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致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作者通過深入細致的觀察,把滿墻的爬山虎葉子寫得很美。
2、那么,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呢?課文第二節向我們作了介紹,下面請同學們用課文里的話為爬山虎葉子的畫面配上解說詞。
(放錄像:爬山虎葉子的畫面。學生齊背課文第二節)
3、通過這一節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
(映示燈片)完成填空:
4、齊讀填空題。
二、講讀第三段
1、導入:這節課,我們學習課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具體、寫清楚的。
2、這一段有三個小節,每一節說了什么呢?我們一節節來看:
⑴ 默讀課文第三節,看看有幾句話?每句話說了什么?
⑵ 分析:
① 指名六人讀。
② 第一句話說什么呢?
(以前沒注意過爬山虎的腳。)
是啊,以前沒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腳。
③ 第二句是說:(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腳。)(映示燈片)
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腳,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這句話中的一個詞語來說明。
(注意)
小結:說明作者在寫文章前,經過了仔細的觀察。
用“因為……所以……”這個句式來練說這句話。
(因為今年我注意觀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腳的。)
④ 第三、四句話說了什么呢?自己輕聲把這兩句話讀一遍。
交流板書:位、形。
位置在 (板書:長在莖上)
形狀是 (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為了具體地說明爬山虎腳的形狀,課文中用了個比喻,一起來讀比喻句。
(映示燈片)
這句話,簡單一點說就是……像……?
(板書:細絲……像觸角)
你看見過哪些動物的觸角?觸角長在哪兒?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交流。)
我們來看看,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真的像蝸牛的觸角?
(學生看錄像。)
同學們看到了,爬山虎的腳的確像蝸牛的觸角,這一比喻生動傳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齊讀比喻句)
三、四兩句話之間是什么關系?
(先概括,后具體)
⑤ 第五句話是說(爬山虎腳的顏色)它的顏色是?(嫩紅的)
⑥ 齊讀“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第六句話對整節課文作了小結。
⑶ 那么在這六句話中,哪幾句是具體介紹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