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案例評析(精選17篇)
《霧凇》案例評析 篇1
課前備課思考:
《霧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并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這篇散文雖然篇幅不長,但語言卻精練、優美。尤其是課文的第一小節和最后一小節,例如:“潔白晶瑩”、“綴滿”、“銀光閃爍”、“千姿百態”、“瓊枝玉樹”這些詞語從顏色、數量、姿態等方面,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我設想借助于老師情境的渲染,讓學生體會霧凇的奇特,使孩子們如同身臨其境,受到美的陶冶。本著這樣的教學目的設計教案如下:
問題教案:
師:隆冬時節,當北國大地萬木蕭條的時候,走進東北的吉林市,你卻會看到一道神奇而美麗的風景。
同時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閃,美麗動人。
師:誰來讀這句話。
指名學生朗讀。
師:美嗎?美在哪里?
生:從“潔白晶瑩”、“銀光閃爍”這兩個詞感覺到霧凇很美。
教師相機指導朗讀,讀出霧凇的美。
齊讀第一小節
師:清晨,江岸霧氣繚繞,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欣賞著美麗的霧凇,就更美了。出示第三小節。
指名學生讀。讀出霧凇的美。
齊讀最后一小節。
師:同學們,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這么美的景象。你會如何贊嘆?先同桌互相說一說。然后指名學生說。
出示:看到這千姿百態的玉樹瓊枝,我會情不自禁地贊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后反思:《新課標》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以讀帶講是我們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墒,回想這堂課,雖然能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但是只是將讀作為了一種形式。課堂上的以讀帶講,關鍵還要讀出味道,讀出巧妙來,讀并不是一味地死讀,也不是停留在一個層面上呆板地讀,應該是多形式的、有層次的、有目的地逐步推進讀,而在這堂課上卻沒有做到。學生對霧凇的美沒有真正感受到,沒能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產生共鳴,更沒有將學生對霧凇的喜愛之情激發出來,當然在朗讀時也就沒有將霧凇的美通過讀出來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庇辛素S富的積累,才會有良好的悟性。積累包括情感的積累、生活的積累和語言的積累,其中尤以語言的積累最為關鍵。我們知道這是一篇優美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詞語非常精彩,如:“潔白晶瑩”、“綴滿”、“銀光閃爍”、“千姿百態”、“瓊枝玉樹”等,課堂上沒能抓住這些詞讓學生積累下來,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發展學生的語感。最后安排了練習說話,由于前面沒有做好鋪墊,給人一種突兀的感覺,學生無話可說。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收獲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改后教案:
師述:隆冬時節,當北國大地萬木蕭條的時候,走進東北的吉林市,你卻會看到一道神奇而美麗的風景。
同時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閃,美麗動人。
師:誰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讀。
師:讀得真流利。這是怎樣的霜花呀?
生:這是潔白晶瑩的霜花。
師:美嗎?指名學生讀。
生讀。
師進行情景渲染。再指名學生讀。使學生讀出霜花的潔白晶瑩。
師:潔白晶瑩的霜花怎么樣呢?
生:綴滿枝頭。
師:是呀,潔白晶瑩的霜花真多啊,誰來讀好綴滿這個詞。
生讀。師描述,潔白晶瑩的霜花掛滿枝頭,所有的枝頭都是,一點空隙也沒有。再指名讀。
師:潔白晶瑩的霜花在陽光的照耀下,更是銀光閃爍,美麗動人。誰來完整地將這句話讀一讀。
師述:沿著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樹柳樹像穿上了一件銀白色的衣裳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指名讀第一小節。
師:霧凇真的非常美麗,老師找到了吉林霧凇的許多圖片,今天我把它們帶來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不過老師可是有條件的,請你們仔細看,看看能用哪些詞來形容這些美景。(多媒體配樂,欣賞霧凇精美圖片)
師:美嗎,你想到了哪些詞語?老師也想送一些詞語給你們,一起來讀一讀。
出示:潔白無暇 銀花綻放 千姿百態 粉妝玉砌
精雕細琢 晶瑩閃亮 潔白如玉 銀裝素裹
師:這就是霧凇“奇觀”(板書)。
師:你們知道嗎?吉林霧凇不僅聞名全國,還享譽世界呢!好多外國朋友都爭相在三九嚴寒來到吉林,就為了一睹霧凇的風采。作為中國人,你怎么讀這句話?指導學生讀出自豪的語氣。
師:十里江堤上的樹木,一夜之間變成一片銀白,垂柳青枝變成了(出示)瓊枝玉樹,(理解),霧凇的樣子也是各種各樣的,課文用了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出示)千姿百態。你能給他換個詞嗎?
生:姿態萬千、各式各樣、儀態萬千……
師: 清晨,江岸霧氣繚繞,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欣賞著美麗的霧凇,就更美了,齊讀最后一小節。
生讀。
師:同學們,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這么美的景象。你會如何贊嘆?先同桌互相說一說。然后指名學生說。
出示:看到這千姿百態的玉樹瓊枝,我會情不自禁地贊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評析:經過修改,課文在指導朗讀上作了修改,整個朗讀指導層次清楚,首先指導學生能讀通順,讀流利,然后抓住“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銀光閃爍”、“美麗動人”等詞語,體會霧凇的奇特、美麗,最后整體感悟霧凇的美麗。由于學生從來沒有真正親歷霧凇的樣子,僅僅靠課文中的情景描寫,肯定不能很好感受到霧凇的瑰麗,因此,借助于多媒體畫面,收集了許多精美的霧凇圖片,加上抒情的音樂,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受到美的陶冶,在心靈上產生共鳴,這時再指導學生朗讀,學生一下就能將心中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了。觀看霧凇圖片不僅能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霧凇的美麗,同時讓學生有目的的去欣賞,想想用上哪些詞語可以描述這些景象。學生在感悟語言的同時,積累了詞語。圖像與文字的和諧組合,觸及了孩子的心靈,學生看著生動的動態畫面,自然會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體會。學生欣賞了圖片,體會到霧凇的瓊枝玉樹、霧凇的千姿百態以后,讓學生練習說話,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假如你是小導游,你會說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畫家,你會畫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詩人,你會寫什么?假如你是游人,你會說些什么?假如你是……,你會……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有話可說,給人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霧凇》案例評析 篇2
師:霧凇這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的衣服是怎樣穿上去的呢?
師:與你們平時穿衣服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不一樣在哪?
生:比較慢、比較輕。
師:你是從哪感受到的?
生:“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
師:誰能通過朗讀,讀出霧凇穿衣服的過程?
師:要慢到多長時間才能穿上這一件衣服。
生:一個晚上。
師:為了讓人們欣賞到這么美麗的衣服,她艱難地穿了一夜,穿得這么慢。下面我們來一起來讀一讀,她是怎樣穿上這件衣服的。
(引讀霧凇形成的過程。“每當夜幕降臨,……都是銀松雪柳了。”重點指導讀好“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
師:誰能說說“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這幾個疊詞在句中的作用?
生:“漸漸地”是寫霧氣越來越大。
生:“慢慢地”是寫霧氣凝結的速度慢,告訴我們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生:“輕輕地”這個詞告訴我們,霧氣凝結的時候人一種很慢、很輕柔的感覺。
師:“一層又一層地”這個詞又是寫什么呢?
生:這是寫霧氣不斷凝結,霧凇不斷加厚的過程。
師:“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這幾個詞能否去掉或者互換呢?
生:不能去掉也不能互換。因為這幾個詞寫出了霧凇形成的過程是緩慢的、持續不斷的。
師:誰能用上“首先……接著……然后……最后……”這些關聯詞,說一說霧凇形成的過程?
生:用“首先……接著……然后……最后……”這些關聯詞,說霧凇形成的過程。
反思:
霧凇形成的過程是本課的重點,文中主要是圍繞這個問題,讓學生體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教師通過引讀,引導學生與文本溝通交流,揣摩語言、體悟語言內涵。學生從“漸漸地”、“慢慢地”咀嚼到霧凇是逐步形成的;從“輕輕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靈性和優雅;通過引導學生用上“首先……接著……然后……最后……”這些關聯詞,說一說霧凇形成的過程。用換詞法理解詞語的意思,“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這幾個詞能否去掉或者互換呢?著重引導學生品讀、比較文本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霧凇奇景之神妙,領略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之精當。在品詞析句中學習作者仔細、有序、有重點的觀察方法。
《霧凇》案例評析 篇3
巧用課件 妙作點撥
——
沭陽東關實驗小學
邵建榮
【內容提要】
現代教育技術的迅速發展,對語文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教育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教育要跟上科學和社會發展的步伐,必須突破傳統的教與學的模式。本文就現代教育媒體在《霧凇》中的具體運用談談現代教育媒體的優勢。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教與學的觀念,為學生的創新與個性的培養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
【關鍵詞】
多媒體 激發情感 創新 擴大知識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技術領域的應用媒體也在不斷地提高層次。從最初的視聽技術的運用到目前計算機的廣泛普及,已經使傳統的直觀教學方式拓寬為多種媒體的教學。在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手段進入課堂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不但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還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下面結合《霧凇》教學實踐就多媒體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試作闡述。
《霧凇》是小學語文第七冊第29課的一篇寫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并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這篇散文雖然篇幅不長,但語言卻精練、優美。例如:“潔白晶瑩”、“綴滿”、“銀光閃爍”、“千姿百態”、“瓊枝玉樹”這些詞語從顏色、數量、姿態等方面,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又如奇妙的比喻、豐富的想象對實景進行多層次地描繪!皾u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三個疊詞,和“一層一層”使大家體會霧凇形成過程,并留下從“銀線”到“銀條”再到“銀松雪柳”這些畫面如果能用多媒動畫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孩子們如同身臨其境,受到美的陶冶,霧凇的形成過程也能理解得淋漓盡致。教學中,分以下幾步實施:
一. 畫龍點睛 突破難點
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運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從而化枯燥為生動,化靜為動。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運用多媒體技術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從而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1、利用霧凇的錄象突出教學難點 。體會霧凇的美麗。教學中當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體會了霧凇的美麗、奇特后,教師適時地放錄象霧凇。畫面上霧凇那如雪般潔白,似銀光閃爍晶瑩的霜花綴滿枝頭,奇妙的美景綿延十里,可謂壯觀。學生在學習感悟、想象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看到這樣富有震撼力的畫面,直觀地驗證了霧凇的特點,所配優美的音樂使學生進入了一種美的情境之中,接著教師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霧凇形成過程的畫面切換,突破難點,當學生初步認識霧凇以后,教師設計這樣一個多媒體動畫,幫助學生理解霧凇的形式過程,在教學中分以下幾步實施:⑴、出示一棵大樹,并用動畫技術設計“松花江上涌游豐滿水庫里的水從發電站排出,水溫4攝氏度左右!钡那榫。⑵、出示滿天是霧氣,大樹被籠罩,并逐漸掛上了霜花,讓同學們體會“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三個疊詞。⑶、最后形成一棵霧凇,這里可以切換前面幾個鏡頭,讓學生體會“一層一層”、“銀線”、“銀條”、“銀松雪柳”通過這樣一幅幅畫的展示,學生學習霧凇的形成過程,自然就水到渠成。
3、利用動畫鞏固教學難點 。在學生理解了霧凇形成過程之后,教師可出示剛才那一段動畫,讓學生看著畫面當導游,向大家介紹霧凇的形成過程。這一活動,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能更好地促進其對課文的閱讀、領悟和背誦,感受語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
二.創設情境 激發情感
兒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們的認識活動能伴隨著情感,那么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會更為豐富、更為深刻、也更為主動。如果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連同渲染的課堂氣氛成為一個廣闊的心理場,作用于兒童的心理,從而促使他們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一定能達到兒童整體和諧發展的目的。多媒體技術無疑為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覺效果。
1、《霧凇》是一篇寫景散文。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技術編制集音畫像為一體的課件,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所描述的神秘的境界中去,課堂上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絕好教學效果。上課時,關上教室的燈,拉上窗簾,打開電腦,啊,出現在屏幕上的是一個神奇的世界,霧凇那如雪般潔白,似銀光閃爍晶瑩的霜花綴滿枝頭,奇妙的美景綿延十里,可謂壯觀。伴隨著優美悅耳的配樂朗誦,學生們仿佛置身于銀裝粉砌的世界之中,他們隨著鏡頭欣賞了瑰麗無比的霧凇。學生們已經進入到了多媒體課件所帶入的情境中去了,他們興趣濃厚,思維活躍,主動探求,為下一步的學習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2、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放錄象:人們伴著音樂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霧凇奇景,都會情不自禁的發出由衷的贊嘆。圖像與音樂的和諧組合,觸及了孩子的心靈,學生看著生動的動態畫面,自然會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體會。
三.拓展思維 鼓勵創新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給學生以思維上的啟迪,觸發學生思維的靈感,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創造了條件,同時還會營造出一種愉悅、和諧、民主、平等競爭的學習氣氛。放錄象: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霧凇奇景,都會情不自禁的發出由衷的贊嘆。學生看過錄象體會到霧凇的瓊枝玉樹、霧凇的千姿百態以后。讓學生看著畫面練習說話,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假如你是小導游,你會說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畫家,你回畫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詩人,你會寫什么?假如你是歌唱家,你會唱些什么?假如你是……,你會……?
