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長久說課稿
3、細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蘇拭為什么思念弟弟?
(2 ) 學生討論。
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中秋節的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這是親人團聚的時候,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二是目睹他人團聚的情景:“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蘇軾卻“獨在異鄉為異課”,飽受離別之苦。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更勾起蘇軾對弟弟的思念,因而”心緒不寧”。三是與弟弟手足情深且分別已久。)著重理解“心緒不寧”、“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意思
(2)進一步自讀感悟,指名讀,讀出思念之情。(配樂朗讀,背景音樂<良宵>)
4。細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1)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蘇拭為什么要埋怨月亮?
(2) 學生自由發言:蘇拭移情于月也戲人,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
(3) 自由練讀,感悟蘇軾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導學生讀好反問句。
(4) 這段后面是省略號,他省略了什么?
[引導學生想象,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有能加深其對課文的理解。]
5。細讀課文第五六自然兩段
(1)。 想到這兒,他的心里似乎寬慰了許多,便底聲吟誦起來。學生齊讀: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2) 想到這兒,他為什么寬慰了許多?這說明了什么?人有悲歡離合,就像月亮有陰晴圓缺,恰是世之常理,實難十全十美,他的寬慰,正是他與常人不同的可貴之處。
(3) 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們的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4) 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感悟蘇軾”寬慰”的心情和他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總結課文內容
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拭的名詞《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
四、指導背誦第4-6段
五、課外延伸。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們的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既然離別難免,那就不必傷悲,將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賞良宵美景。這兩句也成了千古名句。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達相同情感的詩句還有:
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 有豈在朝朝暮暮”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六、作業設計
1、 背誦體會和自學《水調歌頭》全文。
2、 搜集一些關于”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為主題的詩詞,準備舉行一次朗誦會。
板書設計
2、但愿人長久
思念(心緒不寧) 埋怨 寬慰
重親情 通情達理
說板書及作業
1、板書就按課文作者的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于總結寫作特點;二是便于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
2、作業為背誦體會和自學《水調歌頭》全文,了解作者寫這首詞時的心情和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