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總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六自然段。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思路。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2預習時掃除生字詞障礙,課堂上指導“隱、睜、悲”三字的書寫。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4初步了解《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寫作背景。
教學準備
1預習課文,包括初讀課文,劃詞標段,查閱蘇軾的資料。
2詞語卡片。
教學思路
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引導到中秋佳節,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接著出示課題齊讀,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過程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同學們還記得嗎?(背誦)
再過一段時間,就是中秋佳節了,大家以前都是怎么過中秋的?(學生說)
我們常說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吃月餅、祭月亮,人圓月圓,多么幸福。
打開課本,看看課文中人們是怎樣歡度中秋的
讀第二節:(指名讀)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
可蘇軾卻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你可以用一個詞概括說說蘇軾這是的感受嗎?(孤獨、傷心,思念)他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哪!課前,我請大家查找蘇軾的資料,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
。ń涣髻Y料,了解蘇軾其人)
小結:課文中說,蘇軾是文學家。蘇軾的父親和唯一的弟弟蘇轍也是文學家。他們父子三人都是宋朝最著名的文學家,其中,又以蘇軾的成就最高!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到1000年前,和蘇軾共度中秋。(指讀課題)
請同學們讀讀課文,要把課文讀通順。
。▽W生自由讀課文2、3遍)
檢查生字詞
。ㄒ唬┳龉 品嘗 觀賞 屈指算來 眼睜睜 雖然 十全十美 有隱有現
。ǘ┍瘹g離合 陰晴圓缺
蘇軾 蘇轍 形影不離 手足情深
皓月當空 漸漸西沉
心緒不寧 埋怨 寬慰
有沒有不理解的詞語?
解釋:手足情深(親兄弟的感情深厚)、形影不離(形體和影子不能分離,形容彼此關系親密)、寬慰(因為得到安慰而寬心)
帶著理解有感情地讀這些詞。
同學們再讀課文,把剛才讀這些詞語的感情放進去讀。讀讀體會體會,蘇軾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度過這個中秋節的?把表示他心情的詞語劃下來,讀完一遍以后,把這些關鍵的詞語再讀讀,想想為什么他會有這樣的心情,可以把你的想法寫下來,把課文中能說明為什么的地方劃下來。
。▽W生自由讀課文,體會)
(指導交流,說清楚蘇軾心情的變化,簡單說說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為什么會變化)
小結:蘇軾的心情是復雜的,一開始他心緒不寧而后變為埋怨最后又變為寬慰。(板書)
下節課我們一起細細品味他細膩的情感。
指導生字書寫
“隱、睜、悲”三字的書寫。(板書,田字格)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細細品讀,體味領悟課文。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準備:
1古典音樂
教學思路:
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后分塊教學,指導朗讀。為使學生能與古人產生情感共鳴。
教學過程: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
課文中中秋這天的蘇軾心情是復雜的,一開始他心緒不寧而后變為埋怨最后又變為寬慰。(板書)為什么他的情感會有這樣的變化?讓我們細細地品味課文,先請大家讀讀課文1、2、3小節。想想為什么蘇軾心緒不寧,可以在關鍵的地方圈圈點點,多讀幾遍。(自由讀)
。ń涣,蘇軾是因為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簡介:蘇軾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疼愛他,妻子關心他,弟弟尊敬他。但是,母親在他20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他深愛的妻子二十七歲時就死了,妻子去世后不到一年,父親也相繼離世。失去雙親又失去妻子,這世上除了弟弟他已無所依靠,可是,當中秋來臨,他在密州,弟弟在濟南,殘缺的一家人還是不能相聚。他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ㄋ吹金┰庐斂,萬里無云)這樣的天氣,最適合賞月
。ㄈ藗兌荚跉g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合家團圓
。ㄋ牭饺藗兊臍g笑聲)歡笑聲不絕于耳
人們正在歡度中秋。
對于他們來說,(出示填空)這是一個_________的中秋節。
這是一個_________的中秋節。
。R讀,感受天氣的晴好,體會人們歡樂的心情)
但是蘇軾呢?
當他看到眼前的一幕幕,他不由地想起__________________
當他看到眼前的一幕幕,他__________________
和其他人相比,蘇軾是多么______
(指名讀,齊讀“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蘇軾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煼蹲x,強調關聯詞:都---只有---)
感受到什么了嗎,你能從這組關聯詞里體會到什么?(生自由說,這樣一寫,更顯示出蘇軾的孤獨寂寞)所以說譴詞造句很有學問,選擇合適的詞語能更好地表達情感。同學們要嘗試著選擇最合適的詞語表達你的意思。(再讀這一句)
(默讀第三節,你知道些什么?)
能用一句話概括說說嗎?
。ㄌK軾跟弟弟蘇轍手足情深。)什么是手足情深?(親兄弟之間的感情深)我們可以從哪里感受到?
(小時候,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離。)
。w會:整天、形影不離,說明他們十分親密。(連一根針都插不進)
。ㄌK軾比弟弟大3歲,弟弟整天和他形影不離,說明他們感情很好。)
(讀句子“蘇軾---形影不離”)
還知道了什么?
長大以后,他們就各奔東西,他們分別已經七個年頭了。
。w會七年的時間之久)七年里蘇軾始終是孤獨的。
七年里,蘇軾常常____弟弟
和最親近的弟弟分別這么久,如今又到中秋佳節真是(用一句詩來說)
。糠昙压澅端加H)
出示圖片,師范讀:
月亮漸漸西沉,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蘇軾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月亮西沉,已經是什么時候了?(已經是深夜)是啊,再過一會兒,太陽就要升起,天就要亮了。同學們想一想,這時候,蘇軾是在一種怎樣的環境里?(非常安靜、寂靜)越是這樣安靜的時候,人的想法就越多。蘇軾也是這樣,讀讀這一句:蘇軾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
為什么?(他在想念弟弟,他還在想自己做官不順利,想念自己的妻子,父親,母親------)他想了很多很多,可以用什么詞來形容?(思緒萬千,心緒不寧,蘇軾思緒萬千)他眼睜睜地望著那圓圓的月亮,(讀“眼睜睜”這個詞,是什么語氣?無可奈何,再讀)心里不禁埋怨起來:(讀: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
注意這個詞:不禁。不禁還可以說(忍不住,一定要這么做)他忍不住埋怨月亮。說月亮怎么樣?(無情)說它(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這里也有個詞要注意:偏偏,偏偏也可以說(故意,有意的)好象是做壞事,月亮你怎么這么壞?故意在我和弟弟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指名讀他眼睜睜地望著那圓圓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來,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有一種指責的語氣,批評的語氣,發牢騷的感覺。這是蘇軾在(指讀)“埋怨”月亮,F在我們把自己想象成蘇軾,月亮漸漸西沉,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蘇軾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眼睜睜地望著那圓圓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來:(齊讀、指名讀、分男女生讀)
這里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蘇軾還埋怨了很多)(指名說說)
但蘇軾是個豁達的人,他并沒有一直這樣埋怨下去,(指名讀“他轉念又想:世---明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哪里會十全十美呢?”換個說法——“不會十全十美的。”這樣想來,蘇軾,你和弟弟不能相會,你也不埋怨了?(指名說:不埋怨了,因為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很平常”)是啊,“月不能常圓,人不能常聚”,(出示句子:讀:因為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就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這是一聲祝福:蘇軾要把祝福送給誰?
。ㄋ徒o弟弟、母親、父親、)這里的人們,指的是誰?(所有的人)
蘇軾在中秋之夜苦苦思念弟弟的時候,能夠這樣想這樣做,他擁有多么寬廣的胸懷!讓我們代他把這份祝福送給天下人。R讀、再讀)這就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里的嬋娟指的是什么?(美滿的月光)同學們,你愿把這份祝福送給誰?
