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1》給我的啟示
蘇教版第七冊《習作1》是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的節日,想象怎樣度過自己設立的節日,在心中形成具體的情節和畫面。這篇習作應當說是挺有趣的,于是我想讓按照新課標提出的讓學生有充分的自由權,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設立什么節日就設立什么節日。于是在上這課時并未做過多的提示,就讓學生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表達。誰知交上來的作文有些孩子設立的節日不合理,有些孩子只有簡單的想法,寥寥數語,看到這情況,我非常著急,怎么辦?我靈機一動,決定親自下水,指導學生寫好這篇作文。
一上課,我讓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按照時間順序說出我國的節日,然后讓學生想想還可以設定什么節?這樣一來,學生積極踴躍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當中提到一些有待考慮的節日什么“自由節”等大家紛紛發言,提出意見和建議,因此那些不合理的節日也就被消滅在萌芽狀態中了。接下來,我說自己最喜歡的是水果節,為此寫了一篇文章,請同學們聽聽看,我寫了些什么內容。一雙雙小眼睛頓時亮起來,聽得格外仔細,發現老師是按照“我想設立什么節日——為什么要設立這個節日——想象怎樣度過這個節日”這思路來寫的,同學各抒己見。我話鋒一轉,說“同學們,一年有365天,如果每天都有一個節日,那么我們的生活該有多美呀,你還想設立什么節日,能否像老師那樣把它寫下來,一些好的提議,寫得好的,我們還可以上報上級部門,說不定會采納呢。”這樣一說,激起學生的情感漣漪,叩開了學生的心靈之窗。同學們頓時覺得有話可說有話可寫了。這一次交上來的作文大部分同學都寫得不錯。
這次習作指導使我意識到:教師撰寫的“下水文”對學生的習作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有利于引導學生如何選材。作文選材是作文環節中首要的部分,也是作文的一個難點。教學實踐中,為了突破選材的難點,我認為教師寫“下水文”能對學生如何選材起到很好的點撥與示范作用。教師所用的語言貼切、樸實,絕大部分是學生學過的詞語句子,無矯揉造作,學生容易理解并接受,使學生聽后有“喔!原來是這樣。”“原來是這樣寫!”之嘆。再次,學生本身具有“向師性”,對于自己老師寫的文章有極大的興趣。看來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前寫寫下水文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