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長久》-教后記(精選13篇)
《但愿人長久》-教后記 篇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08
王鎖歡 發表
因為在三年級下學期的時候,我曾經教過孩子唱這首歌,所以我們班的孩子基本上是人人會唱的。所以在教學開始,我讓孩子唱,是想讓他們溫習一下這首詞,也讓他們對于課文有稍微親近一點的感覺。這首詞中,我似乎窺到了俠骨柔情的文豪內心中最柔軟的一塊,似乎感受到蘇軾超然中卻洋溢著的婉約柔情。所以在教學中,我想讓孩子更加深切地去感受蘇軾的感受,我在教學中,首先以唱這首詞開頭,然后在教學中再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再引導到中秋佳節,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讓蘇軾這樣身在異鄉的人更加的理解這句詩。在課文教學之前,我也介紹了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讓學生對于作者有了更多的了解,接著出示課題齊讀,猜猜課題的意思。并請學生唱《水調歌頭》全篇。然后讓學生讀課文,在文中印證自己的猜測。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后分塊教學,指導朗讀。在第二課時教學中,我先對學生第一堂課的學習做了一個簡單的檢查,這樣,我的心里就有的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尺度,這樣更方便我展開第二課時的教學,最后我和學生一起唱響了這首《水調歌頭》,把這篇課文的教學推向了高潮,也做了一個總結。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轉載
《但愿人長久》-教后記 篇2
一、 說教材
1、教材說明
本課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豪蘇軾創作名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屬于“文包詩”類文章。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深遠意境,字里行間流露出蘇軾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以理譴情,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愿的情懷。反映了 他“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廣闊胸襟。
2、教學目標
( 1 ) 知識目標
a 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 組成的詞語
b 學習“文包詩”寫法
c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2 ) 能力目標
a、 引導學生理解品味本課有關詞語及句子的含義
b、 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情感。
c、 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3)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并領略皓月當空的美景,感受祖國古典詩詞所創 設的意境,進行 美的熏陶。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并重的教學理念。
3 、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詞、文、圖的對照,討論交流和反復誦讀,感悟蘇軾“寬慰”的心情和他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難點:了解蘇軾的情感變化過程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
4 、 學情分析:
從課文內容來看,學生很難理解這篇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因為沒有豐富的個人經歷,教師的理解也是很膚淺的.為應對這一情況,課前利用早讀課和輔導課時間提供了大量關于蘇軾的資料,讓學生了解他的生活,這樣就能使學生感悟課文有了一些基礎.教學中以品讀悟情為主,教師適當以語言渲染,努力讓學生走入課文的情境.
5 、 教具的使用: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二、 說教法與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學生運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生多讀書、少做題。因此,堅持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對閱讀材料進行適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一種好辦法。《但愿人長久》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為此,我們運用自主探究與朗讀感悟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采用聯系寫作背景理解重點句段,首先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篩選學生的疑問,突出情感變化,接著讓學生讀課文找出有關情感變化的詞語。例如:“思念”、“埋怨”、“寬慰”等。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想蘇軾所想,悟蘇軾之情,并輔之以有感情的朗讀,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2)學法指導: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采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寫。看:看課文,從中發現問題。問:指出問題。想:思考并回答教師精心設置的問題。讀:讀順、讀流暢,讀出感情。寫:通過本文的學習,教師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寫片斷。
三、說板書及作業
(1) 板書就按課文作者的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于總結寫作特點;二是便于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
(2) 作業為背誦體會和自學《水調歌頭》全文,了解作者寫這首詞時的心情和時代背景。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引入課題:
1、同學們,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要來到了,中秋節晚上的月亮特別圓。古代文人都喜歡以月亮為題材寫出了許多優秀的詩篇,你能說幾句嗎?(因為本文以月為主線,借月抒發情感,)
2、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一篇與月亮有關的文章。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紀錄。
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不無感慨地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可見歷來描寫洞庭景色的詩文很多,要寫得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是十分不易的。劉禹錫這首《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著筆,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于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的詩意。“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三四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是難以措筆的。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這是很難得的。
《但愿人長久》-教后記 篇3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04
劉繼英 發表
“文章不是無情物”,課文不僅是客觀事物的寫照,也是情感的載體,有時作者將這種情感蘊藏在字里行間,有時作者將這種情感欲言又止,這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空白。我們只有挖掘出這個空白,把情感點激化出來,才能打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錢老師在教學《但愿人長久》一課,在品讀“蘇軾跟弟弟蘇轍手足情深。小時候,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離。”這段內容時,教師先讓學生想像蘇軾兄弟倆小時候讀書、玩耍的情景,然后進行情感誘發:“他們兄弟倆手足情深,還會在一起干什么?有的學生說:“他們一起去踏春……”有的學生說:他們也許會一起去河邊垂釣……”有的學生說:他們也許會一起來吟詩作對”……此時,教師已經讓學生沉浸在角色的環境中了,從而進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為我之心”的境地。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轉載
劉繼英&id=908
《但愿人長久》-教后記 篇4
導入新課:
蘇軾是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與弟蘇轍情同手足,但長期天各一方,時值中秋,目睹別人家團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傷感之時,悟出真諦,于是解脫惆悵,寫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絕唱。這節課我們就用各種方式來展示我們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小組準備:
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把分配給你們的任務準備一下,練一練,3—5分鐘的時間,一會展示給大家(師及時指導表演)。
小組展示:
1組展示:介紹有關蘇軾的資料。
2組展示: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7組展示:感情朗讀全文
3組展示:蘇軾與弟弟的感情如何?從哪里能夠看出來。
4組展示:詩人為什么埋怨月亮,從哪些詞能夠看出詩人的思鄉之情?
5、6組展示:蘇軾的情感有什么變化?原因是什么?談自己的體會。
8、9組展示: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10組展示:背誦課文4、5、6自然段。
11、12組展示以“思念親人,思念故鄉”為主題的詩詞。
教師總結:
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但愿完美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讓我們一起背誦蘇軾的《水調歌頭》,以曠達的心態對待生活!
《但愿人長久》-教后記 篇5
滋育心根,如何操作?如何處理好知識、技能學習,以及發展兒童官能與滋育心根的關系?走進劉云生老師的語文課堂,看他執教《但愿人長久》,我們豁然開朗:語文課,用言語來滋育心根。正因為如此,劉老師的課旨歸了語文的本原。
一、課前談話,了解溝通
師:孩子們,大家好!我姓劉,大家就叫我劉老師。給我打打招呼,好嗎?
