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菜園教案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 8 個生字。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并學習父親的執著和勤勞。
3.指導學生進一步學習通過具體事例描寫人物的方法。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感受并學習父親的執著和勤勞。
2.教學難點:理解父親菜園的來之不易和它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在本組中,我們學習了幾篇寫人的課文,他們有的是蜚聲中外的名人,有的是咱們身邊的普通百姓,走近了他們,我們受益匪淺。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普通的農民父親,他也將用一把鋤頭為我們闡明人生哲理。
二、明確要求,開展自主學習
1.提出自學要求。(注意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1)輕聲讀課文,注意生字讀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反復多讀幾遍。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習中還有什么疑問?能自己通過學習弄懂嗎?
(3)課文中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把這樣的語段畫出來,并在空白處進行批注。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輔導。(關注閱讀能力欠佳的學生。)
3.學生自學后進行小組交流。(同學間相互啟發,體現小組合作學習優勢。)
三、集體研讀,走進人物世界
1.認讀詞語。
嬰兒、疑惑、堅毅、平坡、邊緣、可怖、紅腫、榨干、荒涼、誘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
2.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3.師生共同交流最受感動的語段,教師指導學生朗讀。
(1)第三自然段,“每天……就……直到……才”寫父親通過一個星期起早貪黑的勞動,才開出了三四分的黃土地。
(2)第五自然段,“從山腳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為了填土,父親累得雙肩紅腫,雙腳起泡,靠自己的辛苦勞動,父親在巖石之上創造了一塊菜園。
(3)第八自然段,育肥時父親的一段話,表明了父親對土地的了解和熱愛,目光長遠,不貪圖眼前利益。
4.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從父親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如,執著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不服輸的性格,勤勞的品質,為了理想竭盡全力地付出等。)
5.我們有一個問題:這個菜園為什么不是“我們”的而是“父親”的呢?
(1)這是父親開墾出來的。
每天還沒有亮,父親就出門了,直到傍晚才回來。體會父親開墾的艱辛。
(2)這是父親辛勤勞動的結果。
小結:正是因為這塊土地是父親同惡劣的自然環境(荒蠻多石,暴雨沖土,貧瘠無肥)進行抗爭,付出艱辛努力的結果。父親創造的不僅僅是荒涼中的奇跡,而且是頑強意志與不懈努力的勝利。
四、總結升華,歸納寫作方法
作者是如何寫出父親的這種精神的?運用典型事例,具體描寫人物的言行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敬佩。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拓展閱讀《兩根指頭的聲音》。
3.想一想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身上有什么精神,用具體的事例向大家介紹一下他們。
六、板書設計
28* 父親的菜園
每天早出晚歸 不怕苦
暴雨過后重建 不氣餒
豐收之后肥地 不只顧眼前
[教學提示]
本課是略讀課文,教師應該把著力點放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上,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指導教學時教師可以參考以下教學思路,即:提出疑問—梳理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把朗讀課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與解決問題中,重點結合“父親”在開荒、填土和育肥時堅定不移的態度和百折不撓的付出,在字里行間與作者一同感受父親的執著與勤勞,從而在內心產生敬佩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