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思》(第二課時)說課
說教材本篇課文是一首散文詩,闡述了人們對橋直觀上的認識和心智上的聯想。圖文對照,表達了我們對美好“心橋”的贊譽,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全詩共有三節,第一節寫橋的功能及橋的材料和樣式。從建橋的材料來看,有木橋、石橋、鐵橋、水泥橋……從橋的樣式來看,從簡單的獨木橋到大江大河上的現代斜拉橋,最后一句與最前一句相照應,點出橋的功能。語言樸實、無華。第二節描述造型優美的橋,在給人方便的同時,裝點著鄉村和城市,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這一小節著重寫了兩種橋,一是既實用又極具觀賞性的小橋,它九曲回旋,小巧別致,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往返。二是城市里的立交橋,巍峨雄偉,浩然坦蕩,突顯現代化的氣勢。第三節寫以尊重、諒解、關注和信任構建起來的心橋越多,越普遍,我們這個世界就越和諧、越美好。
本課以“橋之思”為題,說明路橋雖不可少,但心橋更為珍貴。課文內涵豐富,從橋的基本要素寫到橋與人的關系,聯系到人與人、心與心的交流。文中語句較長,每小節都有幾個長句,但語言樸實,富有哲理。
說教學理念:
1、媒體利用、學生對圖片的收集、整理,充分展示多種學習資源的利用,突出趣味性,強調語文特色。
2、語文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學生夸夸身邊的橋,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橋的喜愛與探索。
3、學生合作,探究的互動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說學生
1、四年級學生朗讀與理解能力差,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初讀-自讀-精讀-美讀-欣賞”的策略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體驗。
2、了解前兩節與后一節的關系,從整體入手,借助課后思考題:“橋引發了你哪些思考?”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并結合個人經歷、感悟“無形的橋”存在于人與人,心與心,國與國之間,甚至古今中外無處不在。
說教學設計:
(一)談導入的設計:
用古典樂曲和優美圖片可以烘托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趣味。
(二)談學生交流自己的收集成果的教學設計。
這一環節是學生的自我體現。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精神。為下文正課的理解和感悟作充分準備。
(三)談學生學習過程的設計。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在具體課文的分析、理解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并達到教學的目的。
(四)談教師小結的設計:
給學生有益的啟示,橋是構建在“尊重、諒解、關注和信任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