生:(沒有人敢發言。)
師:我聽你們老師說,你們班最棒。誰來打頭炮?我首先送你一張名片。
生:哈嘍,劉老師!
師:中英文雙語打招呼,夠國際標準!(送上一張名片,并和學生握手)
生:(全班轟笑)
生:nice to meet you,mr liu!
師:我成了“國際友人”!(送上一張名片)
生:(眾笑)
生:劉老師,你好!
師:我又“回國”了!(送上一張名片)
生:(眾笑,舉手的同學越來越多)
師:看來,咱們班的孩子很會和別人相處,真是鐵鍬敲鑼——響當當!呵呵,今天,我們是第一次見面,大家這樣“聚精會神”地看著我,你聯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卓別林。(眾笑)
師:(笑兮兮地說)我有那么丑?
生:不是丑,是幽默!
師:(走過去摸了摸這個孩子的頭)這還差不多!
生:我想到了鄧小平!
師:總設計師?不敢當!不過,我知道他的意思,我和鄧小平一樣,都是“濃縮的精品”!
生:(眾笑)
師:我還想到了曾經教過我們的李老師,他和你一樣,也戴眼鏡!
師:他,現在到哪里去了?
生:調到北京去了。
師:想他嗎?
生:想!
師:什么時候最想?
生:晚上,睡覺的時候。
師:特別是有月亮的夜晚,是吧?
生:(點點頭)
師:多重感情的孩子啊!今天,我能認識你,真是“三生有幸”啊!你叫什么名字?
生:王詩韻。
師:建議大家給王詩韻同學來點掌聲!
生:(熱烈地鼓掌)
師:短短的幾分鐘接觸,讓我感到,咱們班的孩子真厲害!不但有禮貌,還會聯想。是不是每個孩子都善于聯想,善于學習,我將拭目以待。
【教師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很快贏得了孩子的喜愛,拉近了和孩子們的心里距離,為上課時圍繞文本的對話搭建橋梁。同時,這看似不經意的談話,又蘊涵深意。一是了解孩子們聯想的能力,為調整教學預設摸清情況;二是相機捕捉課程資源,為豐盈教學獲取素材。】
二、鋪陳意象,誦讀入境
師:請看(出示一幅幻燈片:圓圓的月亮高高高地掛的天空中),你聯想到什么?
生:嫦娥奔月!
生:我想到了中秋節。
生:我想到了阿波羅號登月飛船。
生:我想到了星球大戰。
師:想象真豐富!現在,科學技術比較發達,你們會想到這些。可是,在遙遠的古代,山重水隔,人們望著那一輪或圓,或缺的月亮,會產生怎樣的聯想呢?你會背誦哪些寫月亮的古詩詞嗎?
生:我會背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師:不簡單!背得這樣熟!
生:(爭著舉手)
生:(搖頭晃腦地背誦)《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有點小李白的味道!這兩位同學都背誦的是李白的作品,能不能來一首其他詩人的?
生:“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這是誰的?
生:張繼的《楓橋夜泊》。
師:還有最后一次機會,誰來背?(有一位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的,嘴里還在小聲地,急迫地說,“我!”)好,把這個機會給你!
生:“村夜。白居易。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師:據我所知,我們在課文中,沒有學過這首詩。你怎么知道的?
生:在《唐詩三百首》中讀到的。
師:了不起,這才叫真的了不起!自己從課外書上去獲得知識!
生:(老師帶頭,和學生一起鼓掌!)
師:在古代,月亮是許多詩人,詞人,文人描寫的對象。我也給大家帶來了一樣好東西,不是詩,而是詞。是距今900多年前,一位叫蘇軾的大文學家寫的。請大家欣賞。
師:(配樂朗誦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學生完全沉浸在朗讀所營造的情景中)
生:(回過神后,熱烈鼓掌)
【語文是感性的存在,是生命的舒張。開課,教師從月亮的意象入手,讓孩子們背誦古詩,把學生的視覺引向遙遠的古代,既是語言的積累,也是意象的統整,更為學習課文鋪設情境。】
三、自讀自悟,多元感知
師:謝謝大家的鼓勵!這首詞是怎樣寫成的呢?請大家打開書,第2課,《但愿人長久》。(板書課題)自由放聲地讀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標上問號。
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師:把生字讀給同桌聽一聽;不懂的地方,和同桌討論討論。
生:(按要求合作學習)
師:(抽讀生字新詞)
師: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生:劉老師,“嬋娟”是什么?
師:是呀,“嬋娟”是什么?是不是嫦娥的“手絹”?(眾笑)
生:不是!“嬋娟”就是月亮。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課文第五自然段說,“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從這里可以看出,“嬋娟”就是“明月”。
師:怎么看出來的?
生:嗯……(語塞)
生:第五自然段和最后的詩意思是一樣的!
師:發現了“新大陸”!真了不起!課文最后幾句詞就是表達的第五自然段的想法,意思的確是一樣的。還有哪些同學也有同樣的“偉大發現”?
生:(全班大部分同學舉起了手)
師:很好!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為什么“人有悲歡離合”前面要用省略號?
師:讀書多仔細呀!連一個標點符號也不放過。棒極了!但,你這個問題,還可以怎么問?
生:(搖搖頭)
師:誰來幫幫他?幫幫這位問題“發現家”?(眾笑)
生:為什么課文不把蘇軾寫的文章全部抄下來?
師:不是“抄”,而是“引用”。為什么不全部引用下來呢?大家課外去讀讀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一定能知道。這里,老師不講。還有問題嗎?
【“疑是知之始。”教師讓學生初讀課文,質疑問難,特別強調“發現”,意在啟發學生自能讀書。有的問題當場解決,有的問題故意存疑,目的在于,把學生的閱讀引向課外。】
師:(環視整個課堂)沒有了。那,請大家再讀讀課文。這次默讀。看看你還會有什么“偉大的發現”,有什么不同的體會?
生:(靜靜地,默默地讀。仿佛能讓人感到學生思維在悄悄地流淌。)
師:讀書貴在靜思默想。大家讀得那樣投入,那樣認真。來,說說,你的發現,說說你的體會。
生:我發現,蘇軾很想他的弟弟。
師:你讀出了思念!(板書:思念)
生:我體會到,蘇軾真了不起,看看月亮,就能寫出那么好的文章。要是我,肯定寫不出來。
師:你讀出了“敬佩”!好!但,老師相信你,今后一定會寫出比蘇軾更好的文章。剛才,我看你讀書的時候,還在書上批注,寫自己的體會。我想,說不定,你就是當代的“蘇軾”呢!
