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一教學思考
習作一教學的話題是“人類為什么要設計節日”。這是一個我們在閱讀教材時,應該讀到的話題。而真正運用好這個話題,學生感受到這個話題的人文性才能夠激發他們產生靈感。在教學中,我個人認為應該考慮以下幾點:
1、沒有已有節日的資源占有,很難產生靈感
本次習作的引導文第一段“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節日;春節、植樹節、護士節、中秋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情感與愿望。”這短短的文字,其實直接影響著學生靈感的產生。這段怎么教?這段什么時間教?是我們進行這次習作教學的關鍵。
我個人認為,這一段應該從孩子入學之后,就要開始教,就要引導學生對此做研究。引導他們查找資料,世界上這么的節日具體是怎么設計出來的?這可是一本本厚厚的書。也就是說,如果把整個世界的各類型節日放在一起,可是一部人生性特別強的一份大餐。我想學生經過近兩個星期的閱讀積累后,再寫這次習作肯定就簡單了。而沒有這一內容的閱讀,很容易使習作流于形式,很容易把這次教得結束了。孩子的這一創造也很難保留終生。
也就是說,這一次節日的設計,不是一次簡單的隨意性的行動,而是應該保存在孩子的記憶里,讓孩子明白自己所設,要經過努力達到。因為世界上許多節日的設置不是一設計就行的,要有更多的人對此產生共鳴。所以,這次習作寫好后,為誰設計的節日,誰就是這次節日的真正讀者,而好的節日設計也要讓孩子主動與他人交流,讓更多的人明白。所以,在教學中這個環節也是不可少的。
習作教學是一項工程,僅僅從這一次習作中就能夠看出。如果我們把第一段的引導文放棄了,或者說非常隨便的處理一下,這次習作想真正走進學生那是很難的。用心去設計,把習作世界的戰線拉長一點,是我們在過去習作教學中忽視的。
沒有資源肯定是寫不好,沒有更多的資源積累,學生想有創造性的想法,并寫好,也是很難的。
2、回顧自己已經過了哪些節日?清楚自己為什么過這些節日嗎?
每個孩子讀到了四年級,應該說過過許多節,春節、中秋節、兒童節、圣誕節、母親節、父親節、生日……他們過得是否明白?我想這可是個重要問題。我們在進行這次習作前,這個問題是不是應該關注一下,是不是應該讓孩子重新想一想?如果不明白,看看通過什么方式可以彌補?我想如果他們將自己沒有重視的問題,今天重視起來,研究了,主動去探求了,意義就深遠了,對于本次習作來說,肯定作用重大。
3、有沒有屬于自己家的節日?
也許同學們會說過過生日,其實這就是自己家的節日。另外還有一些紀念日、祭日等。這里面其實是有文章的,孩子必定是孩子,往往對這些事并不怎么去探究。我想,在寫這篇文章前可以讓孩子回家與其父母等對話交流一次。如果他們愿意將自己的對話與交流記錄下來,這樣的文章肯定是有意義。
4、按照自己的心愿設計一個節日,給予學生充分的時空
也就是設計節日可以為自己,也可以為親人,也可以為幫助過自己的人,也可為動物、植物,也可以為讓自己感動的人、事、物,可以為古人,也可為未來的人,可以整個世界的每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去設計,我們要給予學生一個非常開放的空間,孩子才能設計好。也就是這次設計,可以讓孩子從內心中明白,這是一次學會關心、學會感恩的一次訓練。
設計節日是一個有話可說的話題,這個話題能夠讓孩子懂得做事要有理有據,要能夠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