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跟進課例研究探析——《語言的魅力》第一課時教學案例追析
[活動設計意圖]:
本教學案例的追蹤分析,是建立在提高教師素質這一核心目的之上的一種教研方式。追蹤分析經歷了“聽課(先行課)—— 研討——改進——聽課(跟進課)——反思”等環節,其目的是展示校本研究的全過程,讓執教者和參與聽課的教師親身感受研討的過程,提高一線教師的校本研修水平。教學過程的評析按遵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式流程,采取先行課和跟進課對比分析的方式加以解讀,目的是呈現研討前后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實踐,以及其中折射出的不同的教學思想和由此帶來的不同的教學效果。借以為一線的廣大教師和從事課堂教學研究指導的人員,提供一種切實可行的研究視角和拿來即可用可行的研討方式,以便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教材說明]:
《語言的魅力》是小學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法國著名詩人讓•比浩勒給一位雙目失明的行乞老人的木牌上加了幾個字,幫助老人行乞的事,說明了恰當的運用語言文字,會產生非凡的感染力和令人難以置信的效果。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明白語言運用得恰當會產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會認“魅、姍、辰”等3個生字,會寫“魅、丐、牌”等7個字。掌握“魅力、乞丐、紳士”等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讀懂課文,理解讓•彼浩勒添加的那幾個字為什么那樣有魅力,讓學生明白恰當地運用語言,會產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動人心。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評析]:
片段一: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a:先行課課堂實錄
師:剛才大家已經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現在大家來匯報你搜集到的廣告詞。(指生回答)
生: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師:你能談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生:告誡我們要遠離毒品,不讓毒品侵害了我們的身體……(生結合身為刑警隊員的父親為例進行敘說)
師:大家說她說的好不好呢?
生:好。
師:我們給她一下鼓勵。(生齊鼓掌進行贊揚)
師:下面我再找一個同學來說一說。(指生回答)
生: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我們匯成一個家,請講普通話。
師:老師聽出來了,你說的是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為了方便交流我們說一種共同的語言——普通話。這句廣告詞非常好,有一定的魅力。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關于語言魅力的文章——語言的魅力。(師板課題)
師:課題中容易出現錯誤的是哪個字呢?
生齊答“魅”字。
師:魅力是什么意思?誰來說?(指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