生:(眼睛里露出興奮)謝謝老師!
生:我體會到,蘇軾和蘇轍情同手足,感情很深。
師:用課文中的詞語,叫——
生:手足情深!
師:(板書“手足情深”)你讀出了“情深”!
生:我體會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們要把美好的感情長留人間。
師:你讀出了祝福!(祝福)
生:我體會到,月亮圓了,人更想團圓。
師:你讀出了“團圓”!
【鼓勵學生的多元理解,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提升學生的自信。并在尊重的基礎上,順學而導,給予點撥,頗見教師功力。】
三、重點開掘,直抵心靈
師:孩子們真會讀書!讀出了各自的體會和見解。很好!但,不論是思念也好,祝福也好,團圓也好,都是建立在(指板書)——
生:(全班齊)“手足情深”基礎上的。
師:因手足情深而——
生:(全班齊)思念!
師:因思念而盼望——
生:(全班齊)團圓!
師:因團圓不成而——
生:(全班齊)祝福!
【一放,一收,張弛有度。在此聚焦,為引領學生深入閱讀找到了突破口。扣“手足情深”,開啟了直抵心靈的航程。】
師:那么,從課文哪些地方,我們能感受到蘇軾和蘇轍手足情深呢?自由讀讀課文,像剛才那位“未來的蘇軾”一樣,一邊讀,一邊勾劃出相應的語句。
生:(默讀勾劃)
師:小組內交流交流。
生:(小組交流,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師:來,我們全班交流交流!
生:(讀)“小時候,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離。”從“形影不離”,我體會到,他們手足情深。
師:先讀課文中的語句,再說自己的理由和體會。這樣匯報,有根有據,好!(豎起大拇指)
生:(讀)“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蘇軾卻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他想他弟弟,說明,他們感情深。
生:從“心緒不寧”可以看出,蘇軾和他感情深。
師:怎么看出?
生:蘇軾想弟弟都想到心緒不安寧了,只有感情深,才會這樣。
師:你真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孩子!要是我有你這樣的哥哥,一定幸福甜蜜!(眾笑)
【詼諧,真情,入情入理。】
生:我還幫他補充一點:這一天是中秋節,“每逢佳節倍思親”,所以,蘇軾很想他的弟弟。
師:是啊!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這天夜晚——
生:(齊讀)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蘇軾卻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師:蘇軾與弟弟的確手足情深啊!他的思念只有月亮知道有多深!
師:繼續交流。
生:我從這里看出“手足情深”:(讀)“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蘇軾希望他和弟弟的感情長留心間,夜說明,他們感情深。
師:言之有理,好!
生:(讀)“長大以后,他們就各奔東西,很少再有見面的機會。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又有七個年頭了!”分別七年了,又很少見面……
師:我敢肯定,你的發現很“偉大”。別緊張,慢慢說。(走近發言的這位小男孩,把手放在學生的肩膀上,俯身傾聽)
生:七年沒有見面了,還在數手指拇,說明,他們感情深。
師:哪個詞是說蘇軾在數手指拇計算?
生:屈指算來。
師:你真的了不起嘢!抓住了關鍵詞。大家想一想,蘇軾“屈指算來”,會說些什么?誰來表演表演。
生:(一邊屈指,一邊說)一年,兩年,三年……都七年了,弟弟現在怎么樣了?是瘦了,還是胖了?生活過得怎么樣?真讓人擔心啊!
師:多好的哥哥呀!
生:(一邊屈指,還一邊做出看月亮的姿勢,一邊說)一年又一年,轍弟呀,你還記得嗎?小時候,我們一起讀書,一起玩耍,形影不離,可是……咳咳,你都和我分別七年了。又沒有你的消息。唉,哥哥,我,怪想你的!(眾生鼓掌)
師:(滿含深情地)可是,弟弟不在眼前,只有月亮掛在天空中,只能聽到他人團圓的歡笑,只能眼看著一個又一個中秋之夜悄悄地溜走。他多想對又圓又亮的月亮說,讓弟弟回到我身邊吧!大家的交流有了深度。請繼續交流。
【《原詩》中說,“設身而處當時之境會……呈于象,感于目,會于心”,才能“妙悟天開”。這里抓住一個看似毫不起眼的“屈指算來”,活化出了形象,活化出了深情。整個閱讀漸入佳境。】
生:(讀)“月亮漸漸西沉,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蘇軾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蘇軾與他弟弟的感情太深,越思念越睡不著。
師:這場景,讓我們想到李白的——
生:《靜夜思》
師:想一想,該怎么改?
生: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親人。
【詩文參照,豐盈文本。此乃薄書讀厚之法。】
師:還可從有別的地方讀出蘇軾和弟弟的手足情深嗎?
生:蘇軾對弟弟的這番手足之情深到極處,不禁埋怨起月亮來——(讀)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別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
生:蘇軾埋怨月亮,更說明他對弟弟的感情很深!(板書:埋怨)
師:那你就來深情地讀讀這句話吧!
生:(讀得深情并茂)
師:好!全班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生:(全班齊讀)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漸次展開,導讀至此,從學生深情并茂的朗讀中,已經看出,整個閱讀,已經在學生的心靈深處“著陸”了。】
四、切己體察,哺育心根
師:孩子們,要是在現代,你和手足感情這么深,在中秋之夜,你會怎么做?
生:我會打電話。
師:怎么說?
生:弟弟,我想你!你一個人在外,要多保重喲!
生:我會發一封電子郵件,對弟弟說,“秋天天氣涼了,你要多穿點衣服。你不要擔心我,密州這個地方雖然偏僻,但,人很好!”
生:我會提前給弟弟寄一盒中秋月餅,重慶賓館生產的那種。(眾笑)
生:我也會給弟弟發一封伊妹兒,對他說,“祝你中秋快樂!”
生:我會坐飛機去看弟弟,和他一起看月亮。
生:我會給弟弟寄一張賀卡,在賀卡上寫上祝福的話。
師:可在距今900多年前的宋朝,科學技術十分不發達,沒有電話,沒有電腦,沒有英特網,沒有飛機,手足相隔千里,山重水隔,就是寄一封信,也要數月才能收到,更不用說寄月餅了,早在路途中霉變了。蘇軾又能做什么呢?
生:在心里想!
【推己及人,揣摩情感。古今對比,境異情同。在對比與對話中撥開情感的云霧,讓孩子們和文章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師:請讀讀第五自然段。看看,蘇軾的心里是怎樣的滋味?再根據自己的理解,讀讀這段話。
生:(自由體會)
師:蘇軾的心里是怎樣的滋味?你體會到什么?
