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組教材編排了三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課文。《古詩兩首》表現了朋友間真摯的愛,《搭石》體現了鄉親們淳樸的愛,《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展現了愛的奇跡,《卡羅納》詮釋了愛的真諦,《給予是快樂的》闡釋了愛的哲理。這一篇篇充滿人間真情和愛意的課文一定會撥動學生愛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
【學生分析】
在獨生子女群體中,他們的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非常強。教師應抓住這些文章,讓學生在多讀、多想、多體會中,深切地感知“給予是快樂的”。
【教學建議】
一、《古詩兩首》
重點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教師可完全放手,讓學生用上文的方法學習。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讀古詩,讀準讀通。也可增加教師范讀(也可錄音范讀)。
2、借助已有的經驗學習:
⑴ 導入后,可讓學生說說: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我們應怎樣來學習古詩?師生共同梳理如下的學習流程與學習要求:
知詩人──解詩題──理詩句──明詩意──入詩境──悟詩情。
⑵ 在學生讀通古詩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抓具體的詩句,體會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的方法,采用自主合作學習,和學生一起“入詩境”。此時,教師應參與到各學習小組中去。指導不同的組采用不同的匯報形式,避免雷同重復。預設以下的幾種方式:介紹李白與孟浩然;說詩句意思,用逐句朗讀逐句解釋的方法;抓住“黃鶴樓”“之”“煙花”“盡”“唯見”等重點詞,解釋、朗讀、品味;抓課文插圖,結合自己的理解闡述畫面,小組合作將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邊依依惜別的情形表演出來等。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來想象爛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一小段話描寫下來,當場點評。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表演當時詩人與孟浩然分別時的那一刻情形,體會友人間的依依不舍與李白的惆悵孤寂心情。
教學《送元二使安西》可讓學生按照上節課的方法,自主、合作學習這兩首古詩。
二、《搭石》
1、讓學生用課前準備的小石頭,在黑板前面擺成一條“石頭路”。教師出示掛圖:在一個山村里,搭石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讓我們睜大眼睛發現美、一起來欣賞美。
2、“請大家再讀一讀課文,看看哪些詞語或者句子能讓你體會到鄉親們的美好情感,把他們劃出來。課文中,你最喜歡哪些句子?請自己再讀一讀,然后抄下來。”(播放背景音樂:愛的奉獻。)
3、生談自己發現的美。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三、《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1、導入: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杭州和中國臺灣花蓮之間的故事,因為真實,因為就在我們身邊,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格外感動,我想你們也一樣,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個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動著我們? 2、學生自由讀課文。小組交流:
對學習小組內的學習伙伴讀幾遍你覺得特別令你感動的句子和段落。
全班交流。
(交流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以及感動的原因。) 教師重點指導學生讀好以下幾個句子,并從中感受到“血濃于水”的情感: ⑴ 小錢得救了……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