。ㄖ该f說,讀讀)我代他們謝謝你!
此時此刻,蘇軾還像開始那樣煩惱嗎?(不,他寬慰了許多)他吟誦起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與要求】
知識目標:掌握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三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了解蘇軾的《水調歌頭》。
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4、5、6自然段,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蘇軾“寬慰”的心情和他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難點: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第一課時
一 、揭題導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輪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關于明月思鄉,寫過許多詩篇,你會吟誦那句詩?(學生吟誦)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就在這月圓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首詞作,以及它的寫作過程。(板書:但愿人長久)
3、欣賞歌曲《水調歌頭》,學生拿出課前下發的《水調歌頭》,交流關于蘇軾的情況。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指名分節朗讀課文,相機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來 眼睜睜 躺在床上 悲歡 隱沒 雖然 陰晴圓缺 形影不離 心緒不寧
2、讀書過程中,教師針對難寫的“缺”進行書寫指導,側重學生識記宇詞能力的提高。
3、學生默讀課文,組織討論每自然段主要內容。
(1) 教師引讀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節到了,今晚對蘇軾來說有什么不一樣呢?
(2) 指名讀第2自然段,并在討論中了解這段內容。(板書:皓月當空 舉家歡慶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蘇軾為何會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讀第3自然段,并討論本節的主要內容。(板書:手足情深 別離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蘇軾后來是怎樣度過這個夜晚的呢?指名讀后面幾小節,并通過討論了解蘇軾的情感變化。(板書:埋怨明月 真情寬慰 吟誦詩句)
(5)組織學生默讀課文,并根據板書,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調歌頭》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讀讀課文2、3自然段,在這樣的一個夜晚,蘇軾心緒不寧,他在想些什么呢?
2、組織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相機引導:
(1)皓月當空,月圓人不圓。
你見過這樣的夜空嗎?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理解“皓月當空”。
(2)家家戶戶熱鬧非凡,觸景生情。 ‘
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家過中秋節的情景。并引入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3)手足情探,分別已久。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離”。
3、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千年以前,同在這一輪明月下.文學家蘇軾被貶職,派往密州做官,長年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的他望著這一輪皎潔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來。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蘇軾的情感變化,誰再來說一說蘇軾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
二、精讀課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對明月,蘇軾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強烈。月亮漸漸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頭看著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種情緒?讀課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會有這樣的情緒嗎?
(2)組織交流
隨機引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文章內涵。
理解“眼睜睜”一詞在文中的意思。(看著這輪皎潔的圊月,自己卻沒有辦法和弟弟相聚,一種無奈和惆悵之情油然而生。)
觀察文中插圖,在這樣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情景?
明白省略號的意思,想想他還會說些什么?
如:想當初,我和弟弟形影不離,手足情深,可如今,卻天各一方,無法相聚。
雖然面對同一輪圓月,可我們卻天各一方,彼此分離。7年了,我多么想在這團聚的時刻和我的弟弟舉杯同飲呀!
。3)指導朗讀
(二)感悟“寬慰”
(1)作者后來卻改變了想法,讀讀課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說說你對蘇軾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組織交流
引導學生找找文中的幾組反義詞,體會“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與歡,離與合,隱與現,圓與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樣,每個月都有圓的時候,也有缺的時候,有出現的時候,也有看不見的時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歡樂和團聚的時候,有時也會有悲傷和別離的時候。
老師扮蘇軾,說蘇軾轉念又想到的內容,請學生接下去和蘇軾對話。(引導學生自由發揮,深入體會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讀讀蘇軾寫下的詞句,再讀讀第5自然段,看看還有不懂的嗎?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嬋娟”是指明月,詩人希望什么能長留心間?讀讀第4段,聯系今晚蘇軾的所思所想,你知道這兩句詩說的是什么了嗎? (在交流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嘗試配樂朗讀)
三、總結延伸
(1)齊讀全文,說說自己的收獲。
。2)這首詞中,有兩句被人們千古傳誦,并表達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兩句嗎?
。3)在哪些情況下,我們可以對他們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圓之際,還有許多人因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時。
(4)你還知道哪些同樣表達這種情懷的詩句呢?
《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3
一、說教材
。ㄒ唬兜溉碎L久》是蘇教版語文課本第一單元中的第2課。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課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現了詞意,講述了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中秋節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蘇軾對弟弟的無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們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美好情感。蘇軾的《但愿人長久》這首詞,極富人情味,雖沒有直接描寫月色,卻使人感覺到它的皎潔,它的高貴、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復雜心理活動——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基調是歡樂的,高昂的,充滿對未來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廣闊胸襟。
。ǘ└鶕Z文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10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3 .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4.通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意。
通過四年的集中識字,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但是,在四年級對學生進行字詞教學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區分。在學生自學生字詞的基礎上,我也在課文教學時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有難度的詞,如嬋娟,人長久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一首流傳千古的詞句,要想幫助學生理解詞的意思,就必須讓學生理解課文,所以我把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教學目標之一,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點段落,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詞,所以要求會背。
這篇課文中的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當然也需要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才能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
中秋節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有自己的淵源和獨特的風俗習慣。讓學生了解這個節日,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ㄈ└鶕虒W目標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2. 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學難點:
1.結合創作背景體會詞作豐富深刻的意蘊,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二、說教法
(一)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統一,在語文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蘇軾的這首詩,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在課堂中,我和學生一起讀讀、背背,感受著他的獨特魅力,課后,讓大家課搜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詞,延伸至堂內外,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ǘ┙虒W時,要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在這堂課中,學生圍繞一個填空,抓住“思念”一詞自主地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借助各種方法理解了詩的意思后,老師又給予了歸納總結,為學生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我引導學生采用聯系寫作背景理解重點詞、句。例如:“思念”、“埋怨”、“寬慰”等,并輔之以有感情的朗讀,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三、說學法
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自學,通過聯系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們反復地朗讀了文本,并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古詩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采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說的方法學習。課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現了詞意,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同時,讓學生抓住詞人的感情變化,“心緒不寧”“埋怨”“寬慰”,領略古典詞的意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l談話,揭示課題
1、讓生齊背李白的《靜夜思》。這是一首表現作者思念家鄉的詩,從而過度到節日里思念親人。再大家回憶每年的中秋節是怎么過的,激起學生興趣,引出課文——《但愿人長久》。
2.學生齊讀課題。
3.出示讀書要求
。ǘ⿲W習生字詞(課件)
做官、品嘗、觀賞、心緒不寧、眼睜睜、悲歡離合、隱現、圓缺、雖然、寬慰
形影不離、屈指、但愿、十全十美
蘇轍、埋怨
1.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誰能把這些字詞準確讀出來?(指名讀)
2.這些放大的字,你記住了嗎?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的?(舉手答)
3.有哪些詞是你不理解的,誰能幫幫他?(生生互動,師指點)
4.再齊讀一遍。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說說對蘇軾的了解。
2.我展示一些關于他的資料,讓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課件)
3.過渡:文學家蘇軾有一年被貶職,派往密州做官,長年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望著一輪皎潔的明月,他大筆一揮,作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詞。(課件)(師范讀)
(四)深讀課文,讀中感悟品讀2—3小節
1.指名讀課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時,蘇軾的心情怎樣呢?(心緒不寧)師板書。
2.他為什么心緒不寧呢?(思念弟弟)
3.蘇軾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課文中哪兩個詞語寫出了蘇軾和弟弟的感情深厚。(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出示課件)
4.蘇軾如此思念弟弟除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外,還有什么原因?(很少再有見面的機會,分別的時間太長了,有七個年頭了)
5.和如此情深的弟弟分別了七年之久,在中秋團圓之夜,也不能與弟弟相見,讀讀這句話,讓老師感受到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指名讀,齊讀)
品讀第4小節
過渡:(演示課件:課文插圖)
1.瞧,月亮漸漸西沉,抬頭望月,月光如水,它還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這么美麗的中秋節晚上,蘇軾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他在想什么呢?(學生自由回答,展開想象,師點評)
2.(出示課件)指導朗讀。
3.是啊,對著皎潔的月亮,蘇軾想的太多太多,他身在異鄉,與親人朋友已分別多年,卻見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所以他才有所埋怨。(突出埋怨,并解釋)
4.過渡:那蘇軾是否就這么一直埋怨了呢?請同學們默讀第5、6小節,找找答案。
品讀5、6小節
1.(出示課件)寬慰是什么意思?(豁達開朗,積極樂觀)(板書:寬慰)蘇軾為什么會寬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讀)
交流討論:
⑴用自己的話再來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重點理解“悲”“歡”“離”“合”,“隱”“現”“圓”“缺”的意思)
、“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撬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讀第二句
3.是啊。人有痛苦悲哀,也有幸?鞓,豈能盡如人愿,就像月亮也不可能一直是圓的,這正如他之后所寫的一首詞:——(課件出示)(指名讀)
、胚@里蘇軾僅用“悲歡離合”四個字概括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請同學們再來讀讀感受感受。(指名讀)
、茊枺耗銈兿肓私膺@五行詞的意思嗎?課文已經告訴我們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聰明的同學最先找到,用波浪線劃出來。
(出示課件)
⑶你能聯系上文說說你的理解,體會嗎?