生:蘇軾心里很難受。因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師:請你讀讀這段,讀出思念時的難受。
生:(讀)
生:蘇軾心里很憂愁,因為人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師:好。請你讀出思念時的憂愁。
生:(讀)
生:蘇軾心里在祝福,他希望美好的感情長留人間。
師:好。請你讀出思念時的祝福。
生:(讀)
生:蘇軾心里也有一絲寬慰,因為雖然他和弟弟遠隔千里,但,可以共同擁有這輪明月。
師:來,讀出思念時的一絲寬慰。
生:(讀)
【人的情感是復雜的,也是多元的。讓孩子們用自己的心思去“丈量”。讀出了多種味道,讀出了多種情勢。】
師:蘇軾和弟弟是手足,手足情深啊!手足情深就手足情深吧,又是七年沒有見面。七年沒有見面就不見面吧,又逢中秋佳節。中秋佳節就中秋佳節吧,又見別人歡喜團圓。不團圓就不團圓吧,又見月亮高懸。月亮高懸就高懸吧,又是那么亮,那么圓。蘇軾怎能不思念,難受,憂愁,祝福?又怎能不憑借月亮,來尋覓那一絲淡淡的寬慰?(至此,許多學生眼里閃著淚花)孩子們,拿起書,讓我們一起來表達這一份人間真情吧!
生:(配樂齊聲朗讀第五自然段)
【教師這段話極富詩意,也極具推動力,把文本的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把孩子們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師:在古代,蘇軾除了這樣想,還能做什么呢?他只能一邊飲酒,一邊低聲吟誦——(播放課件: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配樂朗誦及其畫面)
生:(觀看)
師:蘇軾這首《水調歌頭》創作以來,因其真摯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廣為傳誦。這里的“情”不再單單指手足之情了,還可以指——
生:父子之情。
生:母子之情。
生:朋友之情。
生:父女之情。
生:母女之情。
生:師生之情。
生:……
師:人間還有很多很多情,只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我們都可以這樣祝福——
生:(齊聲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人間自有真情在。讀到這幾句詞,你會想到哪些感人的事情?讓我們來為他們祝福吧!王詩韻,你開個頭吧!對你思念的那位李老師說兩句。
王詩韻:李老師,你雖然離開我們一年多了。但我不會忘記你!記得你給我們上的第一堂,你叫我回答問題,我一直在耍鉛筆,沒有聽清楚題目,你并沒有埋怨我,而是笑嘻嘻地拍了怕我的肩膀,重復了一次問題,叫我坐下,想想再說。現在,我要用剛學過的蘇軾的話,來祝福你: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全班,以及聽課者都一起鼓掌)
師:(激動地說)我為你們李老師有這樣好的學生而驕傲!要是我看到你的李老師,一定把你的祝福告訴他!
【這里,特別讓王詩韻同學來說,體現了教師的人文關懷精神。同時,在結構上,與“課前談話”形成照應,渾然天成,足見教師的課堂生成和駕馭能力。】
生:我要對我舅舅說。
師:說吧,直接對他說吧。(用期待的眼光看著學生)
生:舅舅,你到英國讀書,走了將近兩年了吧?我和爸爸、媽媽都想念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多有人情味的女孩!長大了,一定很有出息!
生:我對黃秋雨說,祝他學習成績越來越好!
師:誰是黃秋雨呀?
生:我班的同學,浙江的。現在他回去讀書了。
師:哦。那用剛學的句子,該怎么說?
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這就叫活學活用!
生:我對電視劇《父女情》中的爸爸和女兒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對電視劇中的人物說,思路打開了!
生:我對在伊拉克戰爭中受苦的小朋友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明天的太陽會是新的。你們會過上好日子的。
師:多美好的祝愿啊!但愿伊拉克的小朋友能聽見,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能聽見!
生:我想對我媽媽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媽媽是在去年出車禍離開我和爸爸的。(忍不住,留下了眼淚)
師:(走過去,把這位小男孩摟在胸前,眼里閃著淚花,哽咽著說)多懂事的孩子呀!你有什么需要我幫助的嗎?
生:(搖搖頭)
師:這樣吧,我把這幾句蘇軾的詞寫在我的名片上,送給你。有困難時,給我打電話,好嗎?(一邊說,一邊寫名片,然后雙手遞給那位小男孩)
生:(點頭)謝謝劉老師!
師:我知道,孩子們還有許多祝福要說。(播放王菲唱的《水調歌頭》,序曲奏響)但,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能在課堂上說了。讓我們跟著王菲哼唱由蘇軾《水調歌頭》譜成的曲子吧!一起為天下有情人祝福——
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即將唱完,教師示意學生哼著歌曲,離開教室。)
【延伸拓展,真情再現。此情此景,“語文課”的概念已經淡而遠去了,留下的是真情表達和默默祝福。然而,這正是我們久違了的“語文課”,用言語哺育心靈的語文課。用劉老師的話說,這就叫“滋育心根的語文”。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語言、情感、意象,以及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懷正在孩子們的心中激蕩,在他們的血液里奔涌,向他們人生的所有空間,所有時間延伸,延伸!】
……
【總評】
劉老師這堂語文課,用言語來哺育孩子們的心靈,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其奧妙在于:教師深刻地認識到,言語既是通向人文世界的憑借,也是人文世界的重要內容,正如馬克思所說,“語言既是思想的物質外殼,其本身又是思想的一部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如一地順學而導,建基于學生心靈來,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去感悟意象、情感和思想,緊扣“情深”來展開教學,讓學生從“文表”走向“文里”,從情景走向意境,從手足情走向多種情,一直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讓言語成為孩子們情感、思想的一部分,并化作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懷,滋養著學生的“心根”,傳達出感人至深的“心靈之音”,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我們相信,經歷了這樣一個“深愛著他的深愛,思念著他的思念,祝福著他的祝福”的過程,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會更加豐富,更加充盈,更加舒展,更加美好!
