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學案例
【案例背景】
《跳水》這篇課文敘述了在一艘外國輪船上發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桿最高的橫木的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緊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水手及時下水搶救,終于使孩子轉危為安。故事蘊涵著這樣的道理:事物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我們要根據情況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果斷行為。這篇課文情節緊張、驚險,描寫生動。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抓住“情況危急”和“急中生智”兩點內容來學習。本課的教學我并不是按部就班地進行。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我重視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如進行拓展思維練習:孩子被救上來以后,船長、水手和孩子都會說些什么?還有什么解救孩子的辦法?船長逼孩子跳水時是怎么想的?在教學前,我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片段】
師:所以孩子往前走,危險;走到頭也轉不了身,真是走上了“絕路”, 此時作為父親的船長是怎樣做的呢?
生默讀課文第6節,用“~~”劃出父親的舉動(板書:逼)
師:你能體會一位父親當時的心情嗎?
出示:正在這時候,孩子的父親——船長從船艙里走了出來,手里拿著一支槍,他本來是想打海鷗的。看見兒子在桅桿頂端的橫木上,心想:(),就立刻瞄準兒子,同時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開槍了!”
生1:父親此時一定很焦急,他肯定想:呀,這孩子怎么站到那上面去了呢?哦該怎么辦?怎樣才能把他從上面救下來呢?
師:有沒有具體措施呢?(指前一句)看看父親手里拿著什么?
生2:父親此時想:我一定要找一個最快捷的辦法,分秒必爭,趕快把孩子就下來.哎,對了,我不是有槍嗎?用槍把他逼下來.
師:說得真好,當時的情況十分緊急,父親想出用槍逼孩子跳水的絕妙辦法,該怎么讀出船長逼孩子的語氣呢?(同桌合作,有感情地讀第6節)
生討論: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是不是最好的辦法?船長如果不用槍“逼”孩子行不行?
生1:不行,因為孩子已經在上面搖搖晃晃,稍一猶豫,就有可能摔在甲板上。
生2:父親的這個辦法是最快捷的辦法,跳下水可能受傷,但要比摔在甲板上沒救了要好,是有生的希望的.
生3:父親的這個辦法是急中生智的好辦法,用槍逼孩子既快又安全.
師:是啊,可見父親在緊要關頭的膽略和智慧。(板書:智慧)
【教學反思】
在閱讀教學中,我重視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但是這種訓練應該與理解課文內容結合起來,要有助于學生去突破難點,掌握重點,而不是不加分析地認為學生想得越多越好。
因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不在前面部分,而在課文的最后兩節,主要想說明船長的當機立斷、沉著果敢。我要訓練學生的創造思維,就應該圍繞這個教學重點進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考,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閱讀課文時,教師要提出明確的思維理解方面的要求,要適當地交給學生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的方法。通過討論,去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辦法后,“船長強逼兒子跳水”這一辦法才顯出其唯一可行性來。這是思維的集中,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船長的果敢精神。這時,還可繼續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在孩子千鈞一發之際,其他人束手無策,船長卻這樣沉著,能想出“跳水”的辦法來呢?學生各抒己見,就能進一步認識到這個船長是遠洋輪船的船長,而遠洋輪船在航行中是會遇到各種風險的,船長具有應付各種復雜情況的經驗,所以能臨危不亂,當機立斷。同時,他所以想出“跳水”這個辦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冒險之舉,他也知道“跳水”可能會使孩子受傷甚至死亡,但他只能這樣做了。實際上這樣的分析,就使學生的認識深化了一步,思維得到了發展,使他們初步意識到船長身上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