4.是啊,事實既是如此,與其一味埋怨,讓自己心里不舒服,還不如將思念放在心里,真心的祈福,這也就是所謂:——(引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5.讓我們再次欣賞這首詞,感受其中的美妙意境吧。(齊讀)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師范讀,學生誦讀,配樂朗讀。
2.說一說:(出示課件)
①.你覺得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熱愛生活、積極樂觀、豁達大度、熱愛人生)
②.蘇軾埋怨月亮是因為它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但他想到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牙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他祝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這樣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六)課后作業(出示課件)
1、背誦課文4—6自然段。
2、月亮一直是美好、團圓的象征,也是人們相思的寄托。搜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詞,準備舉行一次朗誦會。
。ㄆ撸┛偨Y全文
自古多情傷離別,無數詩人墨客都表達這種情緒。蘇軾也寫了自己的離愁別緒,但最終得以解脫,不愧為大詩人、大文學家。讓我們將這膾炙人口的詩句藏在我們的記憶中,齊讀課文。
《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4
活動一:
師: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的第1部分,看看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把它圈出來,想想這些詞讓你聯想到什么。(學生閱讀、圈畫)
討論交流。
生(1):“心緒不寧”引起了我的注意,從這個詞里我看出蘇軾情緒不安,很想念弟弟。
師:是的,蘇軾在中秋佳節卻不能和弟弟團聚,心情確實不佳,你能把他當時心緒不寧的樣兒描繪一下嗎?
生:搖頭。
師:好,我們大家一起來推想一下,當時的蘇軾會是怎樣的表現?可以想想他當的動作、神態、語言。
生(2):我覺得當時蘇軾肯定是什么事也不想做,還會想發火。
生(3):蘇軾肯定背著雙手,眉頭緊皺,不停地嘆氣。
生(4):我覺得當時蘇軾肯定會在院子里不停地跑著,一圈又一圈。
生(7):(高聲)蘇軾可能還會對著天喊叫?“明月呀!你可知道我的痛苦!”(學生笑)
師:同學們想得真好。你能讀出蘇軾的心緒不寧嗎?生讀。其它同學再來說說你對其它詞語的理解?
生(8):“手足情深”和“形影不離”寫出了蘇軾和弟弟的感情很深。我想正因為他們感情很好,蘇軾才會特別難受。
師:能想象一下他們怎樣的形影不離?好到什么程度嗎?
生(9)他們會在一起捉迷藏,吟詩作畫,一起討論問題。
生(10):他們可能連上廁所都一起去(生笑)
生(11):他們還可能睡在一個被窩里。
師:這真是形影不離呀!可自從長大以后,他們就各奔東西。你能讀出他們的形影不離嗎?生讀。
生(12):我從“很少”“又”“七個年頭”里看出他們分手后很少見面,“又”說明他們分別已不只一個七年了。
師:這“又”是說他們分別了兩個七年?十四年?
生(10):對!
生(11):不對!這個“又”是強調“七年”的長,不是十四年!
師:對!這個“又”字也讓我們看出了蘇軾的埋怨之情,歲月的流逝之快。你們能讀出時間的長嗎?生讀。
案例分析:
“讀”是教學的主要活動,也是學生品味,語言的主要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我注重花時間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通過讀,圈出佳詞佳句,如“心緒不寧”“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從“很少”、“卻”、“又”這些詞語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蘇軾的輾轉徘徊,兄弟倆的親密友愛,體會蘇軾是在萬般思念弟弟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詞的,特別是對“又”的理解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情況下,明白“又”的強調作用。通過課堂實施,從讀中感悟理解,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很透徹。
《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5
《但愿人長久》蘇軾的這首詩,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在課堂中,我和學生一起讀讀、背背,感受著他的獨特魅力,課后,大家一起尋找有關蘇軾的其他詩詞,在課堂內外,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生可以運用過去學過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教師更多的起的是一個引導,點撥的作用。在這堂課中,學生圍繞一個填空,抓住“思念”一詞自主地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借助各種方法理解了詩的意思后,老師又給予了歸納總結,為學生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
在教學中,教師出示了一個填空:在這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中秋之夜,蘇軾在深深地思念著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學生聯系上下文或發揮想象力,用書上或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為了能更好地完成這個練習,學生們反復地朗讀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在這個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靜心閱讀的習慣,也培養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教材是載體,作為教師,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訓練點,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分析:
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名詞《水調個頭》的創作經過。故事是此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有通情達理的情懷。本文以故事的形式向學生們介紹了古典詩詞——《水調歌頭》創作的經過。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4-6自然段。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并熟記生字組成詞語。
過程與方法目標:
初步領略古典詩詞的意蘊。
情感與態度目標:
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準備:
1.圖片,卡片,小黑板,磁帶。
2.網絡搜集蘇軾資料,了解蘇軾生平。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掌握本課的生字詞,理解相配的詞語。
2.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3.了解蘇軾,欣賞配樂詩<<水調歌頭>>。
4. 讓學生接受經典詩詞的教育
教學過程:
一、 朗讀導入,簡介生平。
1. 播放<<水調歌頭>>的錄音帶,小黑板出示<<水調歌頭>>全篇。
2.交流蘇軾生平,并揭示課題。(板書:2 但愿人長久)
二、 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出示要求
自由練讀課文后的生字
畫出課文中帶有生字的詞語,理解詞義。
出示詩歌《水調歌頭》,學生自由朗讀。
指名朗讀,糾正學生讀音。(闕,瓊,綺)
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詞,想象豐富,語言凝練,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學們在學習理解上遇到了較大的困難。請同學們打開課文《但愿人長久》,仔細閱讀這篇文包詩結構的作品,就能幫助我們學習和理解。
力求讀順句子,讀通全文。
2.師檢查自讀情況
(1) 檢查詞語的讀音與記憶(小黑板出示)
品嘗玩耍埋怨睡覺 吟誦 悲歡離合屈指算來
觀賞但愿寬慰眼睜睜 隱藏陰晴圓缺躺在床上
(2) 學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詞語師生共同探討
嬋娟 埋怨 皓月 吟誦等
(3) 指名試讀課文,并思考:這篇課文寫的是誰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作業
背誦<<水調歌頭>>,并描紅。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去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是怎樣度過的?當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到來,我們會親人團聚,品嘗瓜果月餅,共享一輪明月。但總有人因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看到這一輪明月,心里會有那些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望著天上的月亮,總讓人想起家鄉的親人。才上心頭,卻下眉頭,許多寫月的詩詞作品都表達了這種情愫。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所學過的有關描寫月的作品。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新的詩詞《水調歌頭》,齊讀課題。
二、精讀詩文
讀了課文,你感受和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
詩人因為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你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緒?(埋怨、寬慰)
課文一至三小節描寫了詩人對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圓之夜,詩人為何單單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課文中是怎樣描寫出他們之間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學朗讀。從這些語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這首詩里,同樣也蘊涵著這樣的感情,讓我們齊聲朗讀,來感受這種深深的思念之情。齊讀《水調歌頭》。
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寫詩人的離愁別緒,自由讀讀這一段。你感受了怎樣的意境?(《靜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誦李白《靜夜思》,指導朗讀描寫月夜環境和詩人輾轉反側的句段。
在皓月當空之時,詩人靜思什么呢?齊聲朗讀詩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從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齊讀句段。從“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詩人的責怨,齊讀句段體會感受;從“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詩人的憤懣,再讀句段,進一步體會感受。
在詩人的詩中同樣也蘊藏著這樣的情緒,讓我們再讀讀這首詩,來體會詩人當時的情緒。齊讀《水調歌頭》。
課文后面部分抒寫了詩人的心情得到了寬慰,是什么讓他得以釋懷的?指名讀課文的五至七節,指名學生說說詩人得到寬慰的理由。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詩人的情緒變化。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讓我們再讀讀這首詩,感受詩人從離愁別恨中解脫出來,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懷。齊讀〈〈水調歌頭〉〉。
三、總結全文
自古多情傷離別,無數詩人墨客都表達這種情緒。蘇軾也寫了自己的離愁別緒,但最終得以解脫,不愧為大詩人、大文學家。讓我們將這膾炙人口的詩句珍藏在我們的記憶中,齊讀課文及詩詞。
《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片段】
學習活動一:
教師板書課題,提出問題:
師:誰熟悉這個課題?知道它的出處嗎?
