的山坡上。(菜園里有許多蔬菜,綠油油的,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
4.師小結(jié)過渡:一片泥土很薄,曾經(jīng)雜草叢生、貧瘠荒涼的坡地,在父親的精心伺候下,竟變成了一個肥沃、碧綠、蔬菜飄香的菜園,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那么父親到底是怎樣精心伺候這片坡地的呢?
四、品讀“伺候”,感悟品質(zhì)
1.生細讀課文,思考:父親是怎樣精心伺候菜園的?
2.生找句子,品讀。
(1)每天天還沒亮,父親就扛著鋤頭,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著一擔柴草回家來。
啟發(fā)想象:每天天還沒亮,父親就扛著鋤頭,挑起箢箕到山上去,他會干些什么?坡地上的草很厚,很雜,他會怎樣做呢?從這句話中,你感覺到勞作一天的父親怎樣?這句話怎么讀?
指名學生讀句子。師相機點評。
(2)父親沒有氣餒,他在坡地的邊緣砌了一道矮墻,再從山腳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蓋住了那可怖的巖石。父樣的雙肩紅腫,腳板也磨起了泡。看到新菜園終于被開出來了,父親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