《但愿人長久》-教后記 篇6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是怎樣度過的?當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到來,我們會親人團聚,品嘗瓜果月餅,共享一輪明月。但總有人因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看到這一輪明月,心里會有那些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望著天上的月亮,總讓人想起家鄉的親人。才上心頭,卻下眉頭,許多寫月的詩詞作品都表達了這種情愫。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所學過的有關描寫月的作品。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新的詩詞《水調歌頭》,齊讀課題。
二、初讀詩文
出示詩歌《水調歌頭》,學生自由朗讀。
指名朗讀,糾正學生讀音。(闕,瓊,綺)
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詞,想象豐富,語言凝練,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學們在學習理解上遇到了較大的困難。請同學們打開課文《但愿人長久》,仔細閱讀這篇文包詩結構的作品,就能幫助我們學習和理解。
三、精讀詩文
讀了課文,你感受和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
詩人因為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你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緒?(埋怨、寬慰)
課文一至三小節描寫了詩人對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圓之夜,詩人為何單單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課文中是怎樣描寫出他們之間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學朗讀。從這些語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這首詩里,同樣也蘊涵著這樣的感情,讓我們齊聲朗讀,來感受這種深深的思念之情。齊讀《水調歌頭》。
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寫詩人的離愁別緒,自由讀讀這一段。你感受了怎樣的意境?(《靜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誦李白《靜夜思》,指導朗讀描寫月夜環境和詩人輾轉反側的句段。
在皓月當空之時,詩人靜思什么呢?齊聲朗讀詩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從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齊讀句段。從“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詩人的責怨,齊讀句段體會感受;從“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詩人的憤懣,再讀句段,進一步體會感受。
在詩人的詩中同樣也蘊藏著這樣的情緒,讓我們再讀讀這首詩,來體會詩人當時的情緒。齊讀《水調歌頭》。
課文后面部分抒寫了詩人的心情得到了寬慰,是什么讓他得以釋懷的?指名讀課文的五至七節,指名學生說說詩人得到寬慰的理由。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詩人的情緒變化。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讓我們再讀讀這首詩,感受詩人從離愁別恨中解脫出來,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懷。齊讀〈〈水調歌頭〉〉。
三、總結全文
自古多情傷離別,無數詩人墨客都表達這種情緒。蘇軾也寫了自己的離愁別緒,但最終得以解脫,不愧為大詩人、大文學家。讓我們將這膾炙人口的詩句珍藏在我們的記憶中,齊讀課文及詩詞。
《但愿人長久》-教后記 篇7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89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更喜歡他豁達超然的初事態度。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似乎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來。
昨晚,布置學生回去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和抄錄《水調歌頭》。而我自己,就在浴室中大聲反復的將《水調歌頭》吟誦。這首詞中,我似乎窺到了俠骨柔情的文豪內心中最柔軟的一塊,似乎感受到蘇軾超然中卻洋溢著的婉約柔情。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引導到中秋佳節,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接著出示課題齊讀,猜猜課題的意思。我誦讀《水調歌頭》全篇。學生讀課文,在文中印證自己的猜測。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后分塊教學,指導朗讀。
為使學生能與古人產生情感共鳴,我請有與親人分別經驗的孩子談談他的親身感受,然后將7年換成3000個日日夜夜,通過時間這一概念,增強了對孩子們的情感沖擊。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樂,體會蘇軾的孤獨。再補充蘇軾被貶后在牢中寫下的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這樣多角度的體驗,使學生能感同身受。
在體會埋怨的原由時,我引入了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最后在理解詞句思想時,我引入了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最后我和學生在古箏的伴奏下,齊讀《水調歌頭》將古詩情韻推向高超。
整堂課下來感覺思路清晰,學生默契,頗有意猶未盡的味道。
(敏思博客原創聲明:未經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紙媒體,網絡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日志鏈接地址: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轉載
《但愿人長久》-教后記 篇8
教學要點:
精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的朗讀理解,從而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并相機進行美的教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演示課件:(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圖片)
同學們,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你能描繪一下圖上的景色嗎?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節,你們家通常是怎樣渡過的呢?
2、引入:(課件出示圖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文學家蘇軾卻心緒不寧。同學們,蘇軾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緒不寧呢?你們想知道嗎?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2、3小節
1、同學們,你們讀到了嗎,蘇軾為什么心緒不寧呢?
2、學生交流
根據交流重點抓“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又有”等詞的理解體會
A、你從哪里看出他們倆手足情深呢?(小時侯……)
B、你從“形影不離”這個詞中能體會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又有七個年頭了!”從這句話中你又有什么體會,主要是從哪個詞中體會到的?
3、指導朗讀
結合學生的交流,請他們讀
你能讀好么?你能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嗎?你會用朗讀表現嗎?
4、引說:
蘇軾之所以會如此“心緒不寧”,是因為——(蘇軾在思念著弟弟)是啊,蘇軾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時侯——……長大以后——……如今屈指算來——……怪不得蘇軾會這樣——(思念弟弟呢!)
三、學習課文第4節
1、過渡:(演示課件:課文插圖)
瞧,月亮漸漸西沉,抬頭望月,月光如水,它還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學們,在這樣的夜晚,你會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這么美麗的中秋節晚上,蘇軾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來了。你們想知道蘇老先生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誰嗎?
2、指名朗讀
指導看圖
同學們,這時候的蘇軾神情怎樣?(眼睜睜)
那圓圓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睜睜地望著,會覺得怎樣?用你的朗讀來回答吧。指導讀好“偏偏”一詞。
3、交流討論
點擊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指導看圖。
師:同學們,看,明月當頭,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麗,這個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現在是身在異鄉,與親人朋友已分別多年,這時,你看著月亮會想些什么?自言自語說些什么呢?
4、配樂朗讀
是呀,在月亮這么圓這么明的中秋之夜,蘇軾卻見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傳來憂傷的樂曲,更增添了蘇東坡的思念之情,感傷之情。
四、自由朗讀5、6小節
1、過渡:蘇軾這么無奈這么惆悵,后來為什么又寬慰了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
2、交流討論
⑴用自己的話再來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重點理解“悲”“歡”“離”“合”,“隱”“現”“圓”“缺”的意思)
⑵“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還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讀第二句
聯系上文說說
3、想到這里,蘇軾的心里就感到寬慰了許多,便低聲吟誦起來:
(課件出示)
……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學生跟著老師讀(師生共讀)
4、指名讀,問:你們想了解這五行詞的意思嗎?課文已經告訴我們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聰明的同學最先找到。
5、指名再讀意思
問:這意思你們都讀懂了嗎?
指名讀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你們能找到這句話的意思嗎?指名說
你能聯系上文說說你的理解,體會嗎?
7、出示詞文,師范讀
8、指名生讀,提示:低聲吟誦
五、總結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來感受一次蘇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變化吧。
2、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詞的全部嗎?
《但愿人長久》-教后記 篇9
一.導入新課
祖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更是文化的瑰寶,誰能背一首古詩嗎?
二.新授課文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52《但愿人長久》。古代有位大文學家在這中秋之夜寫下這樣的詞句(出示詩詞)。
1.下面老師來檢查一下你們經過預習后掌握的生字新詞情況(出示生詞表)
2.誰能讀一下?