生(1):我知道,這是一首詞中的句子。
生(2):我知道,這首詞是蘇軾寫的。
生(3):我知道這首詞的名字叫《水調歌頭》。
師:有沒有誰讀過這首詞?能背幾句給大家聽聽嗎?
生(1):“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很好,這句詞膾炙人口,是這首詞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很好。
生(3)我會背全詞。
師:真的?太好了,快背給我們大家聽聽。
生(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ㄉ惩,學生鼓掌)
師:能告訴大家這首詞你是在哪兒看到的?為什么要把它背下來?
生(3):這是我在爸爸的一本書中看的,我爸教我背的。
師:是啊,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它們不僅語言優美,意蘊深長,而且讀來朗朗上口。我們在課余也一定要向這位同學學習,自覺地背誦一些優秀詩文,豐富自己的積累。那么誰知道課文與此詞有沒有關系?快速瀏覽一下課文,告訴大家。
生(3):這篇文章寫的就是蘇軾寫《水調歌頭》的經過。
(學生瀏覽課文)
師:對!那蘇軾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詞呢?這首詞又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
學習活動二:
師: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的第1部分,看看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把它圈出來,想想這些詞讓你聯想到什么。(學生閱讀、圈畫)
討論交流。
生(1):“心緒不寧”引起了我的注意,從這個詞里我看出蘇軾情緒不安,很想念弟弟。
師:是的,蘇軾在中秋佳節卻不能和弟弟團聚,心情確實不佳,你能把他當時心緒不寧的樣兒描繪一下嗎?
生:搖頭。
師:好,我們大家一起來推想一下,當時的蘇軾會是怎樣的表現?可以想想他當的動作、神態、語言。
生(2):我覺得當時蘇軾肯定是什么事也不想做,還會想發火。
生(3):蘇軾肯定背著雙手,眉頭緊皺,不停地嘆氣。
生(4):我覺得當時蘇軾肯定會在院子里不停地跑著,一圈又一圈。
師:他在長跑?
。ū娚Γ
生(4):不是,是在一個地方來回跑。
師:也就是在院子里來回踱步,是吧?
生(4):對!
生(5):(高聲)蘇軾可能還會對著天喊叫?“明月呀!你可知道我的痛苦!”(學生笑)
師:同學們想得真好。其它同學再來說說你對其它詞語的理解?
生(6):“手足情深”和“形影不離”寫出了蘇軾和弟弟的感情很深。我想正因為他們感情很好,蘇軾才會特別難受。
師:能想象一下他們怎樣的形影不離?好到什么程度嗎?
生(7)他們會在一起捉迷藏,吟詩作畫,一起討論問題。
生(8):他們可能連上廁所都一起去(生笑)
生(9):他們還可能睡在一個被窩里。
師:這真是形影不離呀!可自從長大以后,他們就各奔東西。
生(10):我從“很少”“又”“七個年頭”里看出他們分手后很少見面,“又”說明他們分別已不只一個七年了。
師:這“又”是說他們分別了兩個七年?十四年?
生(10):對!
生(11):不對!這個“又”是強調“七年”的長,不是十四年!
師:對!這個“又”字也讓我們看出了蘇軾的埋怨之情,歲月的流逝之快。
學習活動三:
師:課文學完了,你認為蘇軾是個怎樣的詩人?
生:他很會自己安慰自己。
師:是的,他能開導自己從只顧埋怨的情緒中解脫出來,通情達理!
生:我覺得他是個熱愛生活的人……
師:喜歡這首詞嗎?這首詞還被音樂示譜成曲子進行演唱呢!想聽聽嗎?
。ǚ培圎惥母枨睹髟聨讜r有》)結束。
【教學反思】
《但愿人長久》是蘇教版第七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文章,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名詞《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這類詩(詞)包文的課文在三年級時學生就已經接觸過,有一定的學習經驗,知道故事就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其次,四年級的學生已積累了一部分古詩詞,而且這首詞膾炙人口,很少以前就被譜成曲子,由鄧麗君所演唱,估計應有學生事先已接觸過這首詞。因此,在備課時,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1)初步領略古典詩詞的意蘊,激發起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之情。(2)能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品味出蘇軾創作此詞時感情的起伏變化,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及這種通情達理,熱愛生活的博大情懷。(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4、5、6節。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兩點體會:
。1)注重閱讀感悟,想象體會語言文字的內涵。
“讀”是教學的主要活動,也是學生品味,語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組教學活動中,我注重花時間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通過靜心默讀,圈出佳詞佳句,如“心緒不寧”“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從“很少”、“卻”、“又”這些詞語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蘇軾的輾轉徘徊,兄弟倆的親密友愛,體會蘇軾是在萬般思念弟弟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詞的,特別是對“又”的理解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情況下,明白“又”的強調作用。通過課堂實施,我發現學生的想象很活躍,他把自己的生活經驗都運用了進來,對詞語的理解已不僅僅局限于字面了。
。2)注重培養學生課外自學積累的習慣。
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篇文章無非是培養學生學習語言,掌握語文學習方法的例子。大量的閱讀積累要靠學生的課外學習。在本案例的第一個學習活動中,即導入新課時,我就注重讓學生加強課外的古典詩詞的積累,通過讓學生試背幾句乃至整首詞來激發學生自己積累的興趣。二、傳達給學生一個信息:課外要多背好詩好詞。(當時我就想如果沒有學生能背出來,我就當場背出,并出示整首詞在黑板上)來激勵學生學習的愿望,同時在課堂的結尾,把這首配樂后的歌曲放給學生欣賞,激發學生的興趣。
《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10
肖姬嬛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第一范文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許多變化:人文性凸顯了;語言感悟強調了;合作學習體現了……傳統的、線性的、封閉的教學觀正在被以豐富性、不確定性為主要特點的現代課程觀所取代。
在教學《但愿人長久》的整個備課、說課、上課、反思過程中,不敢懈怠,像如此帶有詩意而非古詩教學的課文還真是初次嘗試。針對閱讀教學的特點,此次我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帶領他們穿越時空,來到九百年前的那中秋之夜,讓他們在思考、交流中了解蘇軾當時寫這首詞的背景氣氛,體味其思念弟弟之切,感悟到詩人心情變化的原因,由此理解詩意。我按以下步驟:
邊讀邊思,找出表示蘇軾心情變化的詞語。
讀后討論,逐步體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通過充分的品味,自然而然地將詩詞熟讀成誦。
熟讀課文是閱讀教學最重要的方法,可以說,朗讀的本身即是目的。我在備課是設計了多種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熟讀課文。我具體是采用這樣的層次來指導朗讀:
第一層次:學生自由讀課文,讓其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初步感受文字蘊涵的情感。這是個學生自由觸摸文本的過程,是多個閱讀信息在大腦中碰撞、匯合的過程。
第二層次: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讀課文,在第一次的基礎上使學生能較準確地朗讀,以引讀、速讀、男女生讀,小組讀等多種方式相結合,滿足學生此時的心理欲求,感悟語言的精妙。
通過以上幾個層次的朗讀指導,學生已經充分“傾聽”了文本,做好了深入研讀、感悟的準備。
當學生思維和情感的興趣點被激發后,深入研讀才有了抓手。教學《但愿人長久》時,我安排了這樣的環節:
師:此時的蘇軾輾轉難眠,心中不禁埋怨,他到底埋怨什么呢?
