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子里的銅錢》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圍繞“毽子里的銅錢”講述了一個孩子和一位賣烤山薯老人之間發生的普通而又感人的小故事;
2、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通過抓住賣山薯老人的外貌、言行和作者的心理活動、語言,感受他們的善良,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體諒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2、抓住賣山薯老人的外貌、言行和作者的心理活動、語言,感受他們的善良,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體諒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上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讓我們回憶一下,課文圍繞毽子里的銅錢說了一件什么事?(生說)
2、你概括的這件事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板書:老人、我)、有事件,非常完整。
二、品讀感悟
1、課文圍繞毽子里的銅錢講述了一段發生在老人和我之間充滿溫情的故事。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故事中的這兩位主人公。出示課件: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文中描寫老人的語句,想一想你們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人?
2、誰來說說你的眼前出現了一位怎樣的老人?
3、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外貌來體會。
“想起他一雙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兩枚亮晶晶的銅錢。”(窮苦、艱難)
師:你抓住了老人的外貌來體會,還有誰找到有關老人外貌的句子?
“他滿臉的皺紋很深很深,很不快樂的樣子。”(很老、很貧窮、很辛苦)
師:你體會得真好,還有誰想說說?
“望著他微微馱著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丟失了什么東西。”(老人為了生活每天都要賣烤山薯,身上背著很重的東西,給背脊都壓彎了。)
“賣烤山薯的老人滿臉的風霜、謙卑的笑容和佝僂的背影,也時常浮現在眼前。”(辛苦)
師:我們來看看,就是這樣一位滿臉風霜、艱辛生活的老人。出示課件:老人的圖片
4、師:除了通過外貌了解到的,你還體會到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慈祥,對小孩子很友好)出示課件:老人一聲不響,卻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個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說:“給你吃。”
a、誰能抓住關鍵詞,聯系上下文談談你的體會?
b、“笑呵呵”體現了老人的慈祥和友好,他并不認識“我”卻送給“我”一個山薯,體現出他對我的喜歡。老人“一聲不響”地給了我一個烤山薯,說明老人很善良。
師: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生讀)讀得真好,誰還想讀讀?帶著你的感受給你的同桌讀讀。誰來給大家讀讀這句話?從你的讀中我們感受到了老人那顆善良的心。這時,二嬸來買山薯,原本十個銅板,她只給了九個銅板,便揚長而去,可憐的老人愣愣地望著她家那扇門,此時老人想_______(生說)
師: 我們再把老人和二嬸的對話讀讀好嗎?第三自然段,我們分角色讀讀。(生讀)二嬸就這樣捧著山薯進去了,老人愣愣地望著她家那扇門。老人的善良還體現在哪兒?
生說,
我搖搖頭不肯接。他卻把烤山薯塞進我的口袋里,向我笑著擺擺手,提著烘缸走了。
師:你從那些詞語中體會到的?(塞進、擺擺手)你抓住了關鍵詞語來體會。 還有嗎?
課件出示:“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馬上把銅錢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頭說:“小姑娘,我怎么會拿你的錢呢?不過你的好心腸,我永遠不會忘記的。”他從烘缸里取出一個小山薯給我說:“再給你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