3.一起讀兩遍
4.你能理解其中的一些字詞嗎?
5.你想進一步了解課文的內容嗎?你想知道蘇軾為什么能寫下這首千古絕唱嗎?
6.自讀課文,想一想蘇老先生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詞的?板書:蘇軾寫詞
7.他的感情有哪些變化呢?(默讀課文)
8.學生回答老師板書:心緒不寧——不禁埋怨——轉念一想——寬慰許多
9.蘇軾為什么寫這首詞? 板書:思念親人
三. 精讀課文
1. 課文中的那一節說出了這首詞的意思?
2. 誰能說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最后這兩句詞的意思。(注意表達完整)
3. 課題中的“但”可以解釋為“只”
4. 誰能把課文的最后一節有感情地讀一遍?
5. 對于第六節你還有什么疑問?(比如標點符號的使用)
四.學習全詞
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了解這首詞的前面部分?(出示整首詞)
1. 借助拼音自由地輕聲地讀這首詞
2. 誰想試讀一下?
3. 讀得好。向他學習。
4. 蘇軾為了思念親人寫下了這首好詞,
五.詩詞拓展
同學們你們還能說出幾首有關思念親人的古詩詞嗎?
生:李白《靜夜思》
你能想象一下當時李白寫下這首詩的情景嗎?
還有其他詩嗎?
生: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你猜測一下王維為什么要寫下這首詩?
師述:吟詩誦詞總是為了表達某種感情,展現某種情景。下面是本人在游黃山時寫下的一首小詩,你們想不想聽啊? (出示)
游黃山
倪也兵
黃山“三峰”我都爬,
光明蓮花天都下,
奇峰怪松沒看夠
云海溫泉醉晚霞。
你們說黃山美不美?
生:美。有山峰。
生:有云海溫泉。
生:有各種各樣的松樹。如迎客松。
倪老師在這首詩中表達的感情是什么呢?
生:祖國山河美。
生:黃山真美啊。
說得好。老師在這首詩中描繪了黃山的四大奇觀:奇峰,怪松,云海,溫泉, 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六.總結全文
詩詞或表達愿望,或言明志向,寫詩詞離不開特定的環境, 大文學家蘇軾給了我們很多啟發。 老師相信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也會有感而發,也能寫出真情實感, 讀起來瑯瑯上口的屬于自己的詩詞。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和老師共同探討。 我們在班級里開展“我是小小蘇東波”活動。 望同學們積極參加。
最后讓我們再一次領略一下蘇軾寫詞的情景。體會詩人是如何熱愛生活,思念親人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遍)
設計理念
這是一篇講述蘇軾寫詞的課文,我是這樣設計教案的:先讓學生搞懂這是一篇介紹蘇軾寫詞的文章,然后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寫這首詞, 接著讓學生體會到寫詞著文是有感而發的,最后用老師的感想之作引領學生參與到“我是小小蘇東坡”的活動中來,由課內到課外,由古代到現代,由老師到學生, 讓學生體會到,再好的詩詞都是人寫出來的, 我們不妨也嘗試一下。 讓學生真正走近名人,融入課文中的情景。
反思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內容不深,但一定要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豐富拓展知識技能, 這是我教這篇課文的宗旨。由于注重了情景分析和全詞的認讀,削弱了課文地朗讀, 今后還要加強朗讀指導,在課堂上創設情景,讓學生有感而發地寫出幾句詩來效果會更好。
《但愿人長久》-教后記 篇10
語言文字是具有內容的,是具有思想的,是具有情感的,是具有規律的,是具有想象力的……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同學們可以在朗讀中理解內容,在朗讀中感悟思想,在朗讀中產生情感,在朗讀中尋找規律,在朗讀中發揮想象……不同的朗讀,達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看兩則案例,同樣是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七冊《但愿人長久》中一小節:
[他眼睜睜地望著那圓圓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來: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
[案例一]
師:同學們自由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生自由讀,師巡回。
師:現在請同學們交流一下。
生1:我感受到蘇軾很想念他的家人,在埋怨月亮。
生2、我覺得月亮很圓,詩人想到中秋節了,應該親人團聚的,可他不能與家人團圓,他很難過
生3:我體會到大詩人在中秋佳節想念家人,又見不到家人的無奈。
……
師:同學們說的很好,我們把這種感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學生感情朗讀。
[案例二]
師:同學們,讀讀想想,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可以先自由讀,再互相討論討論后讀。
生自由朗讀,再小組討論,師巡回被咨詢。
師:現在讓我們來聽聽同學們是怎樣讀的?并說說你們這樣讀的理由。
生1:(自己讀,把“圓圓的”“這么圓”“這么亮”讀得較重。)因為我想突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別圓,特別亮,才引起詩人思念親人的。
(又有好多人舉手)
生2:我補充,我覺得“眼睜睜”“無情”也要讀得重一些,因為這樣,我覺得更可以體現蘇軾想念親人,可又見不到的無可奈何。
師:噢! 那你讀讀看,讓我們大家都來體會體會。
(生2讀,學生練習。還有人舉手)
生3:老師,我覺得朗讀時還要把這些詞兒“圓圓的”“埋怨”“偏偏”也讀得稍重些,因為這也能體現詩人的思念和無奈。
師:(贊許的)恩,你讀讀看。我們再一起來體味體味。
生3讀這段話,大家尋味。
(學生一起讀,聽起來真的讀得很有感情了。可還有人舉手。)
生4:我是這樣讀的,她開始讀。大家聽出,她突出了“眼睜睜地望著”“心里不禁埋怨”“你為什么”等詞語,好多學生偷偷笑她,眼光似乎也有些看不起。
師:哦,你有不同的讀法,敢于表現,很好!那,你能說說理由嗎?
生4:我……我想讓大家明白,蘇軾是怎樣看月亮,怎樣寫出心里想法的,還有……還有,我覺得他把月亮當成了人,我……我也想突出一下。
大家顯然沒有想到她會這樣的理由!不再發笑。
師:(高興地鼓掌)啊!你說的真好!思考得也很深刻!你把這段語言文字的寫法也讀出來了!讓我們記住了怎樣寫!謝謝你!我們不妨也學習她,讀讀看。
學生也試著練讀。有的不住感悟點頭。
師:老師欣賞到了大家很有個性的朗讀,真是精彩!誰還能把文章中的省略號讀出來?