生讀第四節,反饋理解
師:看到月亮那么圓,蘇軾想到人也該團圓呀,可事實并非如此,難道他會抱怨——
生:無情的月亮……
師:在離別人眼中,月亮似乎有些無情,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第4節,感受詩人當時那么哀愁。
在熟讀、研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延伸閱讀,目的是提供開闊的閱讀視野。以教材為憑借,在學生面前打開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門。首先引入蘇軾的生平,學生對他的文學地位、生性品格有所了解。其次,導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使學生理解蘇軾在外做官,對親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再次,引出《靜夜思》,以幫助其體會當時蘇軾與李白一樣飽受思念之苦。最后,拓展整首詞《水調歌頭》,在音樂中輕松地感悟詩人那份對弟弟的思念和超脫的情懷。
由以上多處延伸閱讀的環節,讓課堂充滿濃濃的詩韻,讓學生從多個維度、不同層次感受文本深刻的內涵和表達的精妙。
歷代先哲前賢為我們留下了無以計數的閃爍著創造光芒和生命色彩的文化瑰寶,這堂課通過引導學生有層次地學習,把這些語言精髓傳遞給我們的孩子,在他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一粒粒傳統文化的種子。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轉載
《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9
教學要點:精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的朗讀理解,從而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并相機進行美的教育。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引入
1、演示課件:(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圖片)
同學們,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你能描繪一下圖上的景色嗎?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節,你們家通常是怎樣渡過的呢?
2、引入:(課件出示圖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文學家蘇軾卻心緒不寧。同學們,蘇軾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緒不寧呢?你們想知道嗎?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2、3小節
1、同學們,你們讀到了嗎,蘇軾為什么心緒不寧呢?
2、學生交流
根據交流重點抓“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又有”等詞的理解體會
A、你從哪里看出他們倆手足情深呢?(小時侯……)
B、你從“形影不離”這個詞中能體會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又有七個年頭了!”從這句話中你又有什么體會,主要是從哪個詞中體會到的?
3、指導朗讀
結合學生的交流,請他們讀
你能讀好么?你能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嗎?你會用朗讀表現嗎?
4、引說:
蘇軾之所以會如此“心緒不寧”,是因為——(蘇軾在思念著弟弟)是啊,蘇軾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時侯——……長大以后——……如今屈指算來——……怪不得蘇軾會這樣——(思念弟弟呢!)
三、學習課文第4節
1、過渡:(演示課件:課文插圖)
瞧,月亮漸漸西沉,抬頭望月,月光如水,它還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學們,在這樣的夜晚,你會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這么美麗的中秋節晚上,蘇軾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來了。你們想知道蘇老先生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誰嗎?
2、指名朗讀
指導看圖
同學們,這時候的蘇軾神情怎樣?(眼睜睜)
那圓圓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睜睜地望著,會覺得怎樣?用你的朗讀來回答吧。指導讀好“偏偏”一詞。
3、交流討論
點擊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指導看圖。
師:同學們,看,明月當頭,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麗,這個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現在是身在異鄉,與親人朋友已分別多年,這時,你看著月亮會想些什么?自言自語說些什么呢?
4、配樂朗讀
是呀,在月亮這么圓這么明的中秋之夜,蘇軾卻見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傳來憂傷的樂曲,更增添了蘇東坡的思念之情,感傷之情。
指名朗讀,齊讀
四、自由朗讀5、6小節
1、過渡:蘇軾這么無奈這么惆悵,后來為什么又寬慰了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
2、交流討論
⑴用自己的話再來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ㄖ攸c理解“悲”“歡”“離”“合”,“隱”“現”“圓”“缺”的意思)
、啤澳睦飼滥兀 蹦闶窃趺蠢斫獾?
、撬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讀第二句
聯系上文說說
3、想到這里,蘇軾的心里就感到寬慰了許多,便低聲吟誦起來:
。ㄕn件出示)
……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學生跟著老師讀(師生共讀)
4、指名讀,問:你們想了解這五行詞的意思嗎?課文已經告訴我們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聰明的同學最先找到。
5、指名再讀意思
問:這意思你們都讀懂了嗎?
指名讀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你們能找到這句話的意思嗎?指名說
你能聯系上文說說你的理解,體會嗎?
7、出示詞文,師范讀
8、指名生讀,提示:低聲吟誦
五、總結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來感受一次蘇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變化吧。
2、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詞的全部嗎?
出示:師范讀——課后你們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嗎?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詞,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詞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3、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詞,其中田字個格中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詞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詞語及重點句的意思
三、教學過程
一、簡單介紹生平,揭示課題。
可讓學生課前搜集一些與本文有光的資料,包括蘇軾的一些詩詞,然后老師再加以補充。
。1)介紹蘇軾
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拭與弟蘇轍情同手足,但長期天各一方,時直中秋,目睹別人家團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傷感之時,悟出真締,于是解脫惆悵,寫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的千古絕唱。
(2)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 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自由練讀生字表上的生字
2)劃出課文中帶有生字的詞語
3)力求讀順句子,讀通全文
4)、學生練讀全文
5)、抽讀卡片
6)讀準字音
7)理解詞語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為事情不如意而對別人或事物表示不滿。
2 范讀課文
三、細讀課文
1 細讀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兩個詞語
2 學習第二自然段
自由讀課文
看圖理解詞語“皓月當空”,“萬里無云”,想象家人團聚,品嘗瓜果,觀賞明月“心緒不寧”是什么意思
3 學習第三自然段
蘇拭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離”呢?
4 指導朗讀
作業布置:抄寫詞語
版書設計
心緒不寧 形影不離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2、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工嬋娟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工嬋娟”的含義。
三、教學步驟及過程
1、繼續細讀課文
自由讀課文
指明說說蘇拭為什么要埋怨月亮
蘇拭移情于月也戲人,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
自由練讀
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導想象
這個問題問的沒有必要,可刪去,因為課文已說得很完整了。
細讀5,6自然兩段
想到這而,他的心里似乎寬慰了許多,便底聲吟誦起來。
想到這兒還想到哪兒?