四.向課外延伸 擴大知識量
我們正處于現代信息社會之中,我們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效果,恰當擴大信息量是一個重要環節。據有關專家的研究表明,人們學習知識時必須依靠人的生理器官,對客觀事物的感覺是人認識的基礎,聽和看是主要的學習器官。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大量增加相關的聽和看的機會,而且能夠使聽和看同時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來教學信息量的數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用文字、圖像、聲音的巧妙結合,可以大大增加課堂的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素質。我們學習《霧凇》這一課時,已進入冬天,多數的早晨都有霜凍,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清晨霜凍的景色,并運用多媒體動畫出示太陽出來后,霜逐步花解的過程,或者出示雪花飄落,給樹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仿照本課寫法作一次小練筆。
多媒體技術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借助這一手段,可以促進教學思想和觀念的轉變,引起教學內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師生角色的新轉化。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善于通過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實現教懂、教準、教活、教精,使學生達到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從而使教學進入最佳狀態。
《霧凇》案例評析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吉林霧凇的形成,欣賞奇特而瑰麗的霧凇景觀。
2、通過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用詞精妙,感受霧凇奇觀,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課文第二節:霧凇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圖片師生共同欣賞圖片,問:這是一幅什么圖?(霧凇圖)板書課題并齊讀。
二、初讀課文
1、 默讀課文,思考:什么是霧凇?用課文里的一句話來回答。(生回答)
出示: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
2、自由輕聲讀,想想霧凇的形成必須要有哪兩個條件?(生回答)
三、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大家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讀后四人小組討論:這兩個條件吉林具備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備了這兩個條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霧凇的呢?請再讀課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當夜幕降臨,……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
(1)自讀這段話,說說這段話什么地方寫得很美,你是怎么體會到的?
(2)交流
(3)個別讀
(4)范讀(這段話寫得很美,能否給老師一個機會,讓老師也讀一讀,好的你們學習。)
(5)齊讀
過渡:同學們,老師到網上查找吉林霧凇的資料時期,找到了許多圖片,被圖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們帶來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們美不美。
四、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配樂出示圖片(指導學生觀察四幅圖,問:看了這些圖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學們,課文第一自然段生動描繪了霧凇的美麗景象,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出示:三九嚴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閃,美麗動人。
(1)輕聲讀,想想哪些詞寫出霧凇很美。哪些詞寫出霧凇名氣很大?
(2)個別讀
(3)男女賽讀
(4)小結(板書:聞名全國)
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我想同學們對吉林霧凇的景象定是贊嘆不已,那讓我們看看土生土長在吉林的人們是如何贊嘆這一美景的?
五、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指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樣稱贊霧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1)齊讀
(2)自讀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3)交流
(4)齊讀
3、同學們,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這么美的景象。你會如何贊嘆?
出示:看到這千姿百態的玉樹瓊枝,我會情不自禁地贊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學們,江*爺爺也到吉林欣賞過霧凇,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樣贊美霧凇的。(出示江*的話。——齊讀。)
六、交流資料:
課前大家搜集了許多關于霧凇的資料,現在請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試試做做。
吉林霧凇真是太美了,請你做一次小導游,帶領游客去領略一番
《霧凇》案例評析 篇5
學習目標:
1、通過解讀課文,結合網絡資源,欣賞感受霧凇的美。
2、提高在網絡環境下獲取網絡資源并利用資源加深對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描寫霧凇美景的語句。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隆冬時節,當北國大地萬木蕭條的時候,走進東北的吉林市,你卻會看到一道神奇而美麗的風景。沿著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掛雪,戴玉披銀,如朵朵白銀,排排雪浪,十分壯觀。這就是著名的吉林霧凇奇觀。
2、昨天我們一起探究了霧凇形成的原因,誰來簡單地向大家說說?
3、今天,我們進一步來領略霧凇的神奇和美麗。
[利用資源,探究文本]
1、霧凇美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美呢?想一睹為快嗎?
2、趕快進入我們班級主頁的“資源共享”版塊,去美美地欣賞霧凇美景吧。ㄊ痉吨赋鲑Y源所在的位置)
3、你想發出怎樣的贊嘆?
4、讀讀課文中描寫霧凇美景片段,找出使你感覺特別美的語句,認真讀讀,閉上眼睛細細地品味一番。
5、交流、指導朗讀:
、佟笆镩L堤、潔白晶瑩、綴滿了枝頭、銀光閃爍”
。ㄈ缪┌銤嵃、如銀光閃爍的霜花綴滿枝頭,這奇妙的美景綿延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壯觀至極,真不愧是聞名全國的奇觀啊。
②“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
。ㄔ偌毤毜匦蕾p網頁中的霧凇美景圖,選擇你最喜愛的一幅圖片,認真觀察展開想象,向大家描述你眼前的霧?遠遠望去,一排排楊柳的樹冠似煙似霧,與天上的藍天白云相接,讓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垂柳蒼松凝霜掛雪,戴玉披銀,遠遠望去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仰望松樹的枝頭,宛如玉菊怒放,雪蓮盛開;柳樹柔軟的枝條,都被粘掛成璀璨的銀絲;形態各異的灌木叢,一團團,一簇簇,晶瑩奪目,宛如銀珊瑚的奇葩。)
③“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想象說話:昨天傍晚,十里長堤上的樹木還是黑森森的,到第二天早晨,站在江堤向遠處望去,呀!你看到了什么?
。ō傊τ袢~的婀娜楊柳、銀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態的霧凇奇觀真讓人目不暇接,這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讓無數人為之驚嘆、流連忘返。)
、荏w會形成過程的神奇、美妙:
☆當霧氣籠罩十里長堤時,如果你走在十里長堤上,你會有怎樣的感覺?
☆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鍍上白銀 (體會霧凇形成過程的自然與奇妙。)
☆最初——逐漸——最后 銀線——銀條——銀松雪柳
邊朗讀,邊想象形成過程中霧凇的不同姿態。
☆你能通過自己的朗讀帶著大家親眼目睹霧凇形成的奇妙過程嗎?
6、小結
[總結全文]
一位詩人在欣賞了吉林霧凇奇觀后發出了這樣的感嘆:這片童話般的銀色世界讓人摒棄最煩心的雜念,滿腦子只是“美”這個最簡單純樸的字眼。
把這份美帶回家,和你的爸爸、媽媽一同分享,好嗎?
《霧凇》案例評析 篇6
一、教學提示
。ㄒ唬┪谋痉治觯
這篇課文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重點介紹了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霧凇的形成過程,突出了霧凇的千姿百態,潔白晶瑩的奇特瑰麗,給人一種強烈的美感。課文首尾呼應,文章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ǘ┙虒W要求:
1、學習生字新詞,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以及霧凇的奇異景象。
4、感受霧凇景觀之美,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流程:
第一板塊 質疑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塊兒來學習一篇課文《霧凇》,【課件:長江三峽、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吉林霧凇和長江三峽、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被稱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
2、看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呀?提提看!
3、是啊,什么是霧凇呀?霧凇是怎樣的奇觀呢?霧凇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呀,都在課文當中,【課件】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篇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第二板塊 整體感知
1、同學們請看,這就是霧凇!菊n件:課件播放五張霧凇圖片】
多美的景致呀!用上一些詞語來形容形容它!
