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思》文本解讀
本冊第五單元“橋”中有一篇散文詩《橋之思》,闡述了人們對橋直觀上的認識和心智上的聯(lián)想。這首詩的第三節(jié)是理解的重點:“世界上還有一種最值得珍視的橋,那就是以尊重、諒解、關(guān)注和信任構(gòu)筑起來的無形的橋!
橋的式樣是豐富的,從古老的獨木橋到巍峨的現(xiàn)代化斜拉橋;橋的功能是豐富的,讓沒有路的地方有了路,裝點鄉(xiāng)村和城市;橋的建筑材料是豐富的,木橋、石橋、鐵橋、水泥橋……無形的橋存在于何處?有著怎樣的功能?我不由得想起教師節(jié)收到的一份禮物——一串糖葫蘆,細心的用塑料紙蒙上,還別著紫色的蝴蝶結(jié)。旁邊有張卡片,寫著:“ 馮老師,我希望你吃著這串糖葫蘆時,就回到了快樂的童年。”教書多年,這是我收到的最特殊的一份禮物,我不知道這個孩子為什么會送它。但我知道這串酸甜的糖葫蘆就是一座橋,一座溝通老師和學(xué)生、成人和孩子、現(xiàn)在和過去的橋。
《我想我是海》里有這樣一句歌詞“人越成長彼此想了解似乎越難,人太敏感活得雖豐富卻煩亂”。朋友常說,人啊,還是木訥愚鈍一些好,心較比干多一竅的林妹妹未必會幸福。我是不以為然的。我是心思細密的人,常能清晰的觸碰到周遭眾人的感受,與之交往時總是以最真誠的一面相對,我無法在心靈間設(shè)下防線。一位同事曾微笑著對我說“我很欣賞你,欣賞你的大氣”,這心與心的交流讓我愉悅。哪怕這種真誠一時不被人理解和接受,哪怕這心橋無法在我們之間連接,也不打緊。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這樣的橋存在于心靈與心靈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
我還想告訴我的孩子們,1935年5月,劉伯承與彝族部落首領(lǐng)小葉丹“歃血為盟”,使全軍順利通過彝族聚居區(qū)。1970年2月7日是一個令全世界猶太人難忘的日子,這一天,正在華沙訪問的聯(lián)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來到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獻花圈。當(dāng)勃蘭特佇立凝視一幅幅受難者浮雕時,突然下跪,并發(fā)出祈禱:“上帝饒恕我們吧,愿苦難的靈魂得到安息。”
本課以“橋之思”為題,說明路橋雖然不可少,但是心橋更為珍貴,表達了我們對“心橋”的贊譽,也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