他為什么寬慰了許多?這說明了什么?人有悲歡離合,就象月亮有陰晴圓缺,恰是世之長理,實難十全十美,他的寬慰,正是他與常人不同的可貴之處。
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們的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既然離別難免,那就不必傷悲,將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賞良宵美景。
2 、總結課文內容
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拭的名詞《水掉歌頭》的創作經過。
3、指導背頌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樣句
示范: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
造句可隨課文教學,講到有關自然段直接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練習造句。
5、作業
板書設計
心緒不寧
埋怨 } 重親情
轉念
寬慰 } 通情達理
《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01
by: 隨風飄逝
對于歷史文人,我長期以來一直十分欣賞蘇軾。喜歡他那雄關萬道真如鐵的豪邁詞風,更喜歡他豁達超然的處事態度。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似乎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來。
課前,我打印了蘇軾的《水調歌頭》及釋文。讓學生放學回去讀原詞,看釋文,在初懂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詞。
講課前,我給學生講了一個蘇軾和他的老師王安石的故事。我說:同學們,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有個偉大的文人,有一次,他去拜訪他的老師……講故事的時候,我沒有直接地講出蘇軾的名字,給學生一個回旋的余地。故事為課文開講作一個良好的鋪墊。
學生在古人的情趣與學識淵博的熏陶下進入文本的解讀。講到中秋節的晚上,我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中秋節晚上,除了“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以外,還會有怎樣的景象;貞浖压澲卸冗^的情景以及說說人們的風俗習慣,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和快樂。這樣的佳節,讓我們想起了古詩《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里的哪一句話——“每逢佳節倍思親”。
我及時抓住文本中運用對比的手法,讓學生感知蘇軾“思念”之情。月亮西沉,銀光灑到床前,這時使我們自然想起古人的哪一首詩?(《靜夜思》)學生深情地背誦,體會蘇軾的孤獨,進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思親”之情逐步地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油然而生。
為使學生能與古人產生情感共鳴,我請有與親人分別經驗的孩子談談他的親身感受。指導學生朗讀,我讓學生反復地讀,反復地感知,從情感上體會蘇軾當時的“思”和“怨”。
學生這樣多角度的體驗,使學生能感同身受。
最后在理解詞句思想時,我引入了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最后我讓學生全體起立,一起讀背《水調歌頭》這首詞,將古詩情韻推向高潮。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轉載
《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關于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能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軾、廷、皓、轍、嬋、娟”;積累詞語“朝廷、皓月當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誦、嬋娟”。理解“嬋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3 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4 通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意。
二 教學重難點
1 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2 通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意。
教學過程:
一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 師: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你知道哪些關于中秋的習俗或故事呢?
說明: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入手,便于教師了解學情,更好地進行接下去的教學。
2 學生交流。
3 師:中秋是團圓的象征,遠在他鄉的游子,望著天空的那一輪明月,常常涌起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稱“團圓節”。
4 出示課題:*39、但愿人長久 齊讀課題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學生自由讀課文。
3 交流
。1)學習生字
軾 轍:讀準字音(翹舌音)
偏 扁:辨別讀音
廷:復習筆順
說明:三年級的學生,對于字詞的教學依然不能放松,對于一些容易讀錯、寫錯或混淆的詞語要幫助學生加以辨析。
。2)開火車讀課文,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時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ㄊ裁磿r間) (誰) (誰)
個別說
三 重點突破,讀中感悟
1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蘇軾在中秋節的夜晚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思念之情?用“——”劃出有關句子。
2 自讀體會、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只有蘇軾卻在為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師:在這樣美麗的月夜,蘇軾卻思念著自己的弟弟,心緒不寧,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齊讀2——5小節。
出示:在這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中秋之夜,蘇軾在深深地思念著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師:你可以聯系上下文,也可以發揮你的想象力,用書上或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
學生思考、交流
說明:在教學時,老師以一個填空來幫助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并以這個填空作為主線貫穿整篇課文的學習。先從填空中的“思念”出發,請學生找出能反映蘇軾對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過聯系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 師:于是,蘇軾寫下了一首小詩,它成了流傳千古之作。讓我們好好地來誦讀一番。
(1)以各種形式吟誦
。2)思考:這首詩是什么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嬋娟” 通過課文后的注釋來理解
我們在學習古詩時,對于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既可以聯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書來幫助我們理解。
說明:文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現成的解釋,學生只要找到相對應的小節朗讀一下就能自己理解,這里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但是其中,有兩個詞的含義,學生理解起來有一些困難,一個是“古”、一個是“嬋娟”。理解這兩個詞的解釋并不難,但是,老師完全可以利用這樣一個機會,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學習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過查字典、“嬋娟”通過看課文后的注釋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睂W生掌握了一些學習的方法,今后學習起來,就有法可循了。
。3)對照解釋背誦
四 拓展延伸,擴大閱讀
1 出示完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學生誦讀,配樂演唱。
2 師介紹蘇軾以及蘇軾的其它作品供學生課后閱讀。
關于說課
一、教材分析
《但愿人長久》講述了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中秋節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蘇軾對弟弟的無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們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美好情感。
蘇東坡《但愿人長久》這首詞,極富人情味,雖沒有直接描寫月色,卻使人感覺到它的皎潔,它的高貴、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基調是歡樂的,高昂的,充滿對未來的幸福憧憬。
二、學情分析
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一些語文的基本知識,同時也有了初步的自學課文的能力。同時這是一篇帶星號的自讀課文,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注重了學生的自讀、自悟,并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古詩學習的方法。
這個班的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欲望,課外閱讀的習慣比較好。因此,根據這個特點,在課后,推薦學生閱讀一些簡單淺顯的蘇軾作品,并在十分鐘隊會等時間進行交流,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中國古代詩詞。
三、關于教學目標的制定:
目標一:能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軾、廷、皓、轍、嬋、娟”;積累詞語“朝廷、皓月當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誦、嬋娟”。理解“嬋娟、皓月”的意思。
通過兩年的集中識字,三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但是,在三年級對學生進行字詞教學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區分。“嬋娟”、“皓月”這兩個詞的理解,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整首詞的意思。因此,可以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來理解古詩詞的詞義。
目標二: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一首流傳千古的詞句,在幫助學生理解的意思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全文背誦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標三: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通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也讀詞句的意思有了清楚地解釋。因此,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自學,通過聯系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目標四:通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意。
中秋、端午、重陽……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淵源和獨特的風俗習慣。讓學生了解這些節日,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無形滲透,這也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職責所在。
四、關于教學設計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注重了學生的自讀、自悟,并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古詩學習的方法。
在教學時,老師以一個填空來幫助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并以這個填空作為主線貫穿整篇課文的學習。先從填空中的“思念”出發,請學生找出能反映蘇軾對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過聯系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文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現成的解釋,學生只要找到相對應的小節朗讀一下就能自己理解,這里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但是其中,有兩個詞的含義,學生理解起來有一些困難,一個是“古”、一個是“嬋娟”。理解這兩個詞的解釋并不難,但是,老師完全可以利用這樣一個機會,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學習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過查字典、“嬋娟”通過看課文后的注釋就可以理解!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睂W生掌握了一些學習的方法,今后學習起來,就有法可循了。
中秋、端午、重陽……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淵源和獨特的風俗習慣。讓學生了解這些節日,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無形滲透,這也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職責所在。
教學反思
一、在語文課堂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統一,在語文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應該既有國際的視野,又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既踏著時代的脈搏,又胸懷傳統文化的精髓。蘇軾的這首詩,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在課堂中,我和學生一起讀讀、背背,感受著他的獨特魅力,課后,大家一起尋找有關蘇軾的其他詩詞,在課堂內外,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
二、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舞臺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生可以運用過去學過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教師更多的起的是一個引導,點撥的作用。在這堂課中,學生圍繞一個填空,抓住“思念”一詞自主地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借助各種方法理解了詩的意思后,老師又給予了歸納總結,為學生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抓住文本資源,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在教學中,教師出示了一個填空:在這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中秋之夜,蘇軾在深深地思念著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學生聯系上下文或發揮想象力,用書上或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為了能更好地完成這個練習,學生們反復地朗讀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在這個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靜心閱讀的習慣,也培養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教材是載體,作為教師,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訓練點,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關于訓練材料
我國早在古代就有秋分祭月的習俗。因為農歷八月十五是月亮最亮的一天,慢慢地,人們就把祭月的習俗固定在了八月十五。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有很多___________(měi lì dòng rén )的_____(chuán shuō)。我們最熟悉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其次是吳剛伐桂、白兔搗藥。
千百年來,人們對月亮有過無數想象。如今,我們已經知道,月球上_____無嫦娥和吳剛,_____沒有玉兔和桂樹,那里是一個________(huāng liáng )寂寞的世界。
(1)看拼音寫漢字。
。2)在短橫線內填上關聯詞。
。3)填空。
①人們把中秋節定在農歷八月十五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陉P于月亮上的神話傳說,你知道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案例描述]:
教師出示課文插圖:對月浮想沉思圖
師:同學們,請同學們按順序看看這幅圖,圖上畫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圖上畫了誰?他在干什么?