2、我們來看看課文中的一些詞語!菊n件:凝結 籠罩 淹沒 蒸騰 潔白晶瑩 模糊 綴滿 繚繞 彌漫 瓊枝玉樹霧氣 俗稱 攝氏度 夜幕降臨 十里長堤】(范讀)
3、大家請注意:“俗稱”的“俗”是平舌音;“攝氏度”的前兩個字都是翹舌音,我們平時所說的“今天氣溫最高溫度8度,就是指8攝氏度”;“夜幕降臨”的“幕”最下面的是一個“巾”字。跟“幕”自形相似的還有土字底的“墳墓”的“墓”,日字底的“暮色”的“暮”。同學們在自己座位上大聲地讀讀這些詞語。
大家讀得怎么樣?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讀得既對又快!【課件】(出現單個詞語讓學生讀)
4、課文中還有兩個句子比較難讀,同學們,請看: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松花江上游豐滿水庫里的水,從發電站排出時,水溫在4攝氏度左右。
這樣,松花江流經市區的時候,非但不結冰,而且江面上總是彌漫著陣陣霧氣。
在第一句話中,不要把“當年12月”“第二年2月”讀破了,在“松花江上游”的后面適當停頓。(范讀)讀第二句的時候,要在“松花江”“流經” “非但”后面適當停頓。請同學們多讀幾遍,然后再讀給你的同桌聽聽。
5、這篇文章一共有3個自然段。請同學們快速地讀讀課文,說說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
第三板塊 精讀感悟
1、對了,課文的第1、3自然段就具體描寫了霧凇的景觀。請同學們大聲地讀讀這兩個自然段,把最吸引你的、最美的詞語用筆劃畫出來,好好讀一讀。
2、在第一自然段中,你找到了這兩個詞語了嗎?(“潔白晶瑩”“銀光閃爍”)
同學們,請看:銀妝素裹,多么圣潔,多么美麗!我們通過朗讀再次感受霧凇的“美麗動人”。ǚ蹲x)現在請你也來讀一讀。
3、在第三自然段中,你找到哪些描寫霧淞的詞語?先自己畫一畫,然后我們全班交流。(點紅重點詞句“霧氣繚繞”“千姿百態”“瓊枝玉樹”)
4、我們從“霧氣繚繞”“千姿百態”“瓊枝玉樹”這些詞語中充分感受到霧凇的美麗。(引讀)作者把“霧淞”比作“梨花”。
5、真是奇跡!一夜工夫,仿佛所有的樹上開滿了晶瑩剔透的“梨花”。作者既寫出霧淞的美麗,又寫出了看到霧淞時的喜悅心情,帶上這份欣喜與感慨,請你也來美美地讀讀第一、三自然段。多讀幾遍,嘗試著背一背。
第四板塊 深入探究
1、這么美的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呢?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告訴了我們答案。請大家輕聲地讀一讀。注意:自讀要求:
。1)說一說霧凇是怎樣形成的?
。2)找出描寫吉林霧凇形成過程的語句,多讀幾遍。
2、我們先來看第一題: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呢?許多同學找到了這句話: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在這句話中,告訴我們霧凇形成需要兩個條件。同桌討論一下:這兩個條件是什么?
3、第一個條件是空氣中要有過于飽和的水汽,就是要有很多的水汽;第二個條件是在“嚴寒季節”“遇冷凝結”,說明氣溫要很低。吉林松花江畔是怎樣具備這兩個條件的?請你仔細讀讀下面的文字。老師也給你一個學習提示:學習提示:
。1)從哪里看出松花江畔有過于飽和的水汽?圈出相關的詞語。
。2)松花江畔的氣溫又是怎樣的?
4、我們從“彌漫”“涌向兩岸”“籠罩”“淹沒”等詞語中充分感受到濃濃的水汽,這些水汽遇上零下30攝氏度的低溫,便形成了霧淞。正是因為吉林松花江邊這獨特的地理、氣候為形成霧凇創造了條件。然而霧淞的形成也是需要一定的過程的。作者又是怎樣寫出這一變化過程的?自由讀讀下文,圈畫出有關詞語。
5、同學們可能圈到了這些詞語: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最初、逐漸、最后。“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這句話我們可以分成三小句來說: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這蒸騰的霧氣,輕輕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這蒸騰的霧氣,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細細讀讀這三句話,看看表達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樣?說給小組內的其他同學聽聽。
6、這三小句表達了三層不同的意思,而作者只用一句話把霧氣凝結時的情形寫得既具體生動,又十分精煉。現在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看看課后的習題4,請你也能用上“漸漸地”、“慢慢地”或“輕輕地”說上一句話嗎?自己練練看,然后我們全班來交流。
7、【課件】學完了第二自然段,現在你知道吉林霧淞是怎樣形成的了嗎?先在小組內說一說,然后我們全班交流。
第五板塊 模仿說話
1、其實就在我們周圍,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也有許多自然景觀很富有情趣。比如說霧景、雪景。課件出示:一組霧景景圖片。請你在下面的詞語中選用幾個說上一段話,描繪這雪景或霧景!菊n件:凝結 籠罩 淹沒 蒸騰 潔白晶瑩
模糊 綴滿 繚繞 彌漫 瓊枝玉樹】
2、伴隨著優美的音樂,我們再來欣賞一下吉林霧淞這神奇的景觀吧,
《霧凇》案例評析 篇7
一、復習,引入(根據訓練目標,指導朗讀第一段)
1、讀后提問:誰能用幾個詞說說霧凇的景象之奇特?
。ǔ鍪菊n件:潔白晶瑩 銀光閃爍 )
2、這些詞語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嗎?(學生自由發言)
3、師:這種景觀用課文中的哪個詞來寫出它的知名度?(板書:聞名全國)
4、有感情地齊讀第一段。
二、細讀第二自然段,了解霧凇形成的全過程。
1、默讀課文,思考:哪一句話慨括地寫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學生討論、交流。)
2、分小組讀課文,總結霧凇形成的幾個條件?
3、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a、抓住重點的詞語講授:飽和的水汽 遇冷凝結 濃 涌向 彌漫
b、抓住一些好的句子講授: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了銀條,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
4、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一下霧凇形成的流程圖。
5、根據圖示指導背誦第二自然段。
三、精讀第三自然段。
1、師:霧凇這么奇特,你想去一睹為快嗎?假若你已經身臨其境會有什么感想,請大家說一說?(學生自由說)
2、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人們是怎樣贊嘆霧凇的吧!(師朗讀最后一自然段)
3、讀后質疑,那樣的贊嘆是怎樣發出的?(把“情不自禁”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聯系起來,使學生進一步體味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把學生的情感引向高潮,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4、齊讀最后一段。
四、延伸:分小組朗讀課文,每個學生用一句話說說你心目中的霧凇奇觀。
板書設計:
22 、霧 凇
全國聞名 景觀奇特
霧凇的形成 氣溫低 小氣泡飽和 水溫較高
情不自禁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霧凇》案例評析 篇8
《霧凇》教學反思
1、讀中入境,讀中悟境。
這是一篇文筆優美的文章。因此我重點是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讀得比較充分、悟得深刻。
2、巧設情境,激發靈感。
由于學生沒有見過霧凇,甚至有的同學根本不知霧凇是什么,因此,在學習中,學生無法找到建構的舊知,給教學帶來了困難。為此,我搜集了大量資料,反復篩選,選取有用的,對學習課文有輔助作用的材料,精心設計了教學語言,再加上豐富真實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構建了一個廣闊的心理場作用于學生心理,從而促使他們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整個學習活動中,產生細致的情感體驗。
3、畫龍點睛突破難點。
利用霧凇的課件突出教學難點,體會霧凇的美麗奇特。教學中,教師適時地放霧凇課件。畫面上霧凇那如雪般潔白,似銀光閃爍晶瑩的霜花綴滿枝頭,奇妙的美景綿延十里,可謂壯觀。學生在學習感悟、想象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看到這樣富有震撼力的畫面,直觀地驗證了霧凇的特點,所配優美的音樂使學生進入了一種美的情境之中,接著教師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4.拓展思維鼓勵創新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給學生以思維上的啟迪,觸發學生思維的靈感,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創造了條件,同時還會營造出一種愉悅、和諧、民主、平等競爭的學習氣氛。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放課件:人們伴著音樂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霧凇奇景,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由衷的贊嘆。圖像與音樂的和諧組合,觸及了孩子的心靈,學生看著生動的動態畫面,自然會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體會。在優美悅耳的音樂聲中,學生們仿佛置身于銀裝粉砌的世界之中,他們隨著鏡頭欣賞了瑰麗無比的霧凇,進入到多媒體課件所帶入的情境中。他們興趣濃厚,思維活躍,主動探求,為下一步的學習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在學生看過課件體會到霧凇的瓊枝玉樹、霧凇的千姿百態以后。讓學生看著畫面練習說話,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霧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5、找準切入點,品讀感悟。
我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觀”做文章,讓學生在理解“奇觀”這個詞語的意思后,讓學生從文中找重點句,抓重點詞,從而體會霧凇“奇”在美麗,“奇”在形成的過程的獨特,在指導朗讀中讓學生讀出感受。并從中提煉出品讀的學習方法:從段中找重點句子,從句子中找關鍵詞,讀出感受。
霧凇的教學反思
《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
對于這篇課文我是這樣教學的:首先,打破文章結構,學習第一、第三自然段,體會霧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別寫了陽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霧凇的美景。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快速默讀找出表現霧凇美的句子。接著通過范讀或指讀的方式說說應該抓哪些關鍵詞讀好這句話。然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最后啟發學生:為什么會有霧凇這個奇觀的?從而過渡到下文的教學。接著,我讓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第二自然段。 提出疑問:1、嚴寒季節具體指什么時候?2、霧氣是從哪里來的?3、霧氣遇冷以后會有什么變化?4、霧氣怎樣凝結成霧凇?5、飽和的霧氣指的是什么?然后組織學生根據興趣選擇問題并組成學習小組討論解答。最后在交流過程中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感悟語言。
這樣的教學收效不錯,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困惑:
一、對學生沒有進行充分的預設
我們都知道,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成功的保證。我們不但要對每一個大環節進行預設,更要對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進行預設,這里面當然包括對學生的預設。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 我在課前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因而當學生一時找不到霧凇形成的兩個原因時,我就顯得有些急躁,一時又不知如何引導,因而在這一個環節上來來回回用了許多時間,學生也被我搞得興致全無,同時造成了課堂上前緊后松的局面。
二、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到位
首先,長期在南方生活的孩子們,包括我們老師都沒能親眼目睹“白雪皚皚”、“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觀美景,僅從語言文字上感悟,缺少了形象的真實感。如何能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到北國的風光,這是我教學中的困惑。其次,霧凇形成原因的教學,我感到學生理解得有些困難,對于“零度結冰”、“水汽遇冷凝結”等物理知識學生們理解起來一知半解,如何能淺顯明白的講解呢?這也是讓我困惑的問題。
我們常說: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課后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取他人之所長,補已之短,更上一層樓。
《霧凇》的教學反思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本節課重點突出,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霧凇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重點,體會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著“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著課堂。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征,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讓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寫霧凇的美的句子。通過品讀“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十里長堤”、“綴滿”等詞語,體會霧凇的美。
然后啟發學生:這聞名全國的自然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從而過渡到下文的教學。學習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分小組討論:(1)吉林的霧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圍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感受霧凇的奇異景象。首先,弄清霧凇的形成要具備的兩個條件,聯系上下文理解“飽和”的意思,播放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松花江上為什么會有“飽和的水汽”。然后了解霧凇形成的過程,出示句子: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與原句比較,知道霧凇形成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這3個詞指導朗讀,并任選一個造句;抓住“最初……逐漸……最后……”指導,出示由銀線→銀條→銀松雪柳的畫面。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著,問學生你會發出什么感嘆,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總結全文時,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最后,讓學生說說還知道我國有哪些奇觀,拓展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并進行思想教育。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是一篇優美的課文,縱觀整節課,我存在很多不足。(1)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欣賞圖片,然后說感受時,孩子們說得非常單一。(2)品詞、品句、品章法不夠到位。第一自然段描寫了霧凇的美,我沒有讓學生進行品讀,沒能在讀中感悟霧凇的美。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沒能很好地利用視頻理解“飽和”的意思,沒能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受霧凇形成的緩慢和霧凇的奇異景象。(3)組織語言能力和教學機智有待提高。我設計的問題比較零碎,學生難以回答和理解;在教學中應變能力不強,沒能以不變應萬變。現在,我才真正理解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有了豐富的積累,才會有更好的悟性。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發揚優點,并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霧凇》案例評析 篇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又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片段。
2、能理解并說出霧凇的形成過程。
3、感受霧凇的奇特美麗。
一、激情導入,回顧設疑
“寒江雪柳、玉樹瓊花,吉林樹掛,名不虛傳。“在1991年去吉林視察期間恰逢霧凇奇景,欣然寫下了這樣的贊頌之詞。的確,吉林霧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詩情畫意的美,被譽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認識、理解了生字新詞,還初步領略了霧凇這一最為獨特的景觀,今天,我們將隨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細細品味,感受霧凇那獨特的韻致。
還記得上節課提的那個問題嗎?
