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漁夫的故事”想到的
拜讀成都教育學院陳大偉老師的《新課程的故事與解讀》一書,其中很多故事我都很喜歡。記得當中有這樣一個“漁夫的故事”:有個漁夫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被人們稱為“漁王”。可是當他年老時卻十分苦惱,因為他三個兒子的捕魚技術都很糟糕。老漁夫一直不明白為什么自己從孩子小時侯起就手把手地、一點一滴地將所有自己常年積累的經驗教給了兒子,可是最終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比不上技術比自己差的那些漁夫的兒子。后來一位路人道出了其中的玄機:漁夫只傳授給兒子技術、經驗,卻沒有告訴他們自己的教訓——對于才能來說,沒有教訓和沒有經驗一樣,都不能使人成大器。反思我們以往的教育教學,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老師們每天不辭辛勞地工作,把課堂上那40分鐘緊緊地握在自己的手上,講、講、講!恨不得將自己所知道的所有東西都灌輸給學生。老師真的像春蠶,如蠟燭。可是到頭來,我們的弟子們又表現得如何呢?當然,令我們欣慰、驕傲的學生很多,可厭學、逃學,逆反心理特別強,專門和大人對著干,氣得家長、老師捶胸頓足的孩子也不少呀!長此以往,中國的教育將走向何方?中國的孩子又將變得怎樣?這嚴重的后果令我們不得不靜下心來,細細地思考個中原因究竟是什么?老師、家長一包到底,孩子缺乏自主自立的精神,缺乏戰勝困難、堅強的意志力,缺乏合作的機會,自然也就缺乏非凡的合作精神……而這一切又都是成功人士的人格特點。所以有的時候真的是:愛太多,也是一種負擔!
新課標告訴我們: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等等,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我認為課程目標的設定也不應該由教師完全在上課前設定死,而應該在上課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所改變。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我們以前常用的“是不是”“對不對”這樣的問題背后隱藏的危機就是孩子未經過思考。老師說前半句,孩子們異口同聲接后半句。如果問題的答案是學生都知道的,那這問題就是廢話!問題應該從孩子當中來,由學生的需求產生問題,這樣的問題指向才是學生真正愿意學,并學得有意義的內容。在課堂上,我常常在給孩子充分的讀書時間后提出這樣的問題:自己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問題沒弄明白?接著我再鼓勵孩子運用他們已有的知識能力,試著解決一些淺顯問題,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讀書收獲。在合作學習之后篩選下來的疑難問題才是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的材料。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始終處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保持強烈的學習愿望。如人教版四冊識字學詞學句(二)第四課,文中包括八對意思相反的詞語及相應的句子,每對詞語都出現在一個句子里。這些句子大都是格言警句,都說明一定的道理。既要理解詞語的意思,又要弄明白那些相對復雜的名言警句的含義。教學任務相對較重。這樣一篇課文如果面面俱到地講,課堂上的40分鐘平均用力,一來時間緊,教學任務不一定能夠完成;二來教學形式單一,學生也容易疲倦。總之一句話: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很累,教學效果不好。因此,我在實踐中充分發揮了小組學習的優勢,在指導學生熟練地通讀全文,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請他們組成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說說自己的已知和疑惑,在小組同學的幫助下解決一部分問題。剩下不理解的“做事要有始有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辦事要分輕重緩急”就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全班同學一同學習的內容。這樣,不管是小組內還是全班的學習目標都不是老師硬性規定必須達到的,而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基礎提出來的,所以他們會很積極地為了達成目標而努力,從而在各自原有水平上都得到發展。課堂上,學生不僅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好,而且學習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