生: 圖上畫的是蘇軾居住的地方,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空中,蘇軾坐在床頭思念遠方的弟弟。
師:是的,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也許在這座房子的周圍,就有許多人家歡聚一堂,面對皓月,談笑風生。蘇軾聽到外面傳來的歡笑聲,想起了手足情深的弟弟,不禁思緒萬千,他會想些什么?
生:他會想起小時侯和弟弟一起玩耍的情景。
生:他會想起小時侯和弟弟一起捉迷藏,吟詩作畫,一起討論問題的情景。
師:他會想自從長大以后,我們就各奔東西,已經有七個年頭沒有見面了。
生:他會想,弟弟啊,你現在在哪里?我多么想你啊!
生:他還會想,月亮啊,你真不懂人心,我和弟弟天各一方,你卻這么圓、這么亮。
……
師:同學們的想象真豐富,別的家庭都充滿歡聲笑語,唯獨蘇軾面對明月思念親人,此刻,他不禁埋怨起月亮來。后來蘇軾的心情是不是越來越惆悵了呢?讓我們學習課文的第五自然段,細細地品味蘇軾的感受。
[我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課文插圖,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課文中的插圖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直觀圖畫與書面語言的交換,因此,我在教課文第四自然段時,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然后讓學生來說圖上的情景,這樣的設計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不失時機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把學生帶入到課堂情景中去,讓學生在皎潔,明亮的月光中與詩人同思共想。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二、在民主平等的對話中,體驗人物的情感變化
新課程呼喚著教學民主。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主動、自由、充滿信心和樂趣地進行學習實踐活動,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憑借畫中的中秋明月和蘇軾的姿勢、神態,充分想象詩人的感受,體會他可能聽到人家團聚的歡聲笑語,既而抓住文章中的蘇軾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的句子,啟發學生想象蘇軾思念的情景。最后一個對比總結,突出了蘇軾的孤獨,讓學生理解蘇軾埋怨月亮的心里和惆悵的心態,這樣循序漸進、步步深入,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自然而深刻地體會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對于學生每一次的回答,教師向他投去了贊賞的目光,讓學生在教師的肯定中享受到成功的歡樂,樹立起“我能說”的信心,在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對文中人物情感的變化感悟得更深刻。
《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4
《但愿人長久》是一篇文包詞,它向讀者介紹了宋代大學士蘇軾所創作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的由來,文章以蘇軾在中秋夜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字里行間透著濃濃的親情。讓孩子親近美文之美,熱愛漢語、弘揚詩韻,培養孩子學習漢語的興趣,讓他們對母語產生深深的迷戀之情。讓美的書聲充盈課堂,將文學藝術的珍貴雨露浸潤到學生心靈的至深處,密切聯系生活,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去體驗,真正走進文章所描繪的人物心靈中,與其一起經歷從“心緒不寧”到“寬慰”的心里歷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課文體味詩人在中秋節的夜晚內心情感的變化,體會詩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2、理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領略詞的意境。
3、感悟大文學家的心胸寬廣、豁達大度。
教學重難點
1、在讀中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理解詞義,領略詞的意境。
2、感悟大文學家的心胸寬廣、豁達大度。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以詞導入,感受中秋美。
屏顯:花好月圓 皓月當空 明月高懸
歡歡喜喜 團團圓圓 合家歡樂
1、讀書要做到眼腦并用,一看這些詞就能想到哪個節日?(中秋節)
2、中秋是月圓的日子,是親人團圓的日子,多美呀!讓我們試著讀好每一個詞,行嗎?(齊讀)
3、得多美呀!一個詞兒就是一幅畫,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中秋之夜充滿著喜慶的氣氛,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汕暌郧,同在這一輪明月下,文學家蘇軾被貶職,派往密州做官,長年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的他望著這一輪皎潔的明月,思念弟弟蘇轍,揮毫寫下了這幾句膾炙人口的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ㄕn件出示)齊讀,“嬋娟”原指美麗的女子,在這段詞中指什么呢?
4、當空,多么美好的夜晚啊,可大詞人蘇軾的心里卻很不平靜,心里想了很多很多,可以從文中的哪個詞看出來?(心緒不寧)
過渡:他是怎樣心緒不寧呢?他的心理是怎樣變化的?
二、默讀課文,了解情感變化
1、同學們輕輕地打開課本,用心去默讀讀課文2—6自然段,邊讀邊畫出表現蘇軾心理活動變化的詞語。
2、師巡視,交流
思念 埋怨 寬慰
三、精讀課文,體會詩情。
a感受“思念”
1、蘇軾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他會怎樣思念弟弟呢?
2看來,蘇軾與弟弟的感情十分深厚,讀一讀課文的第三小節,邊讀邊思考:你從文中哪些詞句中感受到他們兄弟情深?(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離”,誰能用朗讀把兄弟間的深厚感情表達出來?他們兄弟倆的感情的確非常深厚,可現在呢?“又有” 、“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又有七個年頭了!”這么情深似海的兄弟,一別就是七個年頭,兩千多個日日夜夜,在這美好的中秋佳節,難怪蘇軾會加倍思念弟弟,這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啊!
b感受“埋怨”
月亮漸漸西沉,抬頭望月,月光如水,它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這一切是那樣的美好, 然而蘇軾卻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他眼睜睜地看著那一輪圓月,心里不禁埋怨起圓月來了。——引讀
1、理解“埋怨”,你有沒有埋怨過誰?
2、蘇老先生為何埋怨月亮呢?(師:圓人不圓。此時,離別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不由生出無限愁怨。
3誰來埋怨月亮?指名讀。
指導讀好“偏偏”一詞。(師可利用范讀,故意漏讀“偏偏”來引導學生感受)
4你們注意到這段后面的省略號嗎,省略了什么?他還會埋怨些什么?
5配樂朗讀。
是呀,八月十五月圓之時本是合家團聚的時刻,是歡樂的時刻,可如今,月圓人未圓,蘇軾見不到日夜思念的親人弟弟,這怎不叫獨在異鄉的蘇軾更添感傷埋怨之情呢?齊讀
c、感受“寬慰”
1、詩人有太多的思念與惆悵,蘇軾就這么一直埋怨下去了嗎?寬慰又是怎樣一種心情呢?
蘇軾這么無奈這么惆悵難過,后來為什么又寬慰了呢?請同學們用心讀讀第5自然段,交流
。1)誰來找出這段話中的四組反義詞?
(2)讀讀這一段,讓你想到了什么? 你的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不順心的甚至讓你感到悲傷的事情嗎?有快樂、幸福的時刻嗎?