二、自讀自悟,與文本對話
1、出示問題:霧凇奇在哪兒呢?
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默讀課文,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大家一邊讀,可以一邊在文中勾勾畫畫,讀到動情之處,還可以寫上自己的一些感受。
2、小組交流,生生對話。師巡視指導。
三、匯報交流,多方對話
同學們,交流好了嗎?我們大家一起來聊聊吧!霧凇“奇”在哪兒?
(一)霧凇“奇”在形成。
相機根據學生的回答師引導。那我們現在就先談談它的形成過程嗎?你覺得它的形成過程奇在哪兒呢?
1、同學們,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
(1)奇在它的形成條件。必須滿足嚴寒季節,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指名說。。注意過于飽和。對照吉林霧凇奇觀的形成來說說看嗎?
能理解過于飽和嗎?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來?(彌漫籠罩淹沒)指導朗讀。
(2)同學們,霧凇的形成過程還奇特在哪兒?注意到這個字——“涌”,你仿佛看到什么畫面呢?
指導朗讀,讀好“涌”。
2、誰來讀?讓我們一起再讀。“每當夜幕降臨,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時,這霧氣便隨風飄蕩,涌向兩岸,籠罩著十里長堤。樹木被霧氣淹沒了。”
還奇在哪兒?
出示句子:
師:此時“漸漸地,……鍍上了白銀。最初……”
霧凇形成的過程中,引讀。(一生讀)
生: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師:再讀。出示這句話。
什么詞是最重要的?(最初逐漸最后)
師:原來美麗的霧凇就是這樣形成的。(配樂)
3、誰來說一說這吉林霧凇是怎么形成的。用上“首先接著然后最后”來說一說。
師:所以說吉林霧凇是聞名全國的奇觀!生齊說。
(二)霧凇奇在“景色”
1、同學們,霧凇被成為奇觀,不僅奇在它的形成過程,還奇在哪兒?
2、是的,霧凇的面紗就要拉開,奇在它的景色?你找到了哪些描寫霧凇樣子的句子?哪個詞你印象最深?
3、“千姿百態”?赡苡心男┳藨B?“瓊枝玉樹”。師:就像用白玉裝飾起來。
4、介紹(“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ń榻B這首詩)這是唐朝詩人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一句話,詩人以奇特的比喻,使人既感到充滿寒意又感到春意盎然。)
全班讀詩句。
5、同學們,奇嗎?誰愿意讀一讀。
6、生讀1、3小節,指名讀,齊讀。(配樂)
。ㄅ錁罚
7、同學們想欣賞一下吉林的霧凇嗎?配樂欣賞霧凇奇景。
8、難怪,在吉林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出示)“夜看霧,晨看掛,待到正午賞落花”霧凇如雪般潔白,似銀樣閃爍,晶瑩的霜花綴滿枝頭,奇妙的美景綿延千里,形成的過程又如此奇妙美麗,難怪作者說它是……(聞名全國的奇觀。)
9、霧凇的“奇”此時在你的腦海里,你是怎樣理解的?(神奇、奇特、奇妙、奇幻……)
四、比賽誦讀內化語言
霧凇奇景,令人陶醉,優美的句段,令人回味。下面我們來進行一次誦讀比賽,喜歡那個自然段,就背哪一自然段。
五、課后遷移,升華認識
1、課外閱讀一些描寫霧凇的文章,進一步升華對霧凇的認識。
2、閱讀《補充習題》上的課外閱讀。
板書設計:
22霧凇奇觀
景色形成
《霧凇》案例評析 篇10
[教材簡析]《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蹖W情簡析] 本班大多數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勤于動腦,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有敢于質疑和樂于探究的習慣,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較強。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理解霧凇是怎樣形成的這樣一個過程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應以讀代講,通過讀來理解和感悟,能讓學生輕松快樂地學習。
。墼O計理念] 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多元對話,獲取閱讀體驗,在充分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通過霧凇視頻理解“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美麗動人”等詞語。
3、 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以及霧凇的奇異景象,通過“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等詞語感受霧凇形成的美,并從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4、學習描寫景物類的表達方法——動靜結合。
[教學重、難點]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及霧凇的奇異景象,感受霧凇的美。
。劢虒W準備]多媒體課件。
。壅n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
師: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同學們都去過哪些地方?(學生自由回答)
師:是啊,我們的祖國美不勝收,還有許多的自然奇觀。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感受一下中國四大奇觀之一吉林霧凇。
(板書課題:23霧凇 )
(齊讀課題 )
師:霧大家都陌生,凇是個形聲字,松是的它聲旁,表示讀音,兩點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義與冰有關,凇是什么呢?同學們看(出示多媒體)
師:霧凇到底是什么?同學們見過嗎?我們一起來見識一下。(欣賞)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師:這就是與長江三峽,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稱的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吉林霧凇。
師:看到這么美的霧凇你想說些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學生回答)
師:那么就讓我們到課文里去探尋這個美麗世界的奧秘吧!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希望你們能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在文中標出生字詞,多讀幾遍。(多媒體出示自讀要求)
。▽W生自讀,教師巡視)
師:同學們讀完了嗎?找到課文中的生字新詞了嗎?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詞誰能來讀一讀?
(出示多媒體:籠罩 凝結 模糊 彌漫 潔白晶瑩 蒸騰 綴滿 繚繞 淹沒 瓊枝玉樹)
(指名讀---齊讀)
師:去掉拼音你還能讀準嗎?(教師及時正音)
開火車讀
師:把這些詞語放在課文里你還能讀準嗎?
(檢查朗讀情況)
三、精讀課文,重點感悟
。ㄒ唬⿲W習第一自然段
師:讀了課文,同學們從課文中知道了什么?
師: 那么課文中是怎樣來形容霧凇的呢?請同學們讀一下課文的第一段。
自由地讀第一小節。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
請一位同學來讀讀這句話,其他同學思考,你從哪些詞中感受到霧凇的美了?(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美麗動人)
這么美麗的霧凇你想讀好它嗎?誰來試試?(誰也能象他讀的這么美2-----3人朗讀)霧凇真是一幅美麗而奇妙的美景呀!難怪作者要說它是奇觀。
。ǘ⿲W習第二自然段
過渡:這個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到哪兒去找答案呢?請同學們讀讀第二段,畫出有關的句子。(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師:你們找到答案了嗎,誰來說說,霧淞是怎樣形成的?
(1)、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
師:從這句話中你能發現霧凇形成需要哪些條件?(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
。2)、吉林有“過于飽和的水汽”嗎?你是從哪里看出來?
a、“從當年12月至……陣陣霧氣。”(這些過于飽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結嗎?你又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b、“每當夜幕降臨……樹木被霧氣淹沒了。”(出示)
師:夜幕降臨時的氣溫是多少?現在的水汽開始遇冷了形成了霧,這是一場怎樣的霧?從哪些詞語看出看來。這是多大的霧啊。ㄖ该x)
師:通過你的朗讀我們更加感受到這霧很大也很美。
師:這霧氣就像一位魔法師,看他施展了什么魔法呢?
(出示片段,指名讀)
師:黑森的樹木因為霧氣而變了,你覺得這魔法怎么樣?
。ㄒ龑荷衿婷利悾
師:他是怎么變得呢? (指名說)
(出示多媒體)
師:我們來看圖片,它的速度是怎樣的?緩慢的,誰能讀好它呢?(指名讀)
教師引讀: 最初像---銀線 逐漸變成---銀條 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
師:我們來看霧凇最初的樣子。(出示多媒體)
(最初像----- 逐漸變成--- 最后全都是----)
(三)表達方法提示
動靜結合,更顯多姿多彩
《霧凇》這篇課文把霧凇寫得迷人極了。你一定會為作者筆下那千姿百態、美麗動人的霧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吉林去親眼看一看吧。在這里我們既欣賞到陽光下,潔白晶瑩、綴滿枝頭的霧凇奇景,又能領略到夜幕降臨時霧凇形成的神奇過程。
這就是這篇課文的特點:動靜結合,寫出多姿多彩的霧凇。
我們在描寫景物時,也要注意景物的動靜變化。
對于靜態,要從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顏色、形狀等方面及遠近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描繪。
對于動態,要寫出景物的運動變化速度、形態的變換等。
如課文中寫霧凇的形成,這霧氣便隨風飄蕩,涌向兩岸,籠罩著十里長堤,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這些句子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的變化。
這樣,文章對景物的描寫,有靜有動,動靜結合,寫出了景物多種形態的美,使文章更為生動。
師: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跟隨老師去感受霧凇的形成過程吧。(師范讀)
師:請同學們睜開眼睛,你看到什么?(出示多媒體)
師:誰能再讓我們感受一下這樣的美麗和神奇?(指名讀)
師:多美!霧凇的美景賞不完,讓我們再次去欣賞它的美。
(出示多媒體 師引讀)
四、小結:
師:“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見”1990年觀賞吉林霧凇后不由地贊嘆:“寒江雪柳玉樹瓊花、吉林樹掛名不虛傳”。時隔八年,,又見吉林霧凇吟誦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樹瓊花滿目春”。
師:這么美的霧凇,作者也忍不住對他進行了贊美,她用了哪些優美的詞句贊美和抒發自己的感情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板書設計]
23、霧凇
遇冷
嚴寒季節 霧氣————霧凇 奇觀
。柡停┠Y
講練結合,景趣共生-《霧凇》第三次備課
。劢滩暮單觯荨鹅F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學情簡析] 本班大多數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勤于動腦,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有敢于質疑和樂于探究的習慣,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較強。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理解霧凇是怎樣形成的這樣一個過程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應以讀代講,通過讀來理解和感悟,能讓學生輕松快樂地學習。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多元對話,獲取閱讀體驗,在充分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通過霧凇視頻理解“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美麗動人”等詞語。
3、 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以及霧凇的奇異景象,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等詞語品讀課文,感受霧凇形成的美,并從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4、抓住靜態和動態下的霧凇描寫,學習描寫景物類的表達方法——動靜結合。
[教學重、難點] 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及霧凇的奇異景象,感受霧凇的奇特美麗。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壅n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
師: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同學們都去過哪些地方旅游呢?(學生自由回答)
師:是啊,我們的祖國不但風景優美,而且還有許多的自然奇觀。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感受一下中國四大奇觀之一吉林霧凇。
(板書課題:23霧凇 )
(指名、齊讀課題 )
師:霧大家都不陌生,凇是個形聲字,松是的它聲旁,表示讀音,兩點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義與冰有關,凇是什么呢?同學們看(出示多媒體)
師:霧凇到底是什么?同學們見過嗎?我們一起來見識一下。(欣賞)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師:這就是與長江三峽,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稱的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吉林霧凇。
師:你最想用哪一個詞或者句子來形容你看到的圖片?
