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
在教學《獨坐敬亭山》這首古詩時,我在學生介紹完李白的相關資料后,又補充介紹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感情。有了這個知識,學生對于整首詩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匯報完一二句的詩意后,我追問道:“你從哪些詞上能體會出詩人孤寂的心情?”學生馬上答出:“眾鳥高飛盡”的“盡”字,“孤云獨去閑”的“孤”和“獨” 字,都能體會出詩人的孤寂。因為詩人的孤獨,他看到鳥兒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離他而去了。我微笑著表揚了發言的同學,班級的同學也表示贊同。這時,趙習雯同學舉起手來,說:“老師,我還有不同的理解。”我讓她說說看。她說:“我覺得從‘眾鳥’和‘閑’可以看出鳥兒雖然是要飛向遠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著。天空中雖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閑自在地飄走的。而這就與詩人的孤寂形成了對比,顯得詩人更加孤獨和寂寞了。”聽了她的發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勵其他同學今后和要這樣發言。同時我也感到這個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還能夠把自己的見解清晰得表述了出來。如果課堂上,其他的學生也能如此,我們的語文課不就上出“語文味”來了嗎?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已達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發自己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感情。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樣幫助上課的學生不膽怯,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又為下面的教學服務?這無疑是值得探究的課堂教學智慧。所以,在開課之初,我沒有過多的語言渲染,繁瑣的導入設計,師生間的對話一直緊緊地圍繞著“李白”。老師從作者入手,讓學生回憶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詩,使學生多角度、重新認識了李白。使學生知道李白是個非常豐滿的人物:鄉愁滿懷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義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帶領學生去認識更豐滿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內心深處。這樣開課,既鞏固了所學,又豐富了對李白的認識,也為學習李白的新詩《獨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調。
學習這首古詩,我帶領學生緊緊抓住“獨”字,從而一步一步去深入體會作者那份孤獨寂寞之情。
首先通過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識,接著我請同學讀詩題,強調敬亭山前有兩個字“獨坐”,讓學生用“獨”組一個詞,學生組了很多,如“獨自”、“單獨”、“孤獨”等等,從而理解詩題的意思。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這兩句詩中寫鳥飛云去只有李白孤獨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對比中越發顯出作者的“獨”。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此時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時能懂李白,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練習,“1、李白深情地看著敬亭山,輕輕地說:—— ;2、敬亭山深情地看著李白,輕輕地說:——”讓學生在本子上寫,然后全班交流,學生在寫話中把體會到的作者孤獨之情用文字表現出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語文學習中情感的體會用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