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思說課稿
一、教材和學生分析《橋之思》是北師大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首散文詩,闡述了人們對橋直觀上的認識和心智上的聯想。通過圖文對照,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心橋”的贊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全詩共三節,分別寫橋的功能、材料及樣式,描述造型優美的橋,聯想以尊重、諒解、關注和信任構建的心橋。本課以“橋之思”為題說明路橋雖不可少,但心橋更為可貴。課文內涵豐富,從橋的要素寫到橋與人的關系,聯系到人與人,心與心的交流,語言樸實,卻富有哲理。
鑒于學生對各種造型的橋的認識有限,,課前讓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了解橋,并充分利用網絡架起時空橋梁,搜索與心橋有關的故事,搭起學生意義建構的“支架”,從而直觀、形象地獲取知識。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說明
針對學生實際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八個生字,能理解“幽靜、碧波粼粼、湖光水色、魅力、巍峨雄偉、浩然坦蕩”等詞語;了解橋的功能、魅力。
2、能力目標:通過推敲、仿寫、拓展等訓練,培養學生語言的理解、運用、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增加學生對橋的了解,喚起學生對構筑心橋的向往。
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借助課件的輔助,提高語言的感悟及運用、拓展,達到領會橋的功能,欣賞橋的魅力,珍視心橋的可貴的目的。
三、教法、學法說明
基于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采用了圖文結合、品讀感悟、拓展遷移、朗讀體驗等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伙伴中的首席。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激趣
葉圣陶先生說過:“入境始于親。”在年級學生參觀“廈門市橋梁博物館”的基礎上,讓學生課前借助專題網站了解的橋的知識,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為后面各環節的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
(二)品讀仿寫
1理解橋的功能
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借助課件展示形式、材料不同的橋,品讀對各種橋的準確形容,賞析“橫與跨”的差異。接著在按課文填空的基礎上,再進行拓展延伸的訓練,通過展示不同于課文內容形式的橋,讓學生用精確的語言,不同的表達方式表達,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2欣賞橋的魅力
首先出示九曲橋和立交橋圖片,幫助理解“碧波粼粼、回旋別致、湖光山色、巍峨雄偉、浩然坦蕩”;然后引導學生談談“你從畫面上得到了什么美的享受?”,進行口語交際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展示其他橋的魅力,仿寫“在 , 的橋,更 。” 由學生選擇其中一幅圖,進行仿寫。這正體現了新課標指出的: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3理解無形的橋
講述課前收集的關于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架設心靈橋梁的故事,初步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網絡信息的能力,網絡信息,將文字形象化,將語文課堂與大千世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正體現了“小語文、大社會”的教育理念。然后通過問題為什么說“這樣的橋越多、越普遍,我們這個世界就越和諧、越美好”?引導學生對心靈之橋的理解和共鳴,尤其注意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課文。最后以一道拓展想象的題型“假如讓你建造一座橋,你愿意為誰建造一座什么樣的橋?”,讓學生暢所欲言,暢談對世界的美好祝愿,以此反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相機指導。這時,讓孩子們把最想說的話與同學們交流。這樣,情感熏陶與語文實踐活動就完美地結合起來了。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