。ㄖ该卮穑
師:看到這么美的霧凇你還想知道什么?
。A設:霧凇是怎么形成的?霧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師:那么就讓我們到課文里去探尋霧凇的奧秘吧!
師:課前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課文中的生字新詞了你能讀準嗎?
師: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詞誰能來讀一讀?
(出示多媒體:
lǒng zhào níng jié mó hu mí màn jié bái jīng yíng
籠 罩 凝 結 模 糊 彌 漫 潔 白 晶 瑩
zhēng téng zhuìmǎn liáo rào yān mò qióng zhī yù shù
蒸 騰 綴 滿 繚 繞 淹 沒 瓊 枝 玉 樹)
(指名讀---齊讀 、師相機正音)
師:去掉拼音你還能讀準嗎?(教師及時正音)
開火車讀
師:把這些詞語放在課文里你還能讀準嗎?
(檢查朗讀情況)
三、精讀課文,重點感悟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師:剛才欣賞了畫面能感受到霧凇的美,課本中的文字也展示了它的美。
師:請同學們讀課文第一段,看哪些句子或詞語寫出了霧凇的美?讀一讀,說給同桌聽。
學生讀課文,討論、交流。
學生舉手發言。(老師提示學生怎么回答)
師:第一自然段中,“潔白晶瑩、銀光閃爍”說出了霧凇的什么?
。ㄖ该卮穑
師:對,這些詞語寫出了霧凇的色澤。
你還讀出了什么?(引導:“綴滿”寫出了霜花的多。“十里長堤”寫出了壯觀。)
師:好。這一段寫出了霧凇的多、美、壯觀。(同時點擊畫面)
這么美麗的霧凇你想讀好它嗎?誰來試試?(指名讀)
師:誰也能象他讀的這么美?(指名朗讀)霧凇真是一幅美麗而奇妙的美景呀!難怪作者要說它是奇觀。(板書:奇觀)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過渡:這個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點擊課件并板書:
霧凇 )到哪兒去找答案呢?請同學們讀讀第二段,畫出有關的句子,小組內互相說說。(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師:你們找到答案了嗎,誰來說說,霧淞是怎樣形成的?(指名說)
。 相機出示: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
師:從這句話中你能發現霧凇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 師板書: 飽和的水汽 遇冷凝結)
師:你覺得這兩個條件,哪個更重要一些?
(指名說)
師:其實,這兩個條件都很重要。水汽越多,氣溫越低形成的霧凇會越多、越美 。
師:吉林有“過于飽和的水汽”嗎?
師:飽和的水汽從哪里來的?(指名回答)相機出示:“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陣陣霧氣”
師:當時氣溫達到零下20~30攝氏度,而水庫里的水卻在4攝氏度左右,4攝氏度的水會結冰嗎? 師引讀:“所以,松花江流經……陣陣霧氣。”
師:這陣陣霧氣就是?
師:有了飽和的水汽,它能夠遇冷嗎?你從哪里知道的?
。ㄕ故揪渥樱“每當夜幕降臨,…………燈光樹影模糊了。”
師:夜幕降臨時的氣溫是多少?現在的水汽開始遇冷了形成了霧,這是一場怎樣的霧?
師:從哪些詞語看出看來。
(引導學生說出:涌、籠罩著十里長堤、淹沒、模糊。師相機點擊畫面)
師:通過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一下這又大又濃又美的霧吧。(指名讀)
師:通過你的朗讀我們更加感受到這霧很大也很美。
師:這黑森的樹木因為霧氣而變了,他就像一位魔法師,你覺得這魔法怎么樣?
師:他是怎么變得呢?
。ㄖ该f)(出示多媒體)
師:能不能把你的體會讀出來。(指名讀。)
師:這說明霧凇的形成是怎樣的?(指名說)
師:“慢慢地”寫出了凝結的速度慢。“輕輕地”寫出了樣子輕,無聲無息。“一層又一層”寫出了霧氣不斷,逐步形成。
師:請同學們把這一緩慢的過程再次讀一讀。
師:這一緩慢過程的最終結果是什么呢?
教師引讀: 最初像---銀線 逐漸變成---銀條 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
。ㄍ瑫r點擊畫面銀線 銀條 銀松雪柳)
4、現在大家知道吉林霧凇為什么是聞名全國的奇觀了嗎?
。ㄒ勒瞻鍟
師:首先是它形成的獨特的條件,然后才有十里長堤上綴滿了晶瑩潔白的霜花,最后終于形成了霧凇奇觀。
。ㄈ┍磉_方法提示 動靜結合,更顯多姿多彩
《霧凇》這篇課文把霧凇寫得迷人極了。你一定會為作者筆下那千姿百態、美麗動人的霧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吉林去親眼看一看吧?稍谶@里我們既欣賞到陽光下,潔白晶瑩、綴滿枝頭的霧凇奇景,又能領略到夜幕降臨時霧凇形成的神奇過程。
這就是這篇課文的特點:動靜結合,寫出多姿多彩的霧凇。(板書:動靜結合)
對于靜態,要從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顏色、形狀等方面及遠近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描繪。課文中哪里寫出了靜態下的霧凇美呢?(指名讀)
對于動態,要寫出景物的運動變化速度、形態的變換等。
課文中哪里又寫出了動態下的霧凇美呢?(指名讀)
這樣,文章對景物的描寫,有靜有動,動靜結合,寫出了霧凇多種形態的美,使文章更為生動、形象。我們在描寫景物時,也要注意景物的動靜變化。將這種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師: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跟隨老師再去感受一下霧凇的形成過程的動態美吧。(師配樂范讀)
師:請同學們睜開眼睛,你看到什么?(出示多媒體霧凇畫面)
師:誰能再讓我們感受一下這樣的美麗和神奇?(指名讀)
師:多美!霧凇的美景賞不完,讓我們再次去欣賞它的美。
。ǔ鍪径嗝襟w 師引讀)
四、小結:
師:“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見”1990年觀賞吉林霧凇后不由地贊嘆:“寒江雪柳玉樹瓊花、吉林樹掛名不虛傳”。時隔八年,,又見吉林霧凇吟誦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樹瓊花滿目春”。
師:這么美的霧凇,作者也忍不住對他進行了贊美,她用了哪些優美的詞句贊美和抒發自己的感情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板書設計]
23、霧凇
遇冷 動靜
飽和的水汽 霧凇 奇觀
凝結 結合
《霧凇》教學實錄
。劢滩暮單觯
《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蹖W情簡析]
本班大多數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勤于動腦,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有敢于質疑和樂于探究的習慣,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較強。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理解霧凇是怎樣形成的這樣一個過程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應以讀代講,通過讀來理解和感悟,能讓學生輕松快樂地學習。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多元對話,獲取閱讀體驗,在充分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通過霧凇視頻理解“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美麗動人”等詞語。
3、 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以及霧凇的奇異景象,通過“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等詞語感受霧凇形成的美,并從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4、學習描寫景物類的表達方法——動靜結合。
[教學重、難點] 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及霧凇的奇異景象,感受霧凇的美。
。劢虒W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
師: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同學們都去過哪些地方?(學生自由回答)
生:我去過山東青島,青島的海真大呀,我和爸爸在海邊游泳還拾了一些貝殼。
生:我去過北京,逛了故宮,爬了長城,還在天安門廣場上看了升旗儀式。
師:我們棗莊你們都去過哪里?
生:我去過滕州的紅河濕地看荷花。
生:我去過臺兒莊古城和大戰紀念館。
生:上個月爸爸帶我去了石榴園,紅紅的石榴都成熟了,一個個都咧開了嘴。
師:是啊,我們的祖國不但風景優美,而且還有許多的自然奇觀。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感受一下中國四大奇觀之一吉林霧凇。
(板書課題:23霧凇 )
(齊讀課題 )
師:霧大家都不陌生,凇是個形聲字,松是的它聲旁,表示讀音,兩點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義與冰有關,凇是什么呢?同學們看(出示多媒體)
師:霧凇到底是什么?同學們見過嗎?我們一起來見識一下。(欣賞)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師:這就是與長江三峽,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稱的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吉林霧凇。
師:你最想用哪一個詞或者句子來形容你看到的圖片。
生:壯觀。
生:的確太美了!
生:潔白晶瑩。
師:看到這么美的霧凇你還想知道什么?
生:霧凇是怎么形成的?
師:那么就讓我們到課文里去探尋霧凇的奧秘吧!
師:課前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課文中的生字新詞了你能讀準嗎?
生:能。
師: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詞誰能來讀一讀?
(出示多媒體:籠罩 凝結 模糊 彌漫 潔白晶瑩 蒸騰 綴滿 繚繞 淹沒 瓊枝玉樹)
(指名讀---齊讀)
師:去掉拼音你還能讀準嗎?(教師及時正音)
開火車讀
師:把這些詞語放在課文里你還能讀準嗎?
(檢查朗讀情況)
三、精讀課文,重點感悟
。ㄒ唬⿲W習第一自然段
師:剛才欣賞了畫面能感受到霧凇的美,課本中的文字也展示了它的美。
師:請同學們讀課文第一段,看哪些句子或詞語寫出了霧凇的美?讀一讀,說給同桌聽。
學生讀課文,討論、交流。
學生舉手發言。(老師提示學生怎么回答)
生:我覺得“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這一句很好,它寫出了霧凇的潔白。
生:我覺得“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這句很好,它寫出了霧凇的多。
……
師:第一自然段中,“潔白晶瑩、銀光閃爍”說出了霧凇的什么?
生:美。
生:色澤。
師:對,這些詞語寫出了霧凇的色澤。
你還讀出了什么?
生:“綴滿”寫出了霜花的多。
師:好。這一段寫出了霧凇的多、美、壯觀。(同時點擊畫面)
這么美麗的霧凇你想讀好它嗎?誰來試試?(誰也能象他讀的這么美2-----3人朗讀)霧凇真是一幅美麗而奇妙的美景呀!難怪作者要說它是奇觀。(板書:奇觀)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過渡:這個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到哪兒去找答案呢?請同學們讀讀第二段,畫出有關的句子。(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師:你們找到答案了嗎,誰來說說,霧淞是怎樣形成的?