學生再讀,品味。
生5:聲情并茂地讀。并自然而然加上:“你可知道,千里外的弟弟,我想你啊……”
生6:“月亮啊,請捎去我的思念……”
……
[評析]
兩則案例,顯然第二則案例更讓我們體會到了,在閱讀教學中朗讀訓練的科學合理,扎實有效;讓我們看到了教師的導而弗牽,滲透得法的藝術;讓我們感受到了學生朗讀時的主體發揮,個性張揚……新課程中突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尊重個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的,學生都是個性鮮明的個體,他們的理解能力、朗讀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當然朗讀也千變萬化,我們老師心中當然也有自己的所謂“最佳標準”,在對待學生各不相同的朗讀時,千萬不能強硬地把學生一下就帶到你所認為的“最佳”上來。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化朗讀,就是要耐心地聽取他們各不相同的朗讀,而不是馬上糾正;耐心地聽取他們這樣朗讀的原因,讓大家評議,而不是獨斷;讓他們在寬松、自然、和諧的氛圍中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暢所欲言,淋漓盡致……這樣,我們才會發現孩子智慧的火花,才能靜靜地聽到各種花兒開放的聲音,才能悄悄地欣賞到各種花兒盛開的美姿。第二則案例就是這樣做的,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讓他們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朗讀訓練得到充分落實,從而把語言文字學得更扎實,有效。
2、體現層次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升的過程。思維過程是有邏輯規律、是十分縝密的。在朗讀教學過程中,不是機械地一遍又一遍的朗讀,而是應該體現學生內在的思維過程、提升積累過程,這樣的朗讀才是真正扎實有效的。第二則案例就體現了這樣一個過程,學生自由讀,明白語言的思想內容;再讀,體會語言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再讀,感悟到語言文字的內涵、規律等。這是一個漸進的,不斷感悟提升的過程,教師充分遵循這一規律,逐層推進,讓學生在充分自由的狀態下,自由發揮,思維得到了自由馳騁……因此,朗讀越來越有味兒,越來越出色!把語言文字的感悟發揮得恰到好處,使語言文字的演練得到升華。
3、滲透得法
“引而弗牽,導而弗抑。”是的,教法千萬,貴在得法。第二則案例中,教師就做到了這點。他把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自己只是一個被咨詢對象,會的不講,不會的引導、點撥。呵護孩子的自信,輕點孩子的思維,巧燃孩子的情愫,妙接孩子的想象……使孩子的朗讀逐漸入情入境,逐層深入……這樣的朗讀訓練,對語言文字更深入透徹,更有滋有味;學生自然而然對語言文字也更加喜愛,積累運用也更得心應手!
《但愿人長久》-教后記 篇11
中秋知識
《但愿人長久》練習設計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詞,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詞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3、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詞,其中田字個格中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詞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詞語及重點句的意思
三、教學過程
一、簡單介紹生平,揭示課題。
可讓學生課前搜集一些與本文有光的資料,包括蘇軾的一些詩詞,然后老師再加以補充。
(1)介紹蘇軾
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拭與弟蘇轍情同手足,但長期天各一方,時直中秋,目睹別人家團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傷感之時,悟出真締,于是解脫惆悵,寫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的千古絕唱。
(2)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 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自由練讀生字表上的生字
2)劃出課文中帶有生字的詞語
3)力求讀順句子,讀通全文
4)、學生練讀全文
5)、抽讀卡片
6)讀準字音
7)理解詞語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為事情不如意而對別人或事物表示不滿。
2 范讀課文
三、細讀課文
1 細讀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兩個詞語
2 學習第二自然段
自由讀課文
看圖理解詞語“皓月當空”,“萬里無云”,想象家人團聚,品嘗瓜果,觀賞明月“心緒不寧”是什么意思
3 學習第三自然段
蘇拭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離”呢?
4 指導朗讀
作業布置:抄寫詞語
版書設計
心緒不寧 形影不離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2、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工嬋娟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工嬋娟”的含義。
三、教學步驟及過程
1、繼續細讀課文
自由讀課文
指明說說蘇拭為什么要埋怨月亮
蘇拭移情于月也戲人,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
自由練讀
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導想象
這個問題問的沒有必要,可刪去,因為課文已說得很完整了。
細讀5,6自然兩段
想到這而,他的心里似乎寬慰了許多,便底聲吟誦起來。
想到這兒還想到哪兒?
他為什么寬慰了許多?這說明了什么?人有悲歡離合,就象月亮有陰晴圓缺,恰是世之長理,實難十全十美,他的寬慰,正是他與常人不同的可貴之處。
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們的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既然離別難免,那就不必傷悲,將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賞良宵美景。
2 、總結課文內容
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拭的名詞《水掉歌頭》的創作經過。
3、指導背頌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樣句
示范: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
造句可隨課文教學,講到有關自然段直接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練習造句。
5、作業
板書設計
心緒不寧
埋怨 } 重親情
轉念
寬慰 } 通情達理
《但愿人長久》-教后記 篇1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回憶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3、導出蘇軾并簡介生平。
4、導入課題,板書:2、但愿人長久
5、看圖、聽歌說說自己的所看、所想。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學課文。
提出自學要求:1、自學生字詞,要求讀準字音,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正確、通順。
3、默讀課文,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4、交流討論。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詞,學生認讀,說說自己理解的詞語意思。
(2)指名讀課文。
(3)說說課文要學哪一首詩。
(4)文章描寫詩的意境有是哪幾小節?
(5)說說課文可以分成哪幾小節?概括段意。
3、指導朗讀長句。
三、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2、講解字形。屈:半包圍結構的字,外邊的“尸”字旁不要太大,里邊是個“出”字,最后一筆是點。
3、學生描紅、仿影。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體會作者對兄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學生自由輕聲讀文,思考:課文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指名說說。
三、學習第二節
1、學生讀文,說說從這首詞中讀出了怎樣的一種感受?
2、出示課文中的圖,說說這是什么時候?圖中蘇軾表現怎樣?
3、讀第2節,對比一下,人們與蘇軾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導朗讀:讀出人們的喜悅,蘇軾的思念與惆悵。
四、學習第三小節
1、為什么在如此佳節,蘇軾不思念別人而是思念蘇轍呢?
2、出示填空:蘇軾思念弟弟是因為__________。
五、學習4-5節
1、看著如此美好的月色,蘇軾在床上睡不著,他想到了什么?他的情緒有什么變化?請讀文找出有關的詞。
2、討論、小結:中秋佳節,萬家團員,蘇軾與弟弟卻天各一方,難以相聚,正所謂"月圓人不圓",心中頓時升起難以名名狀的惆悵與埋怨。板書:月圓人不圓
3、自由輕聲讀課文,思考:蘇軾為什么埋怨月亮?
