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教學反思
《霧凇》這一課終于上完了,零零散散,記些感受。我認為本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我還覺得除了要充分感受它的美之外,還要了解其形成的特殊條件——從而進一步感受其“奇特”,由此,從它們身上,我們不僅享受到了美,還讓我們由衷地提出保護自然奇特景觀的內心需求。課文中霧凇的形成過程是說明性的文字,科學性很強。那在教學中如何有機的結合,是我在備課過程中一直都覺得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經過一番研讀后,我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又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片段。2、能理解并說出霧凇的形成過程。3、感受霧凇的奇特美麗。
在教學中,圍繞“奇觀”一詞分析霧凇形成過程的奇和景色的奇,品析語言。
上完課之后,孩子們都爭著到我面前來背誦全篇課文,是我沒有想到的,因為課文很長,課堂上也沒有留時間背。(是設計在課堂上背片段的,但是前面耽誤了一點。)對目標1的達成情況我很滿意。但是孩子對目標2“理解并說霧凇形成的過程”達成情況,我個人感覺達成效果一般。我是通過突破難點“過于飽和”來理解形成過程,學生是理解了,能說了,但是憑我對孩子的了解,應該有些學生對這一問題一個整體的認識還不夠,這也是前面耽誤時間的地方。課上完了,前面遺留的問題并沒有解決。我想,類似這樣的文章如何把“優美生動的描寫”與“科學準確的說明”聯系起來,仍然值得我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