生: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
師:從這句話中你能發現霧凇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生:必須在嚴寒的季節。
。 師板書: 飽和的水汽 遇冷凝結)
師:你覺得這兩個條件,哪個更重要一些?
生:第一個條件重要,因為水汽這么多的地方不多見。
生:第二個條件重要,因為必須在嚴寒季節形成。
師:其實,這兩個條件都很重要。水汽越多,形成的霧凇會越美 。
師:吉林有“過于飽和的水汽”嗎?(有)
師:飽和的水汽從哪里來的?
生:豐滿水庫。
師:當時氣溫達到零下20~30攝氏度,而水庫里的水卻在4攝氏度左右,所以……
生齊讀:“這樣,松花江流經……陣陣霧氣”
師:這陣陣霧氣就是?
生:飽和的水汽。
師:有了飽和的水汽,它能夠遇冷嗎?你從哪里知道的?
生:“每當夜幕降臨,…………全都是銀松雪柳了”(展示句子)
師:夜幕降臨時的氣溫是多少?現在的水汽開始遇冷了形成了霧,這是一場怎樣的霧?
生:很大很濃的霧。
師:從哪些詞語看出看來。
生:涌、籠罩著十里長堤。
生:淹沒、模糊。
師:通過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一下這又大又濃又美的霧吧。(指名讀)
師:通過你的朗讀我們更加感受到這霧很大也很美。
師:這黑森的樹木因為霧氣而變了,他就像一位魔法師,你覺得這魔法怎么樣?
生:神奇美麗。
師:他是怎么變得呢?
生: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指名說)
。ǔ鍪径嗝襟w)
師:能不能把你的體會讀出來。
指名讀。
師:這說明霧凇的形成是怎樣的?
生:緩慢的。
師:“慢慢地”寫出了凝結的速度慢。“輕輕地”寫出了樣子輕,無聲無息。“一層又一層”寫出了霧氣不斷,逐步形成。
師:請同學們把這一緩慢的過程再次讀一讀。
師:這一緩慢過程的最終結果是什么呢?
教師引讀: 最初像---銀線 逐漸變成---銀條 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
(同時點擊畫面銀線 銀條 銀松雪柳)
4、現在大家知道吉林霧凇為什么是聞名全國的奇觀了嗎?
。ㄒ勒瞻鍟
師:首先是它形成的獨特的條件,然后才有十里長堤上綴滿了晶瑩潔白的霜花,最后終于形成了霧凇奇觀。
。ㄈ┍磉_方法提示
動靜結合,更顯多姿多彩
《霧凇》這篇課文把霧凇寫得迷人極了。你一定會為作者筆下那千姿百態、美麗動人的霧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吉林去親眼看一看吧。在這里我們既欣賞到陽光下,潔白晶瑩、綴滿枝頭的霧凇奇景,又能領略到夜幕降臨時霧凇形成的神奇過程。
這就是這篇課文的特點:動靜結合,寫出多姿多彩的霧凇。
我們在描寫景物時,也要注意景物的動靜變化。
對于靜態,要從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顏色、形狀等方面及遠近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描繪。
對于動態,要寫出景物的運動變化速度、形態的變換等。
如課文中寫霧凇的形成,這霧氣便隨風飄蕩,涌向兩岸,籠罩著十里長堤,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這些句子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的變化。
這樣,文章對景物的描寫,有靜有動,動靜結合,寫出了景物多種形態的美,使文章更為生動。
師: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跟隨老師去感受霧凇的形成過程吧。(師范讀)
師:請同學們睜開眼睛,你看到什么?(出示多媒體霧凇畫面)
師:誰能再讓我們感受一下這樣的美麗和神奇?(指名讀)
師:多美!霧凇的美景賞不完,讓我們再次去欣賞它的美。
。ǔ鍪径嗝襟w 師引讀)
四、小結:
師:“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見”1990年觀賞吉林霧凇后不由地贊嘆:“寒江雪柳玉樹瓊花、吉林樹掛名不虛傳”。時隔八年,,又見吉林霧凇吟誦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樹瓊花滿目春”。
師:這么美的霧凇,作者也忍不住對他進行了贊美,她用了哪些優美的詞句贊美和抒發自己的感情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霧凇》案例評析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以及霧凇的奇異景象,感受霧凇的美。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抓住重點詞語,反復朗讀,弄清霧凇形成的原因,體會霧凇的美。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學具準備: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從剛才和同學們的聊天中老師知道大家都很喜歡旅游,也游覽過很多地方。今天老師就做一個導游,帶領大家到吉林松花江畔去領略一下我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的------霧。ㄉR讀課題)
2、老師這里收藏了幾幅吉林霧凇的圖片,我們大家先來欣賞一下。大家邊欣賞邊思考你看到的霧凇是什么樣子的,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你所看到的霧凇。(映示:3幅霧凇圖片)生回答自己看到的霧凇形象。
3、映示: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吉林霧凇奇觀。(生齊讀句子,板書:奇觀)
評議要重讀奇觀,再齊讀句子。
4、為什么說吉林霧凇是聞名全國的奇觀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霧凇吧。
二、精讀、感悟第一、三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由讀全文,在課文中找出并畫出描寫霧凇美的詞語。
2、找出來了嗎?哪位同學上來把你找出的描寫霧凇美的詞語寫在黑板上。(一生上黑板寫詞語)其他同學把自己找出來的詞語抄寫在練習本上。寫好了嗎,其他同學有沒有要補充的?
。嵃拙К撱y光閃爍美麗動人銀松雪柳千姿百態瓊枝玉樹)
3、讀詞語(指名讀,齊讀)
4、聯系課文說詞語
例:銀光閃爍:這霧凇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閃晶瑩透明多美呀。ㄖ该f詞語)
5、這些描寫霧凇的詞語都很美,要是把他們放在句子中讀就更美了。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一、三自然段。(映示:1,3自然段)讀好了嗎,我們來比一下看誰讀得最美。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配樂齊讀。在學生讀的過程中給予適當評價。(配樂)
三、精讀第二自然段
1、吉林的霧凇多美呀!你想不想知道它是怎樣形成的嗎?(想)其實它的形成也別有一番情趣的,下面請同學們帶著霧凇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問題自由讀第二自然段。
2、你能從文中找出簡要描寫霧凇形成原因的一句話嗎?指名答(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映示:)
自由輕聲讀第一句話,小組討論霧凇形成要具備哪些條件。
生答有三個條件:(1)過于飽和的水汽;(2)遇冷;(3)凝結。
板書:霧凇(奇觀)
遇冷凝結
過于飽和的水汽
3、齊讀第一句話,注意讀好圈畫的詞語。
4、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霧凇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那么這“過于飽和的水汽”又是從哪里來的?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描寫了霧氣的飽和,哪些詞語有描寫了霧氣的濃?
指名答(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松花江上游的豐滿水庫里的水從發電站排出時,……樹木被霧氣淹沒了。)
彌漫飄蕩涌籠罩淹沒(映示:2—5句)
理解重點詞語:彌漫飄蕩涌籠罩淹沒
這些詞語都是描寫霧氣濃的如果把這些詞語換成其他詞語好不好。比如:彌漫——充滿飄蕩——飄揚涌——撲籠罩——覆蓋淹沒——湮滅,為什么?(指名答)
齊讀2——5句。
5、霧凇的形成是不是只要有了飽和的水汽就可以了?(不)那么它還需要什么條件呢?(生答遇冷),那要冷到什么程度呢?(生答零下30攝氏度)零下30攝氏度可真冷!
我們這里最冷有多冷?(生答零下3——4度)零下3——4度水面剛好結了一層薄冰,而霧凇的形成氣溫要低到零下30攝氏度,真是滴水成冰呀!用我們課文里的一句話說這可真是:(三九嚴寒,大地冰封)生答。
6、有了飽和的水汽和嚴寒的氣溫,這霧凇的形成還需要哪一個過程才能最終形成?(生答凝結)讀讀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寫了霧氣到霧凇的凝結過程?(生讀,找,答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
相機映示:6——8句。
(1)這蒸騰的霧氣是不是一下子就凝結成了霧凇(不,它是慢慢形成的)找找看文中哪些詞語描寫了霧凇的形成是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
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最初逐漸最后(映示詞語)
(2)霧凇在形成的過程中從形態上發生了哪些變化?哪些詞語描寫了霧凇在形態上的變化?(銀線銀條銀松雪柳)
7、霧凇美,霧凇的凝結過程其實也很美。你能把霧凇凝結時的美讀出來嗎?指名讀6——8句。評價要求(你能體會出霧凇形成時的美,還有誰能比他讀得更美呢?)
要求要讀出霧凇形成時的緩慢和靜無聲息來。男生讀,女生讀。
四、拓展延伸
經過一夜的天造地設,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已到處是銀松雪柳了,多美!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松花江畔來共同欣賞領略這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奇觀吧!
(映示:課件霧凇奇觀片段)
多美呀!看了這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霧凇奇觀,難怪人們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生讀。
如果你此時就站在松花江畔,欣賞著這大自然的奇觀,你能不能用黑板上所列出的詞語來贊美眼前的霧凇的美呢?(生思考,指名說)
五、小結
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它以獨具的魅力和風姿而享有中國四大自然景觀之一的美名,難怪人們稱它是——聞名全國的(吉林霧凇奇觀)生齊讀。
六、作業
1、小練筆以“霧凇景觀千姿百態”為中心寫一段話。
吉林霧凇有的像,有的像,還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態。
2、網上收集有關吉林霧凇的資料,繼續了解為什么吉林霧凇能聞名全國。
七、板書設計:霧凇(奇觀)
遇冷凝結
過于飽和的水汽
《霧凇》案例評析 篇12
教學伊始,我出示了霧凇的相關視頻。學生一下子被霧凇的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的畫面所感染,我適時地讓學生說說霧凇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學生愿意說,也愿意想,回答得流暢性、優美性、條理性充分說明了霧凇已然成為學生的思維對象而有所感悟。
讓學生品味語言,感悟形象,是這堂課教學的重點。課堂中,我讓學生思考吉林霧凇究竟神奇在哪里?其中有一位學生談到“吉林霧淞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很神奇。”我追問:“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偏頭側想說:“我仿佛看到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枝頭。”教師繼續與他對話 “是一棵樹的枝頭嗎?”學生告訴我們“不是,霜花綴滿了十里長堤。”我急刻抓住感悟的火花“十里長堤,多么壯觀的景象啊!你能用你的朗讀把壯觀的景象讀出來嗎?”學生馬上批文而入情,讀得煞有其事的,充滿情感。
課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交待了霧凇的形成過程,為了避免上成自然課,我主要抓住“飄蕩、涌向、淹沒、籠罩、蒸騰、鍍上”這些動詞體會這一奇妙的過程以及作者用詞精準的這一特點。通過讀、畫、說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感悟霧凇的形成是個緩慢、美麗的過程,使得“霧凇的形成”這一課文中教學的難點,悄然化解。
課堂教學最后的環節是看圖練說:“假如此時你正漫步在松花江畔,看到如此美妙絕倫的霧凇,你會說些什么?”我記得,學生說到:“吉林霧凇猶如山菊盛開,猶似銀菊怒放。感覺此時的我如置身在銀妝素裹的世界中。”你看,孩子們感悟到的這一段段智慧的文字,賦予了《霧凇》最美麗,最絢爛的詮釋。這才是學生最寶貴的收獲呀!課堂是動態的,是生成的,猶如一首散文詩,形散神聚,美就美在學生的智慧上。
《霧凇》案例評析 篇1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以及霧凇的奇異景象,使學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點難點: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及霧凇的奇異景象,感受霧凇的美。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聞名全國的吉林霧凇奇觀。這晶瑩奪目的霧凇一定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江主席在1990年到吉林視察,觀賞了美麗動人的霧凇奇觀后,興致勃勃地為此景題詞,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寫了什么?