4、討論、小結:詞人眼望圓月,悟出人有悲歡離合,就像月有圓有缺,很難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既然人有離合,那么詩人又是如何對待的呢?
5、指導朗讀蘇軾為親人無法團聚而埋怨月亮,更見他對弟弟手足情深。
6、指導朗讀(范讀與指導相結合)
五、學習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學習并理解詞語
(1)比較:吟誦--朗誦
(2)"嬋娟"指什么?(本課指美麗月色)。
3、出示課文投影,放音樂《水調歌頭》。
六、再次朗讀古詩,放音樂,學生配樂讀、指名讀、背誦。
1、你能不能來說說這首詞的意思?(可以用課文中的話,也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意思)
2、理解詞的最后兩句。
3、試著背誦4、5、6小節。
4、"但愿人長久"還可以說到人的那些方面?(推及兄弟情、友情、愛情、美好的感情)
七、總結
這篇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名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造經過。蘇軾思念親人,熱愛生活,篤于情誼,又能通情達理,以理遺情,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發出誠摯祝愿。
板書設計:
心緒不寧: 中秋佳節 歡歡喜喜
手足情深 離別七年
2、但愿人長久 埋 怨 : 月圓人不圓 寬慰許多
人生哲理: 月有圓缺 人有離合
美好祝愿: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自然段。
2、初步領略古典詩詞的意蘊,激發起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3、開展讀書交流會,交流蘇軾及其詩詞的有關資料,以及有關“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詩詞。
教學重點:讀書交流會。
教學難點: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一、指導背誦課文
1、播放樂曲,學生自由練習背誦。
2、教師配樂范背。
3、指名背誦。
二、開展競賽活動
1、讀書交流活動。
(1)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關蘇軾的故事、詩詞,進行交流。
(2)交流有關“思念親人,思念故鄉”的詩詞,開展朗誦會。
文獻摘錄: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課后練習:
一、根據拼音,填充詞語。
ɡuān yín zhēnɡ zhēnɡ
做( ) ( )誦 眼( )( )
yǐn tǎnɡ hé
( )約 ( )下 悲歡離( )
二、比一比,再組詞
廷( ) 耍( ) 嘗( )
挺( ) 要( ) 賞( )
灑( ) 慰( ) 隱( )
酒( ) 蔚( ) 穩( )
三、按課文內容將詩句補充完整,再根據你的理解填空。
蘇軾埋怨月亮是因為它在________________的時候變得這么______、這么_______ ;但他想到世上本來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樣,他祝愿________________常留人們心間,這樣雖然_______________,也能共同擁有________________!
教學反思:
又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其實文的用意應該是讓學生更易理解、掌握詩(詞)的含義,只是現成的文字對詩(詞)句的描述,往往對學生來說會先入為主地理解詩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這一課中,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我特意在設計教案時加入聽歌、看圖想象的環節,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生說:“看到圓圓的月亮我知道中秋來了,此時此景,正是萬里無云,皓月當空;我還看到了皎潔的月光透過窗子射在詩人的書桌上,因為月亮太圓了,光太亮了,就好像太陽光那樣射進來;聽著這樂曲,我感覺到里面有一種淡淡的憂愁……”
《但愿人長久》-教后記 篇13
中秋知識
《但愿人長久》練習設計
教學要點:精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的朗讀理解,從而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并相機進行美的教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演示課件:(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圖片)
同學們,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你能描繪一下圖上的景色嗎?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節,你們家通常是怎樣渡過的呢?
2、引入:(課件出示圖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文學家蘇軾卻心緒不寧。同學們,蘇軾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緒不寧呢?你們想知道嗎?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2、3小節
1、同學們,你們讀到了嗎,蘇軾為什么心緒不寧呢?
2、學生交流
根據交流重點抓“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又有”等詞的理解體會
a、你從哪里看出他們倆手足情深呢?(小時侯……)
b、你從“形影不離”這個詞中能體會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來,分別又有七個年頭了!”從這句話中你又有什么體會,主要是從哪個詞中體會到的?
3、指導朗讀
結合學生的交流,請他們讀
你能讀好么?你能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嗎?你會用朗讀表現嗎?
4、引說:
蘇軾之所以會如此“心緒不寧”,是因為——(蘇軾在思念著弟弟)是啊,蘇軾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時侯——……長大以后——……如今屈指算來——……怪不得蘇軾會這樣——(思念弟弟呢!)
三、學習課文第4節
1、過渡:(演示課件:課文插圖)
瞧,月亮漸漸西沉,抬頭望月,月光如水,它還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學們,在這樣的夜晚,你會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這么美麗的中秋節晚上,蘇軾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來了。你們想知道蘇老先生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誰嗎?
2、指名朗讀
指導看圖
同學們,這時候的蘇軾神情怎樣?(眼睜睜)
那圓圓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睜睜地望著,會覺得怎樣?用你的朗讀來回答吧。指導讀好“偏偏”一詞。
3、交流討論
點擊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指導看圖。
師:同學們,看,明月當頭,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麗,這個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現在是身在異鄉,與親人朋友已分別多年,這時,你看著月亮會想些什么?自言自語說些什么呢?
4、配樂朗讀
是呀,在月亮這么圓這么明的中秋之夜,蘇軾卻見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傳來憂傷的樂曲,更增添了蘇東坡的思念之情,感傷之情。
指名朗讀,齊讀
四、自由朗讀5、6小節
1、過渡:蘇軾這么無奈這么惆悵,后來為什么又寬慰了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
2、交流討論
⑴用自己的話再來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重點理解“悲”“歡”“離”“合”,“隱”“現”“圓”“缺”的意思)
⑵“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還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讀第二句
聯系上文說說
3、想到這里,蘇軾的心里就感到寬慰了許多,便低聲吟誦起來:
(課件出示)
……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學生跟著老師讀(師生共讀)
4、指名讀,問:你們想了解這五行詞的意思嗎?課文已經告訴我們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聰明的同學最先找到。
5、指名再讀意思
問:這意思你們都讀懂了嗎?
指名讀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你們能找到這句話的意思嗎?指名說
你能聯系上文說說你的理解,體會嗎?
7、出示詞文,師范讀
8、指名生讀,提示:低聲吟誦
五、總結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來感受一次蘇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變化吧。
2、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詞的全部嗎?
出示:師范讀——課后你們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嗎?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朱麗丹老師用本設計在“常熟市教育科研先進學校”驗收時上的匯報課獲優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