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教材解讀
鮮麗《江南春》
杜牧是一位能詩、善文、工賦的作家,尤以詩為著名。他的詩歌,清新明麗,俊逸爽朗,情思深遠,音韻悠揚,在晚唐詩壇上獨樹一熾。特別是七言絕句,更是為人所贊賞。后人曾把他與王昌齡、李白并稱為唐代絕句三大家。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在古代詩歌中,描寫江南春景的詩不勝枚舉。杜牧的《江南春》,以其畫面的優美和情思的含蓄而受到人們的青睞。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美麗動人的江南春景: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遍野綠樹紅花。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鎮,酒旗在迎風飄展,行人在不斷來往。南朝宋、齊、梁、陳四代建立的寺院,在蒙蒙細雨和淡淡薄霧中隱約可見。詩人以簡練的手法,藝術地概括了整個江南地區的景物風光,把江南春景寫得有聲有色,動、靜皆美,使畫面顯得有生機,很鮮麗。
對于此詩的理解,前人曾發生過爭論。明代文學評論家楊慎在《升庵詩話》里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清代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反駁他的觀點,說:“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為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詩家善立題者也。”何文煥的反駁是有道理的。因為詩人寫的不是一地的春景,而是整個江南地區的春景。
然而,何文煥也沒有真正讀懂這首詩,原因是他并未完全了解詩人寫此詩的用意。宋代張表臣在《珊瑚鉤詩話》中說:“杜牧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帝王所都而四百八十寺,當時已為多,詩人侈其樓閣臺殿焉。”可見,詩的后兩句,詩人既贊美江南春色,又慨嘆南朝覆亡,景中寓情。南朝的幾代統治者,迷信佛教,大興寺院,十分腐敗,因而滅亡得很快。為此,詩人不禁感嘆:過去寺院華麗的樓臺殿宇,現在還有多少掩映在迷蒙的煙雨之中呢?聯系唐代統治者信佛建寺的盛況,我們可以看出,這是詩人在吊古傷今。他寫《江南春》,有現實的諷諭意義。只是由于寫得含蓄蘊籍,因此,憑吊南朝、諷諭當代這些意思不易被人看出。
這首詩的題目叫《江南春》,這是十分發人深省的。封建政權相繼覆亡,人民江山千秋常在,這不正是我們今天對“江南春”涵義的理解嗎?
思考中解讀《江南春》
千里江南,到處鶯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香煙繚繞的寺廟,亭臺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于這種繁麗,不同于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于一個角落,而是由于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