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池上》《小而垂釣》教學設計
4、指導朗讀全詩。讀出小娃的頑皮活潑、天真可愛,詩人的喜愛之情。
指名讀—指名讀—評議——齊讀
5、背誦古詩。
五、拓展延伸。
教師:還有哪些古詩也是描寫小孩子童真、童心、童趣的,請你搜集整理,并讀一讀,去體會一下,下節課交流。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能感受詩句中營造的充滿童趣的意境,能從中感受到詩人對生活的熱愛。
3、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并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指名背誦《池上》,齊背。
2、教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描寫鄉村兒童的一首古詩,板書課題《小兒垂釣》。“垂”字的橫畫比較多,中間這一橫最長;“釣”字這里面是個點兒,指名讀,齊讀。
3、理解詩題,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小兒垂釣”的意思?(小孩子釣魚)
4、簡介詩人:
(1) 請學生說說對詩人的了解。
(2) 教師補充介紹:這首古詩是唐朝詩人胡令能寫的,別看他沒有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有名,他可以半路改行的,據說他原來是個工匠,人稱“胡釘鉸”。他為人聰明,勤奮好學,善于吟詩。多不容易,讀讀他的名字,讀出你的敬意。
教師過渡:很多同學釣過魚,釣魚是件很有趣的事,詩人筆下的小兒垂釣又別有一番情趣呢!趕快自己讀讀這首詩
二、初讀感知。
1、讀上兩遍,要求:字音讀正確,節奏讀鮮明。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指名讀
4、齊讀。
三、理解詩句。
1、 再讀古詩,結合插圖,猜猜古詩可能講了什么?試著理解詩句。
2、 同桌交流。
3、 說說對詩句的理解。(分句交流)
重點指導理解:
蓬頭稚子:古代小孩子都是到“弱冠之年”男子18女子16才束發的,之前都是“垂髫”小兒。“蓬頭稚子”也就是指“小孩子”。
垂綸:釣魚。 綸:釣魚用的絲線。(教師:釣魚竿上的一樣東西,猜猜看是什么?)
莓苔:看圖理解“指野草”。
草映身:草長得很茂盛,遮蔽了小孩子的身體。
借問:向人打聽。
遙:遠遠地。
應:應答。
4、 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自己練說—同桌說說,互相補充—指名說說—再指名說說
教師過渡:詞語理解了,詩句理解了。但要真正地體會這首詩的情趣和意境,我們還需要好好地讀一讀,抓住詩中的詞語好好品一品,體會體會,
四、細讀品趣
1、默讀古詩,把你認為有趣傳神的詞圈出來。
2、讀完了嗎,圈畫了哪些詞,選擇一個你認為最有趣的說說你的感受,與同座交流。
3、指名交流:
①蓬頭。你從“蓬頭”品出了什么?(小孩子淘氣、天真可愛,“蓬頭”還給人一種透著野性、純樸的味道)
小結:一個“蓬頭”,真讓人忍俊不禁,體會到鄉村孩子的純樸、還帶著點野性呢!
②側坐。(從“側坐”中你品出了小兒垂釣的悠閑)
抓住“側坐”這個細微的動作讀出趣味來了,很好!其他同學門?有補充嗎?還有誰從“側坐”中讀出了樂趣?
小結:從“側坐”,大家就讀出這么多有意思的畫面,是啊,一個“側坐”,把小兒垂釣刻畫得惟妙惟肖,生動傳神,閑趣中又透著一絲情趣!你還抓了哪些詞語讀出了你的感受?
③草映身(可見小孩子身子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