屏顯“寒江雪柳,玉樹瓊花,吉林樹掛,名不虛傳。”
1、我們一起來把江爺爺的題詞讀一下好嗎?
2、樹掛就是……(引導說出課題)板書課題
3、讀了江爺爺的題詞,大家現在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二、精讀感悟:
。ㄒ唬、景觀:
、倬x第一自然段
1、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吉林去感受這美麗奇特的霧凇。屏顯霧凇圖
。◣熆谑觯┛矗駳鈩莅蹴绲穆溲,
又象梨花綴滿了枝頭,把神州裝點得分外壯麗。
2、多美的霧凇啊!課前老師還搜集了一些圖片,作為禮物,送給大家,同學們想不想看,
老師只有一個要求,大家邊看邊想,這些圖片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或句子?
(千姿百態、美麗動人、晶瑩奪目、粉狀玉砌、心曠神怡、美不勝收、潔白無瑕……)
3、大家說得真好,積累的詞語真多,那么課文中是怎樣來形容霧凇的呢?自由地讀讀第一小節。
(1)誰來讀讀,課文中是怎樣描寫霧凇的?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
a、請一位同學來讀讀這句話,其他同學思考,你從哪些詞中感受到霧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c、指導把這幾個詞讀一讀,要讀出詞語的感情色彩,邊想剛才的畫面,邊讀。
把這些詞語放到句子中再讀讀。
。4)這么美麗的霧凇你想讀好它嗎?誰來試試?(誰也能象他讀的這么美2-----3人朗讀)
霧凇真是一幅美麗而奇妙的美景呀!難怪作者要說它是奇觀。
小結: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仿佛看到那美麗的風景,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一小節,邊讀邊想,再次感受它的美。(齊讀)
、诰x第三自然段:(出示圖片、音樂)
1、過渡:前一天晚上,十里江堤上還是一片黑森森的樹木,一夜之間變成一片銀白了。∑溜@圖片,現在,你們已經來到江邊了,我想采訪一位小游客,說說你初見這霧淞時的心情怎樣?(指名回答)讓我們帶著這種心情把文章的最后一節讀一讀。(自由讀)
3、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們是怎么贊嘆它的呢?(生回答)
。ǔ鍪“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
看著后面的感嘆號!,讀出感嘆號的意思。
理解這句話(梨花真開了嗎)指名讀
4、你讀得真好,老師感受到你欣喜驚訝的感情了,同學們感受到了嗎?
5、讓我們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這如詩如畫的美景,齊讀一下第三小節。(齊讀第三節)
二、形成
過渡:吉林霧凇的景觀很美(板書:景觀),它們爭奇斗艷,是北國風光的景中之絕,但令人民感到奇怪的是:這奇特的自然景觀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板書:形成)
1、老師這有兩個思考題,誰來讀讀?(指名讀題)
屏顯思考題
a、霧凇是怎樣形成的?
b、吉林霧凇形成的過程是怎樣的?
同桌討論交流一下。
2、你們找到答案了嗎,誰來說說,霧淞是怎樣形成的?
(1)、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
a、從這句話中你能發現霧凇形成需要哪些條件?(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
。2)、吉林有“過于飽和的水汽”嗎?你是從哪里看出來?
a、“從當年12月至……陣陣霧氣。”(這些過于飽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結嗎?你又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b、“每當夜幕降臨……樹木被霧氣淹沒了。”
兩個前提條件都符合了,就可以形成霧淞,而且他們形成的過程也是非常美的。
3、老師請同學閉上眼睛,邊聽老師讀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ǔ鍪“每當……燈光、樹影模糊了……鍍上了白銀。”)
你看到了嗎?
屏顯圖片霧越來越濃,蒸騰的霧氣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針、柳枝裹了一層又一層。但是這個速度是很——慢的
(2)你是從哪些詞感受到它的慢的?(指名回答)
。▽⒅攸c字詞注上紅色符號)
(3)你能把這種緩慢的過程讀出來嗎?先自己試一試。
誰想來讀一讀?(指名讀)
6、你覺得他哪些地方讀美了,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7、建議讀這句話應該讀出語氣的變化,先是輕輕的,緩緩的,后來就變成欣喜的語氣了,誰再來試試?
8、這么美麗的霧凇原來是這樣形成的啊,誰把霧凇形成的過程再給大家介紹一下好嗎?(指名讀第二小節)
9、小結:
霧凇晶瑩的霜花綴滿枝頭,奇妙的美景順江綿延,形成的過程又如此奇妙美麗,難怪作者說它是……(聞名全國的奇觀,板書)
三、指導賞背
1、同學們,《霧淞》這篇課文雖然很短,但卻把霧凇的美麗寫得如此淋漓盡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腦子里?讓我們把這篇文章在完整地、自由地讀一遍,
然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一段,背給大家聽。
2、誰愿意來和大家分享你喜歡的語句?
六、總結全文
觀賞霧凇,講究的是夜看霧,晨看掛,待到中午賞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機會,可以去親身體會一下。本學期里,我們學習了許多關于描寫祖國自然景觀的課文,象《泉城》、《九寨溝》等,課后,大家在搜集一下類似的文章,多了解一下我們祖國的山河之美,能完成這個課外閱讀作業嗎?
《霧凇》案例評析 篇14
教材分析:
《霧凇》選自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并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個自然段,結構清晰。第一自然段講在三九嚴寒之際,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出現了霧凇奇觀。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霧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霧凇奇景,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由衷地贊嘆。本文科學性、知識性較強,抽象的知識較多。由于學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沒有見過霧凇,有的學生甚至根本不知道霧凇是什么。在學習中,學生無法找到可以建構的舊知,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圖片欣賞,提供有關資料等手段,幫助學生更有效地了解、掌握霧凇的相關知識。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吉林霧凇的美麗和形成過程的奇特,解決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另一方面讓學生知道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及形成的過程,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學習課文內容,欣賞霧凇美景的圖片,了解吉林霧凇的奇異景象和奇觀形成的原因及過程。
2、能力目標:借助課文及有關資料,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及運用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積累文中的優美語段,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培養愛美的情趣,從而提高學生發現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吉林霧凇的美麗和形成過程的奇特。
教學難點:
知道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及形成過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贊美“中國四大自然奇觀——吉林霧凇”的詩文。(學生誦讀)
2、師:是呀,在萬物蕭瑟的季節,漫步十里長堤,讓我們的眼睛也去感受一下這潔白晶瑩的霜花,去領略一番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那該多好。。ㄕn件出示霧凇圖片,學生欣賞。)
3、教師揭示課題。(板書:霧凇 學生齊讀課題)
[本環節設計旨在喚起學生的生活積累,為后面的感悟美、表現美進行有意義的鋪墊。]
二、自主學習精讀感悟:
1、談話: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多幅霧凇的圖片,此刻你最想說什么呢?(學生自由表述)
2、師:霧凇可真是不同凡響,它與“長江三峽”、“云南石林”、“桂林山水”被稱為我國四大著名奇觀,難怪剛才有同學不禁贊嘆起來,F在我們一起去欣賞課文描繪的霧凇美景吧。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去讀課文,把你最欣賞的地方多讀幾遍。(學生自主讀課文,感悟霧凇奇特的美。)
3、剛才同學們讀得十分認真投入,老師相信大家一定會把自己內心最美的感受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向同學匯報,誰先來匯報呢?(學生用自己最喜愛的方式匯報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1)課件出示相關句子a: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b: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便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師:面對眼前這番美景,我們也和作者一樣,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引讀)誰來把這詩句美美地讀一讀?(指名讀)
(2)能說說從這句詩中體會到的意思嗎?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贊嘆一番:——(齊讀)
[從句到段,由點到面的訓練學生朗讀,感悟語言文字]
4、師:誰還想通過朗讀讓我們感受到霧凇的這份神奇與美麗?
5、師:看來同學們已深深地喜愛上霧凇這奇特的自然景觀,這完全得益于作者優美的語言,讓我們把這優美的語言永遠留在記憶中。(學生練習背誦,積累語言。)
[讀是理解的基礎,讓學生在讀的內化活動之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式(或誦之或歌之或語言描繪腦中美景)在準備的基礎上展示學習成果。此環節激發學生的表現欲,發展了他們的特長,以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方式,使閱讀成為學生表現的舞臺,突出了文章的重點。]
三、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1、過渡:大自然是怎樣造就這一奇觀的呢?一批又一批的游人來到吉林,當他們看到松花江畔的霧凇后情不自禁地發問。如果問到你,你能回答嗎?你認為讀讀課文的什么地方能解決這個問題?(認真傾聽,動腦思考。)
2、自由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邊記:霧凇在什么條件下形成,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3、小組合作,把你思考的結論向小組同學匯報,形成一致意見后,小組討論準備用怎樣的方式向大家介紹?(學生選擇方法,或用圖示法,或用語言歸納法。教師在學生自主、協作學習的過程中,做好個別學生的輔導工作,并以一名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
4、請不同學習方式的小組匯報。
隨著學生的匯報,課件出示句子:
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
。1)師:讀讀這段話,看看你體會到了什么?這段話中最吸引你的詞句有哪些?它們為什么特別吸引你?(要點:①嚴寒季節②飽和水汽遇冷凝結③過程:形成霧水--→遇冷凝結--→逐步形成)
(2)讓我們再一起美美地讀讀這段話吧。ɡ首x感悟霧凇的美。)
[運用圖示法、語言歸納法讓學生知道霧凇形成的條件及逐步形成的過程。在交流中,讓思維產生碰撞,互相啟迪。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解決文章的難點,同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
四、課堂拓展延伸:
1、將來你成了一名畫家,看到吉林這奇妙的霧凇景觀,你會把它——(畫下來)。你要是一名歌唱家呢?(唱出來)
你要是一名攝影師呢?(拍下來)
你要是一名詩人呢?(寫一首詩來贊美一下)
那我們就一起來創作一首,你打算怎么創作呢?
