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正確讀寫并理解“哲理”、“騰云駕霧”等語。
2、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知道作者從挑山工的話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學習挑山工踏踏實實、攀登不止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從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極頂這件事中,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著目標,步步踏實,一個勁的往前走。
2、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材說明:
本課是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的作品。課文記敘了“我”登泰山時發現挑山工的路線雖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卻必有人快,說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本課的學習,啟發學生學習跳山工的頑強的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踏踏實實地前進。
教學準備:放大的課文插圖。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泰山是一座中外聞名的山,有許多人前來游覽。在游覽的時候,游人們會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奮力向上的人,他們就是挑山工。那么在這篇文章里,作者向我們介紹了挑山工的什么呢?
二、在初讀中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脈絡。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讀通。
2、選擇正確的讀音。
曲 、折、挑、解(讓學生在讀課文時注意讀準這些字的音,再找出這些字的其它音,讀一讀。)
3、學生各自談閱讀感受,不受限制,暢所欲言。
4、在初讀中你了解了挑山工的哪些情況?請再讀有關段落。
(1)從第一自然段中知道,挑山工為什么登山、所走路線、姿勢等。
“他們肩上搭一根光溜溜得扁擔,扁擔兩頭的繩子掛著沉甸甸的貨物。登山時,他們的一條胳膊搭在扁擔上,另一條胳膊隨著步子有節奏地一甩一甩的,是身體保持平衡。“作者用簡短的語言,形象地描繪出了挑山工挑著重物上山的樣子。(登山姿勢的特點)“他們走的路線是折尺行的,從臺階左側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級,到了臺階的右側,就轉過身子,扁擔就換一下肩。”(登山的路線是折尺形的。)
(2)從第2自然段中知道,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
(3)從第3——6自然段中知道,挑山工為什么比我們走的快。(通過作者與挑山工的攀談了解到的。)
(4)從第7自然段中知道,作者從泰山回來畫了一幅圖。
(5)全班對話,交流學習情況。
(6)理清脈絡。
三、細讀課文,學生質疑。
1、指名讀第1自然段。
2、學生質疑,師生共同研究。
(1)挑山工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線?走直線不是更近嗎?
引導學生畫出折尺形路線圖,并出示幾幅學生畫的路線圖辨別對錯,依據課文說明理由。
(2)挑山工走的路程遠,速度慢,為什么反而領先于游人?
教師板書:生疑 挑山工并不慢
過渡:這是個疑問,是個謎,這個問題在作者心中打了一個問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節課繼續學習。
附板書設計:
27.挑山工
負荷重
挑山工 路程長 見
挑山工 速度快
一個勁兒朝前走 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