。3)小結:是啊,人生有痛苦悲哀的時候,也有幸?鞓返臅r刻,人生就像月亮一樣,每個月都有圓的時候,也有缺的時候,有出現的時候,也有看不見的時候。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可能事事如你所愿,十全十美。
所以蘇軾就說:課件出示并引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4)過渡:蘇軾用“悲歡離合”四個字概括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再讀。
世上的事情都是這樣,既然事實如此,離別在所難免,那就不必悲傷了,將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賞這良宵美景吧!想到這些,一種美好的感情縈繞在他的心間。出示: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正所謂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想機理解“嬋娟”)
。5)想到月有圓缺,人有離合是自然規律,此時,蘇軾的心寬慰了。讓我們也帶著這種舒暢之情讀這幾句詞。
引導學生文詞對照,說說理解
。6)從“心緒不寧”、“埋怨”,到最后的“寬慰”,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位心胸寬廣、豁達大度的大文學家,正因為他經歷了這番情感的變化,正因為他的豁達,才使他揮毫寫下了這樣膾炙人口的名句。讓我們走進蘇軾老先生的心靈深處,低聲吟誦——
三、延伸
1、這幾句詞里,有兩句被人們千古傳誦,并且表達了美好的祝愿。猜!是哪兩句?
2、愿我們,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擁有一份美好的感情,即使人分離了,那份至真至美的情感也能長長久久。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兩句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還有兩句詩句也表達了這個意思:王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秦觀的“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4、聰明的你一定會發現這兒有一個省略號,你們想知道詞的全部嗎?
(課件出示《水調歌頭》):師范讀——課后你們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嗎?
5、古往今來,月亮一直是美好、團圓的象征,也是人們相思的寄托。明月觸發了許多文人墨客的情懷,你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詞嗎?課后去搜一搜。
《但愿人長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5
【教材簡析】
蘇教版第七冊語文教材第一課,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故事是詞義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蘇軾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以理遣情,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愿的情懷。課文的重點顯然是在描繪蘇軾由“埋怨”而走向“寬慰”的精神軌跡,這正是詞人寫作時的著力點,也是這首詞的藝術魅力所在。
【設計理念】
本教學將根據“文包詩”類課文特點,以蘇軾的感情變化為主線,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結合古詩文經典誦讀教研課題,熟讀背誦原詞,并引導學生換位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典詞的意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探究詞人的感情變化的基礎上,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3.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課前準備】
學生:1.查閱一些有關蘇軾的資料。2.熟讀課文。
教師:有關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扣題引發。
1.導入。(教師演示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多媒體課件)
同學們,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你能描繪一下圖上的景色嗎?在月色如此美麗迷人的中秋佳節,你們家通常是怎樣度過的呢?我們看看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又是怎樣度過這個中秋之夜的呢?(隨即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蘇軾的資料)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蘇軾寫的有關月亮的文章。(板書:但愿人長久)
2.繼續演示多媒體課件,出示原詞。
《水調歌頭》
北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二、試讀課文,初步把握。
1.教師配樂范讀,請同學們聽準生僻字,捕捉誦讀的節奏和韻殷律。
2.學生初讀原詞,教師相機指導朗讀。
3.多媒體播放名家朗誦。
〖設計意圖:本班學生已經長期堅持了古詩文誦讀,具有一定的古詩文誦讀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積累,并從朗誦藝術家的精神修養中汲取營養。〗
三、背景介紹,理解課文。
1.教師解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然后學生朗讀課文前三段。
2.教師引導學生簡單理解原詞下片。
3.學生自由讀課文四五六自然段。。
4.組織學生將原詞下闕和課文對號入座。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逆向思維,初步提煉課文的關鍵詞。
四、字詞學習,背誦課文。
1.根據學生提取的詞匯,注意聯系上下文或查字、詞典,弄懂生字詞在課文中的意思。
2.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3.學生自由背誦原詞。
4.檢閱學生有感情的朗誦,并做適當的評價。
第二課時
導語:背誦古代文學家的著名作品,實在是一種愜意享受。誰愿意露一手,讓我們陶醉一下?
一、初讀尋情,整體感知。
1.自讀,組織交流(教師相機板書),重點理清課文情感線“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2.引導學生看板書提問:蘇軾為什么會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明確重點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讀過程中,教師要正確發揮主導作用,指導學生借助各種資料、工具書,運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讓學生盡最大努力解決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嘗試將新知納入自己已經形成的認知結構中,同時,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礎!
二、換位體情,深入探究
(學生扮演蘇軾,教師充當學生。)
(一)體悟“心緒不寧”
師:蘇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在品嘗月餅,欣賞明月,您老為什么如此“心緒不寧”呀?
1.學生自由讀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點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又有”等詞進行理解和體會。
2.引說(注意說話者的身份):蘇先生之所以會如此“心緒不寧”,是因為(思念弟弟)。是啊,蘇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時候( )。
長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來( )。怪不得蘇先生會這樣(思念弟弟呢)!
(其間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讀,描寫明月和人們歡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語氣,描寫蘇軾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傷感的語氣。)
(二)體悟“埋怨”
師:蘇先生,您在遙遠的他鄉思念弟弟,“每逢佳節倍思親”啊!這我已經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誰呀?
1.學生自由讀第四自然段。
2.學生看圖想象(演示多媒體課件),教師提問:圖上畫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時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師生、生生互動對話交流。
師:是呀,在月亮這么圓這么明的中秋之夜,蘇先生,您卻見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傳來憂傷的樂曲,更增添了您思念親人的感傷之情。
4.配樂范讀,指導讀好“偏偏”一詞。
5.學生練習讀,教師指名讀(評點讀)。
6.學生誦讀第四自然段。
(三)體悟“寬慰”
師:蘇先生,后來您的心情變了,還吟誦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讀過,可我還是不明白這幾行詞怎么能表達您的“寬慰”之情呢?請您給我解釋一下,行嗎?
1.學生各自朗讀第五、六自然段,圈畫重點句段。
2.先小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級交流。
(1)指名學生說說詩人得到寬慰的理由。
(2)小組問相互補充,充分感受詩人從離愁別恨中解脫出來,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懷。
(3)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師: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們的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既然離別難免,那就不必傷悲,將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賞良宵美景吧。
3.適度拓展,閱讀古代詩詞中表達相似情感的詩句。
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秦觀: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4.指導誦讀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以情帶聲,聲情并重。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巧妙地將學生由“畫外人”變為“畫中人”,變被動為主動,留給學生一個可以盡情拓展想象的空間,發展了思維。同時在交流中使學生的情感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發展,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獨特體悟!
三、升華情感。體悟意蘊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來感受一次蘇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變化吧。讓我們一起再來深情地讀好這首詞,體會詞中的情。(齊誦讀)
四、拓展延伸,積累內化。
1.同學們,古代文人以月亮為題材寫出了許多優秀的詩篇,你能背出幾首嗎?
2.“思念親人,思念故鄉”一直是詩詞史上反復吟唱的主題,教師可指導學生搜集一些有關這個主題的詩詞,舉行一次朗誦會。
〖設計意圖: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進學生有效積累,豐富文本內涵,深化主題,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燦爛文化的藝術魅力!
附:板書設計
但愿人長久
心緒不寧——埋怨——(轉念一想)寬慰
(思念弟弟) (月圓人不圓) (真情留人間)
【反思】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背誦原詞,領略懂得原詞大意和意境,體會漢語古詩詞的意象性,從朗誦檢查情況看,已經達到目的。原詞與課文對照讀,對比古今文體的不同表達方式、以古今語言的不同,促進思維發展,也是一種嘗試。
文以情生,文以情傳。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原詞作者的感情變化歷程,培養學生化消極為積極,善于“轉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積極因素,樂觀的生活,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