(師指導創作方法:可用文中詞語結合自己的認識與感受編創成詩,體現霧淞的奇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
(詠)霧凇
三九嚴寒(來)吉林,
銀光閃爍(在枝頭)。
霧氣蒸騰(鍍)白銀,
瓊枝玉樹(顯神奇)。
2、你要是一名導游呢?(就帶很多的游客來參觀)
想體驗一下導游的感受嗎?
師指導扮演角色:你要是導游,你會介紹些什么呢?
。F凇美妙的景色,形成的原因和形成的過程。)
光有“導游”還不行,還應有“游客”,小組合作,一人扮演“小導游”,其他人演“游客”,“導游”要注意與“游客”交流?
四人小組互說,練一練,再推薦表演。
[口語交際的培養途徑一般有三個:專門的口語交際課,語文教學各環節和日常生活,像霧凇這類寫景狀物的課文正是訓練口語交際的良好契機,讓學生扮演“小導游”,向“游客”介紹吉林霧凇景色,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能更好地促進其對課文的閱讀、領悟和背誦。]
五、總結全文激發情感:
1、(課件出示我國四大自然奇觀圖片)師:吉林霧凇與云南石林、長江三峽、桂林山水被稱為我國四大自然奇觀,讓我們一起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吧!
2、師:學完課文,同學們有了哪些收獲呢?(學生談學習收獲。)
3、讓我們再一次朗讀全文,去領略課文優美的語言文字,去想象奇特的霧凇美景,去掌握霧凇形成的科學知識吧!(朗讀全文,整體感悟。)
[通過電化教學手段展示圖片,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課后反思:
霧凇形成的過程是本課的重點,體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需要有一個反復閱讀、思考、體會的過程。學生與文本與同學溝通交流,展示的過程中點點滴滴,都是揣摩語言、體悟語言內涵的活動。課文“每當夜幕降臨……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币饩硟灻,如仙境一般。學生品讀涵詠,從“漸漸地”、“慢慢地”咀嚼到霧凇是逐步形成的;從“輕輕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靈性和優雅;通過對“最初……逐漸……最后……”和“一層又一層”的反復朗讀和體悟,留下了從“銀線”到“銀條”再到“銀松雪柳”的感性認識,并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畫面。
這節課課件的加入,降低了教學的難度,然后讓學生看圖發展思維想象,拓展了文本,更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應該說,這樣的課上的美了,便成功了一半,所遺憾的是在這節課中我的語言沒有跟課堂結合起來,沒有有的老師那么有磁性般的感染力,因此給課堂帶來了缺憾,我想我通過反思,會讓這一次的缺憾在下一次的課堂上變得美麗。
《霧凇》案例評析 篇15
一、說教材
《霧凇》一文,作者以優美形象、準確精辟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科學簡潔地介紹了霧凇形成的原因和經過,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霧凇、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根據新課標理念,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9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懂得空氣中的水汽遇冷會結成霜花這個科學常識。
2.能力目標:通過觀看電視錄象,閱讀課文,能分析概括出霧凇形成的條件及經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聯系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語言文字感悟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激發學生喜愛霧凇、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我把教學重點放在目標1、2兩點,通過觀看錄象,閱讀課文感悟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了解霧凇形成的原因和經過。體會課文中的思想感情則是教學難點,特別是能準確理解課文最后兩句詩的含義。我將借助多媒體使學生直觀的感知霧凇的壯觀。引導學生賞讀文中如同詩一樣美妙的句子,讓學生感悟霧凇的奇特美,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細細咀嚼,讀出滋味來。
下面是我設計的三個教學環節:
一、緊扣心理,吸引學生,調動師生情感。
《霧凇》我分兩個課時去教學。第一課時主要是整體感知,學習課文生字詞,引導學生了解霧凇的美和多。到第二課時,我復習引入:吉林霧凇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讓我們美美地背誦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這時學生學了一節課,剛剛觀賞到霧凇的奇特和美麗,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們這一心理與學生交流:看著這樣的霧凇奇觀,你不由產生怎樣的問題呢?我的目的就是要創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把師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學生很自然地說出: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呢?吉林為什么能形成這么美的霧凇呢?整節課中我就圍繞著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
二、合作探究,品詞品句,情感體驗,突破重難點。
接著,我就順著學生意愿:好,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學習課文第二段,快速默讀第二段,思考:哪句話概括寫出了霧凇的形成?導入本節的教學。學生找出寫霧凇形成的句子,引導說出霧凇形成必須的兩個條件:過于飽和的水氣、遇冷凝結。我又趁熱打鐵:那么吉林的霧凇又是怎樣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備這兩個條件呢?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后交流。“從江面上彌漫著霧氣”可以看出有飽和的水氣。那過于飽和的水氣,你又是從哪看出來的呢?我利用視頻和朗讀讓學生理解,夜幕降臨時,松花江上的霧氣真是又大又濃,確實有過于飽和的水氣。然后學生繼續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攝氏度”滿足了霧凇形成的又一個條件。
我進一步追問:滿足了這兩個條件,那在夜晚霧凇又是怎樣凝結而成的呢?我又引導學生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以及“最初、逐漸、最后”讓學生反復誦讀感受,霧凇形成的過程緩慢的,也是美麗而奇特的。
整個過程引導學生去反復地品讀。以讀為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體會詞語含義。這樣霧凇的形成過程就烙印在了學生的腦中。在處理最后一句的朗讀中,我又采用了多元解讀的方法,考慮到作者看了這么久,終于看到了銀松雪柳的世界,心情是多樣的,是喜悅,是驚喜,是贊美,我就讓學生大膽地通過朗讀把自己此時的心情讀出來。
在這里,我不停留在僅關心教學的結果,更關注教學的過程,不僅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更讓學生探索學習方法,我又通過板書讓學生知道作者是用先概括再具體的方法來寫霧凇的形成的。
三、情感升華,延伸深化。
學生學到這里,肯定有點感覺“累”了,我又及時調控,再次把他們思想的火花點燃:你們想觀賞一下這美麗的霧凇嗎?(學生肯定歡呼雀躍)好,我們再次走進吉林,此時此刻,學生靜靜地享受著:多動聽的音樂,多美的景!簡直令人陶醉。
觀賞完后,我又說:“這么多的銀松雪柳,你最喜歡哪一幅呢?能用上幾句話美美地在自己的小組里介紹一下嗎?”教師適時指導,全班交流,讓學生再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這,我的設計再次體現了“循序漸進”“我手寫我心”的教學理念。
此時,學生的情感已達到高潮,我點撥:看到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邊的人們又會怎樣贊嘆呢?這樣自然引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最后,老師總結:吉林霧凇以這一獨具魅力的風姿與長江三峽、云南石林、桂林山水一起享有中國四大自然奇觀的美名,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讓我們把對霧凇的贊美和喜愛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讀中去吧。”讓學生的認識與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霧凇》案例評析 篇16
一、導入揭題
同學們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時候呢?(三九時節),是啊,三九嚴寒,大地冰封,我國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攝氏度左右,但那兒的霧凇卻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詩情畫意的美而聞名全國。今天就讓我們與導游一起走進吉林去欣賞霧凇。
二、課件出示霧凇圖,欣賞美景,說說你的`感受。
三、研讀第一段:
1、課文中又是怎樣說的?自由讀,抓住文中的詞說說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ò鍟簼嵃拙К,綴滿,銀光閃爍)
3、指導朗讀(自由讀、指名讀、評讀、齊讀)
四、學習第二段:
1、導入:多么美麗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為什么會有霧凇呢?
2、單擊:出示思考題:
1)、同學們,你知道為什么會有霧凇嗎?
2)、你明白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嗎?
3、單擊1:先聽導游如何介紹的。然后讀讀課文,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為什么會有霧凇?
4、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
5、討論思考:先讀讀課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說說霧凇的形成過程。
6、有感情地練讀、指名讀、評讀這一段。
五、導讀第三段:
1、(單擊: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ò鍟呵ё税賾B,瓊枝玉樹)
2、你們還想贊嘆它嗎?
六、實踐活動
1、“千崖冰玉里,萬峰水晶中”,吉林霧凇以其儀態萬千、獨具風韻的美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現在誰愿意做個小導游,介紹一下吉林的奇觀。
2、小組內先準備,然后選派代表來講,我們還要評出最佳期導游呢。▽W生作小導游)
《霧凇》案例評析 篇17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和詞語。
3、通過朗讀以及對學生進行理解性診斷與診治,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
原因以及霧凇的奇異現象。
教學過程:
一、揭題,基礎性診斷練習。
1、指名背誦《九九歌》,說說冬天最冷在什么時候?
2、引入本課,揭題,認讀“凇”。
3、基礎性診斷練習!摆 笔恰百,不是“氵”,為什么?(師根據討論內
容,適時矯治,得出結論。)
4、觀看霧凇奇景,初步感知霧凇景觀。
二、初讀課文,自主性學習診斷。
1、學生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同桌互相檢測,進行自主性診斷與矯治。
3、檢查:
、僦该肿匀欢卫首x課文,進行群體診斷與矯治,及時指導讀好長句子中間
的停頓。
、谡f說各自然段的大意和課文主要內容。
、坌〗Y,指導朗讀,讀出贊嘆之情。
三、精讀感悟,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一)學習第1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群體診斷與矯治。
、僬f說你有什么感覺?
、谀阌X得哪些詞語寫出了霧凇的美麗?(潔白晶瑩、綴滿、銀光閃閃)
③從哪些詞語看出吉林霧凇名氣大?(聞名全國、奇觀)
3、有感情地朗讀。
4、過渡:為什么霧凇奇觀出現在嚴寒的松花江畔呢?
(二)學習第2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霧凇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其他地方出現得很
少呢?
2、討論,群體診斷與矯治。
①口述霧凇怎樣形成的?相機板書:最初……逐漸……最后……
②書示句子:
a、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
b、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讀一讀,比較帶點詞語的意思,并造句。
③看教學課件,欣賞美麗的畫面。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這段主要講了什么?
2、討論,群體診斷與矯治。
①從哪些詞看出霧凇景色是“奇觀”。(千姿百態、瓊枝玉樹)
、谌藗儭扒椴蛔越刭潎@”會贊嘆些什么?(再看課件,激發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
四、總結全文。
1、師引述,學生練習背誦課文,自主性學習診斷。
2、說說吉林霧凇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五、深悟情感、創意性的表達練習,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爭當“小導游”向“中外游客”介紹吉林霧凇的景色,適當加上自己的
想象,要求包括景色描繪、形成原因和形成過程三個方面,并注意與“游客”的
交流。
2、學本課時已值冬季,有意識地觀察一下清晨霜凍的景色及融化的過程,
仿照本課作一次小練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