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古詩兩首”
解讀“古詩兩首”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程顥(hao去聲)的“顥”字。讀音需要強調。
古詩兩首,一為杜牧的《江南春》,一為程顥的《春日偶成》
兩首詩雖然都是描寫春景,都是通過所見抒發所感的七言詩句。但是卻又本質上的不同。
《江南春》作者為杜牧。此詩用寫意的手法描繪了江南春景:煙水迷離,生機勃勃,廣袤富庶。同時含蓄地借前朝故事揭露當時崇佛修寺的情景。明楊慎《升庵詩話》云:"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駁曰:"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 全詩用質樸的口語、簡潔的白描,傳達出悠遠不盡的詩情畫意,歷來傳誦人口。
由于本詩語言簡潔易懂,教學中我采用了猜詩意的方法教學,學生對“千里”一詞理解上很到位,列舉《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中的數字以及表示數量的詞,做為千里這個詞的虛指的理解依據。還列舉了《桂花雨》中的千里飄香這一詞的理解。
但是本文中到底為何杜牧要借前朝佛寺發感嘆,學生不甚理解。這樣一來,學生在朗讀時,就出現了感情把握不當的現象。為幫助學生領會詩作意境,通過介紹作者生活時代背景,以及猜測作者居安思危的情緒,來幫助學生把握詩的基調。
《春日偶成》一詩在理解上更是容易,字面上學生就能猜出個十之八九。在幫助學生理解“余”字時,我給他們進行了淺層次的古文啟蒙“我”在古文中有很多稱法,如“吾”“余”學生還從電視中積累到了皇帝可以自稱為“朕”……
至于情感體驗,我分成了四個層次
1、作者看到這樣的美景,會如何表現?
2、你春游時看到美麗的景色,以及擁有舒暢的心情時,你是怎樣的表現。
3、別人心里會怎么想?
4、詩人的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中,快樂的游玩,和你們一樣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